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稼軒山水圖(董其昌贈稼軒山水圖軸)

贈稼軒山水圖

董其昌贈稼軒山水圖軸一般指本詞條

《贈稼軒山水圖》是明代董其昌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繪山行突起,樹水蔥郇,山間村舍隱約可見。此圖兼有元黃公望、倪瓚二家遺意,墨色明爽秀雅,筆法松秀道勁,表現出畫家刻意追求的“平淡天真”的意境,是董其昌專意於筆墨的典型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贈稼軒山水圖
  • 創作年代:明
  • 作者:董其昌
  • 規格:縱101.3cm,橫46.3cm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技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圖畫近樹婆娑多姿,對岸青山雖不高大卻具丘壑之美。其間湖水平靜無波,山間雖有若隱若現的房舍數間,卻人跡杳然。
贈稼軒山水圖
本幅自題:“芙蓉一朵插天表,勢壓天下群山雄。玄宰。丙寅中秋寫。己巳秋寄稼軒世丈。”鈐“昌”、“宗伯學士”、“董氏玄宰”印。
鑑藏印鈐“涿鹿李氏珍藏”、“江左人文”、“子孫寶之”、“第一希有”、“朱之赤鑑藏”等。

創作背景

據題跋可知此圖為作者於丙寅年中秋節所作,三年後,即“己巳”(明崇禎二年,1629年)寄贈瞿稼軒。“稼軒”是晚明詩人瞿式耜的號,他明亡後進入‘‘南明”小朝廷組織抗清活動,後桂林失守被俘就義,和董其昌是世交。“丙寅”為明天啟六年(1626年),董其昌時年72歲。

藝術鑑賞

主題

《贈稼軒山水圖》作一河兩岸式布局,近景松柏茅屋,遠景青山數重,人跡杳然,環境清幽,頗具平淡天真意境。此畫分為前景、中景和遠景三部分。董其昌由於是南方人,再者受前人的影響,使很少能看見他畫北方的高山大水,他也很少畫行旅主題的畫,多通過江南秀麗的山河,寄託自己的歸隱思想,這也是他的藝術理想。畫中河流婉轉,島嶼縈迴,一座草廬依山傍水,畫中雖然表達了人的一種理想的生活,卻無處不顯示了一種自然大於人的思想。

技法

畫法取元代黃公望、倪瓚兩家法,講求用筆,柔中帶剛,流暢秀逸,勾皴運中鋒,由淡及濃,富有層次。作品追求筆墨韻味,是其專意於筆墨的典型作品。
此畫與同年作者所作《佘山游境圖》軸相比,在筆勢運轉上更顯剛健挺拔。渲染則多濕筆濃墨,墨氣縱橫,得草樹、坡石蓊鬱潤澤之態。
此畫筆力堅實挺拔,渲染雖多用濕筆濃墨,但層次分明,頗得清健高雅之趣。

歷史傳承

此圖曾為明朱之赤,清畢瀧,近代龐萊臣等人鑑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著錄於《平生壯觀》 、 《墨緣匯觀》 、 《石渠寶笈·三編》。

重要展覽

2015年4月30日,“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一期)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開幕,展期兩個月,至6月29日結束。《贈稼軒山水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敏。精於書畫鑑賞,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面論著頗多,其“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工書法,自謂於率易中得之,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加之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風格名重當世,並成為清代藝壇的主流。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等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