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溪大石

《菱溪大石》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四十歲時貶守滁州時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該詩意在表現自己對菱溪大石的愛惜之情以及自己在不被賞識時仍願堅守內心的情感。該詩是歐陽修《菱溪石記》的補充詩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菱溪大石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歐陽修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菱溪(1)大石
新霜夜落秋水淺,有石露出寒溪垠(2)
苔昏土蝕禽鳥啄,出沒溪水秋復春。
溪邊老翁生長見,疑我來視何殷勤。
愛之遠徙(3)向幽谷,曳以三犢載兩輪。
行穿城中罷市看,但驚可怪誰復珍。
荒煙野草埋沒久,洗以石竇清泠泉。
朱欄綠竹相掩映,選致佳處當南軒。
南軒旁列千萬峰,曾未有此奇嶙峋(4)
乃知異物世所少,萬金爭買傳幾人。
山河百戰變陵谷,何為落彼荒溪濆(5)
山經地誌不可究,遂令異說爭紛紜。
皆雲女媧初鍛鏈,融結一氣凝精純。
仰視蒼蒼補其缺,染此紺碧瑩且溫(6)
或疑古者燧人氏(7),鑽以出火為炮燔。
苟非神聖(8)親手跡,不爾孔竅誰雕剜。
又雲漢使(9)把漢節,西北萬里窮崑崙。
行經于闐得寶玉,流入中國隨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鐫鑿無瑕痕。
嗟予有口莫能辯,嘆息但以兩手捫。
盧仝韓愈不在世,彈壓百怪無雄文(10)
爭奇鬥異各取勝,遂至荒誕無根原。
天高地厚靡不有(11),醜好萬狀奚足論(12)
惟當掃雪席其側(13),日與嘉客陳清樽。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菱溪:原為滁州琅琊山腳下由西向東的一條溪流,溪早廢,今只存一池塘,稱菱溪塘。歐陽修另有《菱溪石記》,記菱溪石事。
(2)垠:邊,岸。
(3)徙:遷徙。
(4)嶙峋:山石重疊不平的樣子。
(5)濆:水邊。
(6)”皆雲“四句:這是在介紹滁州人關於菱溪大石的一種傳說,說它是當初女媧所煉補天之石。蒼蒼,指天。紺,微帶紅的黑色。瑩,光潔透明。
(7)燧人氏:古帝名。傳說他發明鑽木取火,使民熟食。
(8)神聖:指燧人氏。不爾:不然。“或疑”四句是菱溪大石來源的另一種傳說:它是當初燧人氏鑽木取火所用的那塊石頭。
(9)漢使:指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者。焊接:漢朝使者所持的節杖。“苟非”六句是關於菱溪大石來源的又一種傳說:它不是石頭,而是漢朝使者出使西域所得到的于闐寶玉,不慎掉進河裡,隨著河水流到了中國內地。
(10)“盧仝”二句: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作詩以雄奇險怪著稱。這兩句說:可惜現在沒有像盧仝《月蝕詩》、韓愈《祭鱷魚文》這樣的雄文來彈壓百怪,遂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11)靡不有:無所不有。
(12)奚足論:何足論。奚:為什麼,有什麼。
(13)席其側:在它(菱溪石)旁邊鋪上蓆子坐下。樽:酒杯。

白話譯文

新產生的霜在夜裡散去,溪水非常淺,有一塊石頭從寒溪露出頭來。
青苔長滿它的身上,泥土將其腐蝕,禽鳥也啄它,大石頭就在溪水中年復一年地露出和沉沒。
寒溪邊上的老人看見我,問我為何這般看著這石頭。
我因愛它向幽深的山谷中遷徙,拖著三頭小牛,載著一輛車。
我在城中穿行,駐足遠看,驚怪誰又會再珍惜它。
荒煙野草已經將石頭掩埋很久,現在清涼的泉水將其洗滌。
朱紅的欄桿和翠綠的竹林在石邊交相掩映,我挑選景色優美的地方當做南邊的書齋。
屋旁有千萬座山峰,卻沒有一座如此陡峭嶙峋。
我知道奇異的東西存世極少,人們爭相花重金購買並將其留傳。
山河歷經滄海桑田已變成山陵,為什麼大石頭會落在那荒涼的寒溪旁呢?
記錄此地的文字已經不可考究,所以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很多人都說這塊石頭是女媧補天時候鍛鍊的,融合仙氣凝結成精純之石。
女媧仰視蒼天將缺口補好,將這塊石頭變得光亮溫暖。
又有人懷疑這是古代的燧人氏鑽木取火的那塊石頭。
如果它不是聖人用過的,那些孔竅又是誰雕刻的?
還有人說這不是石頭,而是漢朝的使節出使西域時得到的于闐寶玉,不慎掉進河裡,隨著河水流到了中國內地。
沙石將其打磨,溪水將其侵蝕,石頭上的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自然將其雕琢地沒有一絲瑕疵。
我無法判斷哪種說法正確,只好嘆息,將兩手捫石。
只嘆盧仝和韓愈都早已不在人世,沒有《月蝕詩》和《祭鱷魚文》這樣的作品來鎮壓百怪,遂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天高地厚,大千世界無所不有,美醜萬狀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我只得把雪掃開,在菱溪石的旁邊鋪上蓆子坐下,與朋友們共賞它的高風峻骨,以寄我平生的磊落胸懷。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1046年(慶曆六年),當時歐陽修四十歲,被貶官為滁州太守。他這次貶官滁州,表面上受甥女張氏之獄的牽連,實際上由於自己立朝剛直,正言切諫,不能被宋仁宗所包容;又因推行“慶曆新政”,得罪了當朝的保守派。但他相信自己一身清白,無愧於人;雖然遭到貶謫,仍然意氣昂揚,心如磐石,不肯動搖。恰好他在滁州城東五里的菱溪發現兩塊嶙峋巨石,因而寫下此詩,來寄託自己的心意。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七古可分五個層次。前六句寫發現大石的經過,以“新霜”、“秋水”、“寒溪”、“苔昏土蝕”等詞語襯出此石的寂寞淒涼。第六句一個“疑”字,寫人皆不顧;一個“我”字,說明唯有詩人獨賞,結上啟下。“愛之”以下十句是第二層,寫運石南軒,陳列賞玩的情趣。牛車載石穿城,聚觀者“但驚可怪誰復珍”,可見世無巨眼,難得知音,筆端有多少感慨;清泉洗石,又見出愛賞情深。於是,置此於朱欄綠竹之間,顯露其特有的風骨。一石當軒,千峰失色,從對比中寫出此石的高標。以上兩層,都是正面著筆,用實寫手法,文字在記敘描述中,見出洗鍊、紆徐的風致。
下面轉為議論,改用虛寫手法。“乃知”以下六句是第三層,以山河百戰,陵谷變遷,推想大石經歷,寫出人世滄桑,神馳往古,思接千載。這十八句是虛寫。這一層實際上是過渡,“遂令”一句即迅速帶起下層,轉接靈活。“皆雲”以下十四句是第四層,承上把“異說紛紜”具體化。這一層假借各種議論寫出此石的不同凡俗、高才、美質。三種議論,構思奇特,想像豐富,開合多變,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又累用神話和史實,使此頑石平添神秘的異彩。“嗟予”以下為最後一層。聽了以上種種解說,詩人有口不能辯,但以兩手捫石,為之嘆息,形象地寫出詩人心底的波瀾。
詩人讚美菱溪大石,其實是自寫胸襟。此大石空懷高才美質,長埋於荒煙野草之中,沒有幾人能欣賞和珍惜。詩人用清泉來洗滌它,還它本來面目,又引來紛紜議論。但人們卻沒有幾人識其來歷,也沒有幾人能真正地予以鑑賞,體現作者對大石的無限愛惜之情。結尾“掃雪”二字,以冰雪喻石之堅貞。至此,石與詩人融為一體,暗點題旨結穴。
這首詩屬於詠物詩,但不同於一般描頭畫角、僅僅追求形似的詠物之作,而是借物抒情,做到了以物寓志、興寄深遠,所以能自成高格。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評論家方東樹昭昧詹言》:“十四句,平敘中入奇。議以代寫。”
南京大學中文系副研究員嚴傑《歐陽修詩歌創作階段論》:“永叔似恐創意太新,足以驚世駭俗,故篇末以常理自衡其說。”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幼貧而好學。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穎州。諡文忠。提倡古文,獎掖後進,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散文富陰柔之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學韓愈、李白,古體高秀,近體妍雅。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菱溪大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