蒙倛

蒙倛(méng qī ),亦作“蒙箕”。是古時臘月驅逐疫鬼或出喪時所用之神像。“仲尼長,仲尼之狀,面如蒙倛。(臉方而醜,發多而亂,形兇惡。)”——《荀子·非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倛
  • 拼音:méng qī  
  • 注音:ㄇㄥˊ ㄑㄧ 
  • 解釋:《荀子·非相》
詞語,解析,

詞語

詞典解釋
1.亦作“蒙箕”。
2.古時臘月驅逐疫鬼或出喪時所用之神像。臉方而醜,發多而亂,形兇惡。

解析

古時臘月驅逐疫鬼或出喪時所用之神像。臉方而醜,發多而亂,形兇惡。《荀子·非相》:“仲尼之狀,面如蒙倛。”楊倞註:“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韓侍郎云:‘四目為方相,兩目為倛。’”晉葛洪《抱朴子·博喻》:“咎繇面如蒙箕。”唐韓愈《雜說》之三:“其貌有若蒙倛者。”
  • 兇惡:
  • 1.形容行為﹑相貌或景象等十分可怕。
    2.指惡人。
  • 驅逐:
  • 趕走;使離去:驅逐敵寇|驅逐出境。
  • 疫鬼:
  • 散布瘟疫的鬼神。古代迷信﹐以為瘟疫有鬼神在主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