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老人塔

萬松老人塔

萬松老人塔,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1號旁門,座落在北京第一胡同磚塔胡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老人塔的全稱為“元萬松老人塔”,始建於元代,是北京作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築之一,也是北京城區僅存的一座密檐式磚塔。塔原為八角七級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時加高至九級。現塔為1927年葉恭綽等人集資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級密檐式,清塔中包著元塔,古樸典雅,玲瓏精緻。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1號,磚塔胡同因之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松老人塔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
  • 開放時間:早9點至下午5點
  • 建造日期:元代
  • 塔高:16米
  • 類別:密檐式磚塔
簡介,萬松老人,設計結構,文物價值,景區特點,保護狀況,歷史記錄,

簡介

萬松老人塔,占地105平方米。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疊澀砌法,總高16米。塔院東西長14米,南北寬7米,面積為99.3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2.5平方米。萬松行秀為金、元時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河內(今河南洛陽)人,俗姓蔡,於荊州出家,自稱萬松野老,世人尊稱為萬松老人。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學,故深受金章宗器重,賜居燕京(今北京)西郊的棲隱寺,直至81歲圓寂。此塔即為後人紀念他而修建的墓塔。塔南側嵌有一方紀事石刻,上書“清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穀旦康親王王永恩奉敕重修”。至民國初年萬松老人塔荒蕪日久,塔頂已長草。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等人組成“萬松精舍”,籌資整修,並加築了圍牆和門樓。門樓上石額書“元萬松老人塔”,並托其附近的廣濟寺代為照看。1986年西城區政府出資重修,施工中發現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時裹砌其內的元塔。元塔八角七級,用元代特有的薄磚疊砌而成。萬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區內僅存的磚塔。
萬松老人塔(子木寫生作品)萬松老人塔(子木寫生作品)
塔為金元時代風格的密檐八角九層磚塔,高約15.9米,是北京城區僅存的一座磚塔。塔院東西長14米,南北寬7米,面積為99.3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2.5平方米。

萬松老人

萬松老人即萬松行秀禪師,自稱萬松野老。金代河內(今黃河以北)人。出家於荊州,是金元間著名的佛教大師(屬佛教支派曹洞宗),15歲在荊州出家,受戒後雲遊天下,尋師訪友,參究禪宗修行之道。據《五燈嚴統》本傳:行秀對諸子百家之學無不會通,對《華嚴經》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禪說,又長於機辯,年輕時就聲名赫赫。同時深通儒家經典。金章宗於明昌四年(1193年)召見他,詢問佛道,並賜贈錦綺大僧衣一件;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詔萬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棲隱寺,直到他81歲圓寂。其名聲因當時的蒙古書令耶律楚材師事之而益彰。耶律楚材向之參學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萬松老人曾語文正“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因而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書令(相當宰相)時,推行其主張。萬松老人著作有《從容錄》、《清益後錄》、《萬壽語錄》等。萬松老人圓寂後修此墓塔,塔原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時加高至九級。塔上嵌有石刻一塊上書“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穀旦康親王永恩奉敕重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葉恭綽等人重修,辟大門並書石門額“元萬松老人塔”。1950年萬精舍同人葉恭綽等人請求政府接管萬松老人塔,隨後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接管。1986年西城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磚塔,並在塔前大門後建房三間。1986年維修中發現清塔內包著元塔。該塔是北京城區內僅存的一座磚塔。現已公布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萬松老人塔萬松老人塔

設計結構

萬松老人塔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內外兩層,外塗白色,東、西、南、北四面設券門,其餘四面辟欞窗(假窗),窗由大方磚雕刻而成。最上兩層,則八面均辟券門。門為拱券式,券外繪方形圖案,設有磚雕門額、門簪。塔的各層,均疊澀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層有瓦脊。各層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鐵環,原置有風鐸(大鈴)。萬松老人塔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環廊,猶如大塔中包著一層小塔。迴廊兩側設有25個壁龕,龕內有壁畫或泥塑像,迴廊頂端有雕花磚天花板,並加彩繪,刻制精美細膩。在塔座基主壁龕內,以及各層迴廊的磚壁上,嵌有許多碑刻和名人題詠,對研究宋代歷史及古代建築有重要價值。沿各層磚質梯階順級而上,可達塔頂。凌塔頂遠眺,平原縱橫阡陌,太行峰巒蜿蜒起伏,城市村落,河流道路,歷歷在目。筆者曾數度登臨,每每生髮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切實感受。萬松老人塔從始建,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在長達千年的風雨剝蝕中,此塔經歷了十幾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聳立。可惜的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東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壞了這一重要建築物的完整。從1986年開始,國家文物部門投巨資對其進行整體加固維修,2001年年底已基本竣工,預計2002年年底向社會開放,這一歷史名塔將以嶄新的面貌重現人面前。
萬松老人塔萬松老人塔

文物價值

萬松老人塔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除了它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比如,在掛著“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在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亭內的石碑也比較特殊,一座是無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筆。藏經樓內,收藏的各種文物那就更多了。在這裡,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有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有明代人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然而,在萬松老人塔內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卻是千缽文殊銅像、銅殿和銅塔、無量殿、華嚴經字塔和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銅鐘。千缽文殊銅象,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的兩隻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這尊像金光燦爛,鑄於明代,全國少有。銅殿和銅塔,也是全國罕見的文物。銅殿高八點三米,寬四點七米,深四點五米,是明朝萬曆年間用銅十萬斤鑄成的。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銅殿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非常精緻。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華嚴經字塔陳列在藏經樓內。這座字塔是用蠅頭小楷字組成的。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這是清朝康熙帝年間蘇州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時間書寫完成的作品,確實珍貴。大銅鐘懸掛在顯通寺的鐘樓內。這口鐘鑄於明朝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為什麼不鑄成一萬斤呢?這是為了忌諱皇帝“萬歲”老爺的“萬”字。這口鐘名叫幽冥鐘。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鐘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顯通鐘聲,歷來是梵宇佛國的一個標誌,向來為人們所稱道。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結構建築。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正前方的橫樑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麵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殿台上,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牆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著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案頭,還擺著鼓、磬、鐺、木魚等佛家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裡舉行禮佛儀式。萬松老人塔各大殿保存完好。
萬松老人塔萬松老人塔

景區特點

萬松老人塔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有近千年的歷史,巍然壯觀,國內罕見;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 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壯麗,水色山光,白雲塔影,使遊人讚嘆不已;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萬松老人塔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萬松老人塔是北京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明代顧乾《三十六景圖》中稱之為“古塔穿雲”;清代黃申瑾《二十四景圖》中稱之為“塔影團圓”。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頂,能看到四周群山都變矮了,連山頂的白雲也蕩漾於腳下。再登山一看,寶塔如同一根春筍。這種景象當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壓塔、塔不壓山”。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無愧於“九級雲梯攀到頂,一天星斗喜垂肩,關心海島千山雨,放眼齊州幾點菸”的詩讚。
塔前門塔前門

保護狀況

萬松老人塔歷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現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萬松老人塔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萬松老人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萬松老人塔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
萬松老人塔萬松老人塔

歷史記錄

據《佛祖統系道影》一書記載,萬松老人“寂於元定宗元年(1246年)丙午,茶毗舍利無算,門人分塔供養。”我們已經很難弄清到底建了幾座塔,都建在什麼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萬松老人塔為其中之一。
塔初建之時,為“七級,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榮其頂,群號之曰磚塔”。不過,時間一久,後人竟不知此塔為何而建。儘管如此,磚塔胡同周圍還是相當熱鬧的。因為元代的北京城盛行雜劇,磚塔胡同以及附近的錢串胡同、玉帶胡同和口袋底胡同屬於核心區域,戲班、樂戶、戲樓很多,你方唱罷我登場,喧鬧異常。娛樂業比較發達的區域,餐飲業就會隨之繁榮起來。《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內》記:“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猶悶塔占其堂奧地也。又不知何年,居者為酒食店,豕肩掛塔檐,酒瓮環塔砌,刀砧鈍,就塔磚礪,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罵,二百年不見香燈矣。”萬松老人塔四周竟然成了酒食店,而磚塔,也遭受了刀磨人拍,二百年未曾承受香火。
1961年攝影1961年攝影
到了明代,朝廷將專司音樂、戲曲等事務的教司坊設在了東城的演樂、本司胡同,磚塔胡同一帶也就沉靜下來。《帝京景物略》記載:“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僧樂庵訝塔處店中,入而周視,有石額五字焉,曰‘萬松老人塔’。僧禮拜號慟,募貲贖而居守之。雖塔穿屋如故,然彘肩、酒瓮、刀砧遠矣。”樂庵和尚自此結束了游僧生活,在塔院住下來,終生守護。萬松老人塔開始遠離喧囂,復歸寧靜。
明人羅山劉夢謙有一首詠磚塔的詩作流傳下來:“居然遺塔在,擾攘閱朝昏。草蔓縈縈合,松聲謖謖存。傳燈過佛祖,留字到兒孫。不讀從容錄,安知老宿尊。”
雖然修繕過,但年年長草的塔畢竟不會一直完好如初。為保住萬松老人塔,在樂庵和尚修塔後一百年左右,清朝皇帝下令修補。《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記述:“萬松老人塔……在民居中,原額無存。本朝乾隆十八年奉敕修九級,仍舊制,塔尖則加合者也。”不僅塔被保存下來,而且由原來的七級增至九級,塔頂也加了塔剎。關於這次維修,須彌座正南面簡陋的石券門上留有石刻匾額,上寫“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七月穀旦康親王臣永恩奉敕重修”。由親王負責重修,可見乾隆皇帝對萬松老人塔的重視程度。
這個康親王,可不是一般的親王,而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努爾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後代。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後因追論第二代禮親王罪,原第三代禮親王改由康郡王傑書承襲,仍沿用舊封號,禮親王也就成了康親王。奉敕修塔的永恩,就是傑書的曾孫,沿襲稱康親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復號禮親王。順帶提一句,永恩之子昭璉,有《嘯亭雜錄》一書傳世。
清朝滿州第一才子、風流倜儻的納蘭性德在他的讀史見聞《淥水亭雜識》中,也記述了萬松老人和耶律楚材的師徒之誼,並附錄一首耶律楚材寄其師的詩作:“風流彩扇出西州,寄與白蓮老社頭。遮日招風都不礙,休從侍者索犀牛。”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宣布“奠都南京”。混亂的局勢,有人開始打起北京城文物古蹟的主意。就在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的同一年,京兆尹李桓為謀私利,變賣官產旗產,其中就包括萬松老人塔。關於這一段,劉季人先生曾在《北京文物報》上撰文作詳細介紹。
歷史歷史
為保護萬松老人塔,時任交通總長的葉恭綽組織了萬松精舍,成員包括鄧守瑕、齊之彪、關賡麟、朱道炎、趙潤秋等人。經多次交涉,李桓同意把萬松老人塔交給萬松精舍管理,並提出所需維修及日常支出的費用也由萬松精舍負責。6、7月,京兆全區旗產官產清理處將《留置證書》發給萬松精舍,同時,財政部也下發了京字第124663號的執照。
那時,萬松老人塔塔院由橋洪羊肉店占用,歷史似乎回到了樂庵和尚募資修繕前的景象。萬松精舍不僅出資讓橋洪羊肉店搬出,而且修建了圍牆,並在塔東新建了一座小門樓,門樓的石額書“元萬松老人塔”,題首為“民國十六年重修”,落款為“番禺葉恭綽敬題”。葉恭綽鎖上大門,把鑰匙交給附近的廣濟寺,托其代為看管。如今,門樓仍存,石額上的字也清晰可辨。
可惜的是,這種較理想的狀況並沒有長久維持下去。社會動盪不堪,又經過日寇的入侵、塗炭。1940 年,塔院被牙醫張海良私自占用,成了一家私人牙科門診所。
為保護古蹟,1950年11月28日,以葉恭綽為首的萬松精舍在世同人再次發力,致函文化部文物局,請求將“該塔院地段及建築、樹木”等“接收管理”。文物局隨即通知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員會按葉恭綽等人函件接管了萬松老人塔。
於是,這一歷經七百餘年風雨的磚塔,開始了由政府管理的時代。
之後,並沒有太多關於萬松老人塔的記錄。塔院逐漸荒涼起來,院內雜草叢生,唯有塔孑然立於中央。後來,塔院又有了住戶。1980年,該塔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維修後並沒有對外開放,而用新建的房子開了商店,賣家用電器。過了幾年,家電商店改為婦女用品商店。1995年10月20日,萬松老人塔成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而塔院依舊。臨街的房子總是很搶手,更何況是西四這樣寸土寸金的地界兒,房子用途再次改變,成了藥店和飯館,一直到這次拆除前。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文物部門在維修時,發現外層塔里竟然還有一座磚塔。這座被包在裡面的塔,就是元代時建的塔,而包在外面的塔身,則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