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仙樓

萬仙樓

萬仙樓位於山東泰安市境內的泰山中麓紅門宮北,又名望仙樓。是跨道門樓式建築,明萬曆年間(1620年)創建,保存了清代建築風格。原供祀王母,後來祀奉碧霞元君。傳為泰山群仙聚會、議事講經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仙樓
  •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境內
  • 又名:望仙樓
  • 創建時間:明萬曆年間(1620年)
簡介,景色,由來,傳說,作品,

簡介

萬仙樓門洞東側有隱真洞,為舊時道人修煉處。殿內塑128位神仙,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萬仙樓下層是石砌拱形門洞,高3.4米,寬2.9米,石額南刻“萬仙樓”,北刻 “謝恩處”。整個下層東西寬17.4米,進深13.65米,高4.4米。門東砌為隱真洞,深1.76米,高1.95米,寬0.9米。萬仙樓上層建在下層頂台偏北處,面闊3間13米,進深6.3米,通高11米,三柱 七檁五架梁,重梁起架,黃琉璃瓦九脊歇山頂,前為重檐雙步廊式。檐下施影作斗 拱,一斗二升交麻葉頭,枋檁額上遍飾墨線大點金彩繪。殿牆下部四周鑲滿明代朝山進香施財合山會題名碑63塊。下層東北角有石階與上層相通。此樓門洞高4.4米,上層有樓閣三間,黃琉璃瓦覆頂。
萬仙樓萬仙樓
門洞之上刻“謝恩處”三字,傳說舊時帝王登山,地方官員護駕於此,帝令回府,群臣謝恩。另一種說法是香客朝山順利而歸,在此處叩謝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樓東側挺立古柏三株,人稱“三義柏”。萬仙樓明清多次重修,1954年翻修,1973年維修門窗,1980年彩繪。萬仙樓盤山道西側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處是勸“風”、“月”二字之字心組成,意謂此處風月無邊,風景美不勝收。學者王克煜曾撰有著名散文《蕭瑟秋風走萬仙》

景色

樓前有古柏3株,挺拔並列,蒼翠凌雲,碣書“三義柏”。再前西崖題“勇登仙境”,下有洞,洞內有石龜,俗稱龜洞。樓北是革命烈士紀念碑,1946年建。碑載新四軍一縱三旅轉戰南北的壯烈事跡。 環刻解放泰城時犧牲的708名烈士英名。紀念碑西側有峭石挺立,清人題“拜石”。附會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知無為軍時, 拒不朝拜貪官麥知州,而是每早穿禮服拜古石玩器,並且口中念念有詞:“寧拜無知 石,不拜面老鼠。”結果被貶官。後人題此以頌耿直清廉。又據《宋史文苑米芾傳》載:無為“州治有巨石,壯奇醜,芾見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
謝恩處 (萬仙樓背面)謝恩處 (萬仙樓背面)
萬仙樓與紀念碑之間的東溪內為櫻桃園,又名桃花澗,清人曾頌:“ 櫻桃生澗底,石上多古苔。山下花已落,山頭花未開。”澗中石坪廣闊,斷崖跌宕, 溪水潺潺而來,瀅洄湍急而去,或為瀑,或為潭,或潛流,匯為深廣碧池,名碧泉灣 。今澗內桃、櫻均無,唯楊、槐滿谷,柏林夾岸,石峽飛流,瀑水如簾。
紀念碑東側有斷崖,古刻遍布。唐大曆八年(773年)泰山著名女道張鍊師題記及元代鎮壓紅巾軍的元將題名等依稀可辨。

由來

萬仙樓是萬曆皇帝為紀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癒,感念泰山聖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綠水之間,矗立著這座門樓式建築,雕樑畫棟,莊嚴雄偉,白雲藍天映襯著黃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風範。因泰山是華北地區的兩大神山之一,神仙眾多,民間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極頂,其麾下眾神遍布泰山的角角落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因此泰安府古稱神州,民諺:濟南府的官多,泰安州的神全,即是指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此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具有靈氣,富含神韻。因此樓上有“景會群真”的匾額,泰山是道教名山,稱仙為真。

傳說

泰山萬仙樓
周圍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據說他們還生了個兒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來也在泰山修煉,後來不堪眾人的嘲弄,就和兒子搬到泰山南邊的徂徠山去住了。
白氏郎長到八九歲,生得伶牙俐齒,十分討人喜歡,可就是沒有個名正言順的父親,整天在外邊被人打罵,受人欺負。
這天,正是臘月二十三,白牡丹讓白氏郎跟村裡的小夥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裡弄些水酒淡菜,準備打發灶王爺上天,去匯報凡界一年的情況。
白氏郎和夥伴們來到山上,領頭的說要玩“做皇帝”的遊戲,把幾個草筐摞起來當作寶座,誰要能爬上去,誰就是皇帝,以後眾人就都聽他的,選他做頭。說完便把筐摞得高高的,一個個輪著往上爬,筐子沒用繩子拴牢,一爬一晃,結果沒爬幾下就都滾了下來。最後輪到了白氏郎,只見他穩抓草筐,輕邁雙腳,顫顫悠悠真的爬了上去。本來他們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真的爬上去了,誰肯讓他這個私生子做頭,便把他拖下來,打了一頓一鬨而散了。
白牡丹在家裡正為買不起酒菜犯愁,見白氏郎又從外面哭著回來,鼻子都讓人打破了,十分難過,頓時來了氣,就抓起燒火棍,把怨氣照著灶王爺出開了:“灶王爺啊灶王爺,你都看見了吧,這還讓我們怎么活?哼!我兒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殺盡斬絕不可。”她越說越氣,一邊說,一邊敲,幾火棍下去,灶王爺早鼻青臉腫了。
灶王爺上天,不但沒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還挨了一頓棍棒,便一溜煙地跑到玉皇大帝那裡告狀去了。灶王爺一見大帝,便叩首稟報說:“不得了了大帝,白牡丹發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裡的人斬盡殺絕,這不,白牡丹連我都打了。望大帝為臣子作主,千萬不能讓白氏郎做皇帝。”玉皇大帝聽了灶君的一面之詞,便吩咐四員大將,到來年的龍節抽掉白氏郎的龍筋。
再說白氏郎,從那次挨打以後,就每次獨自上山。這一天,他一個人在山上打柴,迎面走來一個白鬍子老頭對他說:“你本是真龍天子,將來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說走了話,玉皇大帝要在來年的龍節抽你的筋,現在已經沒辦法補救了,只有到時候你能咬牙挺過去,保住你的龍牙玉口,還能說什麼成什麼。”說完便飄然而去。
白氏郎象做了個夢,嚇得不得了。回去和母親一說,白牡丹得知是自己害了兒子,十分後悔,便把兒子摟在懷裡痛哭起來。
轉眼龍節已到,只見幾片黑雲壓在自家院上,這時,白氏郎正在院中劈柴,就聽一個悶雷,白氏郎隨聲倒地,幾員天兵天將便開始抽他的筋,那滋味簡直比脫胎換骨還難受。可是白氏郎硬是挺了過來。
從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爺,恨透了所有的神仙。他發誓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扣押起來,以報此仇。可是用什麼盛呢,他窮得連個箱子盒子都沒有,白氏郎回頭見自己上山裝水用的葫蘆掛在灶旁,便順手拿過來,恨得咬牙切齒地說:“灶王爺,虧你跑到大帝面前替我美言,你老人家辛苦了,到我這葫蘆里來歇歇腳吧。”因為白氏郎有一張龍牙玉口,他的話便是聖旨,只聽“嗖”的一聲,灶王爺便化作一縷青煙鑽進了葫蘆。
萬仙樓地圖萬仙樓地圖
白氏郎告別母親,提著葫蘆走遍了全國的名山大川,見廟就進,見神就收。他想收完以後,全都把他們壓在泰山底下,所以最後才來到了泰山。
剛過紅門不遠,迎面走來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白氏郎覺得有些面熟,似曾相識,可一時又記不起來,便喊道:“來者何人,快快通名報姓。”那老人笑嘻嘻地答道:“在下便是小仙呂洞賓。”
白氏郎聞聽此言,突然想起以前給他報信的白鬍子老頭,原來是他的親生父親,不禁大吃一驚,將葫蘆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這下可熱鬧了,各路神仙都連滾帶爬地向旁邊的一個大石洞擠去,呂洞賓數也數不過來,就把它取名為“千佛洞”。後人又在那裡起樓造閣,順呂祖之意取名“萬仙樓”。
只有灶王爺的腿長,又跑回了灶堂,不過呂洞賓怕他再惹是生非,便在灶王的神像邊寫道:“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予以警告。
卻說白氏郎得知面前正是他的親生父親,便跪在呂洞賓面前,將母子多少年來的冷遇和磨難一一告訴了他。呂洞賓聽後,也十分難過,將一柄斷煩惱、避磨難、呼風喚雨的青龍寶劍交給自氏郎,囑咐他照顧好母親,與鄉親們和睦相處,把他又送回了徂徠山。此後,鄉親們得知呂洞賓如此寬宏大量,也都敬重他們母子,多方給予照顧,白氏郎也用他的青龍寶劍為鄉親們做了許多好事。

作品

蕭瑟金風走萬仙》,是一篇泰山題材的遊記散文。是作者王克煜1985年12月創作的。該文在報紙文學版上發表後,多家雜誌、書刊轉載。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對萬仙樓秋天的實景描述,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歌頌中華民族精神,尤其是泰山精神,讚美創造未來的勞苦大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