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青蟲(菸草夜蛾)

煙青蟲

菸草夜蛾一般指本詞條

煙青蟲俗名青蟲,又名菸草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在東北、華北地區每年發生2代;在河南、山東、皖北等地一年發生3--4代;在西北地區一年發生4--5代,在華中地區一年發生5代;在西南地區每年發生5--6代。在黃淮煙區,在7~13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蟲5月下旬~6月上旬出現,並為產卵盛期;2~4代產卵盛期分別在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7月上旬~8月上、中旬,8月上旬~9月上旬。第一代至第三代主要危害春、夏煙;第四代則危害夏煙花朵、果實,其中以第二、第三代危害菸草最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煙青蟲
  • 拉丁學名:Heliothis assulta (Guenée, 1852)
  • 別稱:煙夜蛾
  • 二名法:Heliothis assulta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鱗翅目 Lepidoptera
  • :夜蛾科 Noctuidae
  • 亞科:實夜蛾亞科 Heliothinae
  • :鈴夜蛾屬 Helicoverpa
  • 分布區域:國內分布 全國,國外分布 日本,朝鮮,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等
簡介,為害特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簡介

煙青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菸草夜蛾,是廣西菸草生產上的重要害蟲之一,各煙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與為害。在煙田,主要以幼蟲攝食嫩葉和花果,為害症狀與棉鈴蟲相同。前期煙青蟲數量較多,後期則以棉鈴蟲占多。

為害特點

以幼蟲蛀食花、果危害,為蛀果類害蟲。危害辣(甜)椒時,整個幼肯墓探蟲鑽入果內,啃食果皮、胎座,並在果內綴絲,排留大量糞便,使果實不能食用。

形態特徵

成蟲:煙青蟲成蟲體長約15mm,翅展27--35mm,黃褐色,前翅上有幾條黑褐色的細橫線、腎狀紋和環狀紋較棉鈴蟲清晰;後翅黃褐色,外緣的黑色寬頻稍窄。
卵:卵較扁,淡黃色,卵殼上有網狀花紋。縱棱一長一短為主,為雙序式鞏籃體院。中部縱棱約21--26條,多數為巴閥危海22--24條。卵孔明顯。
幼蟲:老熟幼蟲一般體長30--42mm,體色變化很大,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以至淡紅色、黑紫色。兩根前胸側舟企獄毛(L1、L2)的連線不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遠離前胸氣門下端。氣門上下兩端較圓,故氣門片的寬度也較均勻。氣門片的顏色一般為褐色。體上的小刺較棉鈴蟲的短。體壁柔薄且較光滑。
蛹:赤褐色,紡錘形,長17--21mm,體長體色與棉鈴蟲相似,腹部末端的1對鉤刺靠近。

生活習性

煙青蟲成蟲羽化後半小時左右開始飛翔,1--3天內交配產卵,交配時間多在夜晚8--11時。成蟲白天多隱蔽在作物葉背或雜草叢中,夜晚或陰天活動。成蟲產卵期4--6天,多在晚9點至次晨10時前,以晚11時最盛。前期產卵在寄主作物上部葉片正反面的葉脈處,後期多產在果、萼片或花瓣上,一般每處產1粒卵,偶有3--4粒在一起。每頭雌蟲可產卵千粒以上。楊柳枝把、黑光燈對成蟲誘性不強,對糖趨性只歸禁強。
初台匙孵幼蟲先取食卵殼,然後取食嫩葉表皮組織,形成孔洞或缺刻;也可蛀食蕾、嫩果等。初齡幼蟲晝夜取食,3齡後食量增大,能轉株、轉果為害,白天多潛伏於寄主葉下或土縫間,夜間活動危害。幼蟲有自殘性和假死性。
幼蟲期一般12--50天。老熟幼蟲不食不動,經過1--2天后入土作土繭化蛹,入土深度一般為3--5厘米,越冬蛹稍深。越冬場所多為留種煙地、辣椒等蔬菜地及晚秋寄主植物地。

防治方法

①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②藥劑防治。由於煙青蟲屬鑽蛀性害蟲,所以必須抓住卵期及低齡幼蟲期(尚未蛀入果實中)施藥,最好使用殺蟲兼殺卵辣椒高產栽培的藥劑。在幼蟲孵化盛期,選用2.5%氯氟氯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順式氯氯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甲氯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或10.8%四溴菊酯乳油5000~7500倍櫃戒迎液噴霧。每隔6~7天噴1次,連噴2~3次。在辣椒第一次採收前10天停止使用化學農藥。此後,如需防治,只能使用生物製劑,每667米可用0.3%印棟素乳油50~100克對水50升噴霧。這種方法既可控制危害,又不傷害天敵,且不污染環境,是首選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