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橋鄉

華橋鄉

光澤縣華橋鄉位於光澤縣西北部,距縣城15公里,與江西省資溪縣毗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縣令鐘華修建單拱石橋,取名華橋,村亦同名。平均海拔37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約1840毫米,極端最高氣溫39.4℃,最低氣溫-10℃,全年無霜期230天。總面積30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876畝,山林面積37.96萬畝,其中毛竹林面積3.58萬畝,森林覆蓋率70.3%。鷹廈鐵路和316國道貫穿鄉境,鐵牛關自古為入閩“咽喉”,邵資高速公路途經石壁窟、鄧家邊、園岱、鐵關4個村。

華橋鄉是個多民族的鄉,除漢族外,還有畲、苗等少數民族,並發現清朝乾隆二年畲族族譜1本。全鄉老區行政村12個,其中重點老區行政村4個,老區基點自然村9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橋鄉
  • 外文名稱:Huaqiao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政府駐地:華橋村
  • 電話區號:0599
  • 地理位置光澤縣西北部
  • 面積:304.86平方公里
  • 人口:2.26萬(2016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鐵牛關、宋茅店瓷窯遺址
  • 車牌代碼:閩H
歷史沿革,區劃人口,人口狀況,氣候物產,經濟發展,美麗鄉村,社會事業,文化教育,名勝古蹟,古今名賢,歷朝聖賢,近代名賢,現代名人,歷史事件,

歷史沿革

華橋鄉位於縣境西部,鄉治所在地華橋村,該鄉境域在里都圖建制時,分別屬永福里十二、十三都,招德里的十四、十、二十七都,安福里的十六都;民國時期屬止馬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10月。牛田、增坊、古林、園岱、鐵關、大禾山6個地方(原十二、十三、二十七都)劃歸江西省資溪縣管轄;民國三十七年(1948)重又劃回光澤管轄,並將這6個行政村,置一新鄉,稱金華鄉。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屬止馬區;1951年2月設華橋區;1958年10月,改稱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為華橋人民公社;1961年稱工委;1963年撤銷工委,恢復區的建制;1964年,撤區改為公社;1968年文革時,成立華橋人民公社革委會;1972年2月劃出砂坪、大羊坪歸崇仁公社革委會管轄,從此確定境域。1980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革委會,改稱公社管委會;1984年9月,重新恢復華橋歷史地名。

區劃人口

轄華橋、官屯、石壁窟、大禾山、鄧家邊、何舟坪、園岱、鐵關、古林、增坊、牛田、吳屯12個行政村,1個良種場,161個村民小組,135個自然村。其中,重點老區行政村4個,老區基點自然村9個。有戶籍居民22624人。

人口狀況

相傳華橋鄉原先是李、嚴、許、石、馬等姓雜居。南宋胡道夫公參與四大忠臣之一胡銓公彈劾奸臣秦檜,備受迫害,舉家南下避禍,公元1153年逃難漳泉,後因元兵侵略,宋帝昺(在位1278-1279)南巡,先祖也隨之於1156年逃至惠來京隴定居,1278年道夫公之次孫朝聚公移居潮陽成為華橋胡氏開基祖,後因人丁蕃衍,分住南鳳、隴美、潮東、埔頭以及遷至各地謀生,現今鄉人數一萬人左右。解決前由於政治腐化,水利不興,海潮倒灌,山洪暴發,水災泛濫,水鹹地瘦,靠天田,打井田多,旱澇病蟲,歉收無獲常現,尤以1943年亢旱失收,餓殍載道,加上瘟疫漫延,倖存者外流海外求活,創下橋居泰國人數比本鄉還多,才使華橋成為有名僑鄉之一。

氣候物產

華橋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良好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條件,適合各類農作物的生長與畜牧業的發展。境內林木資源、水利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1.8萬公頃,耕地面積2214公頃,較大的溪流有5條,已建成水庫6座、水電站9座,總裝機7110千瓦。礦產資源有瓷土、礦泉水、花崗岩,其中G3587“鐵關紅”花崗岩石在閩北享有盛名。
華橋鄉華橋鄉

經濟發展

鄉民勤勞生產,以農為主,解決初約耕田二千畝,四旁五邊遍種菜蔬瓜果,植水稻,栽茨培柑,種麥及馬鈴茨大菜,一年三造精耕細作,河川池塘產養魚蝦,農有兼務石匠等工雜副業,確是一個魚米之鄉,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國計民生科學種田,興修水利,溝渠排灌,建練江防潮閘,築青洲大閘,實現了人民千百年夢寐以求“水淡到龜頭海”的夙願,加上秋風水庫蓄水灌溉,實施半機械耕耘,從此“天平吊窩”的農具成博物品,不怕旱,不畏澇,年年豐收,水稻年產超噸,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全國各地,富民政策使農村經濟發展繁榮昌盛,不再愁衣缺吃,有餘資可建新居築高樓、水泥路面,拓寬環境、美化鄉容村貌,電燈通明,家用電器琳琅滿目,雖然因居宅樓房櫛比林立,耕地少了,但是勤奮營鑽的鄉民不會因此而閒散休息,紛紛辦家庭手工作坊或吸僑資港匯制立小型企業及馳騁外地經商販貨,興起制塑、服裝、五金電器等事業,使鄉里機器聲隆鳴不絕,車輛川流不息…工農業年產值近億元,人均收入約千多,這真是政通人和,太平盛世,鄉從欣欣快樂。
2014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6557萬元,增長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50萬元,增長20.9%;農民人均純收入8956元,增長15.7%;實現稅收927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9.36‰。
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17550萬元,增長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億元,增長95.5%;農民人均純收入9542元,增長6.5%;財政總收入715.42250公頃,種植菸葉540公頃,引導農民種植紫雲英73.3公頃、油菜20.6公頃。全鄉生豬存欄4707頭,牛存欄1703頭,羊存欄973隻,家禽存欄24776隻,魚塘26.7公頃。完成人工造林22.7公頃,幼林撫育372.8公頃,防火林帶13.36公頃,四綠工程造林90公頃,森林撫育897.3公頃,“兩沿一環”林分修復75.4公頃,新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2家,留養新竹40萬株,建設噴灌設施2個,開展竹農培訓2次,受訓竹農90人次,竹林施肥366.7公頃。有聖農項目24個。其中:22個養雞場,1個有機肥廠,1個孵化廠。德順酒業,完成投資1000萬元進行技改,成為規模工業企業。投資500萬元的優質米種植烘乾加工一體化項目,完成廠房建設、設備安裝。華農現代農業、華順筍製品廠等企業效益不斷提高。鐵牛關山莊,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金牌農家樂”。廈門三五互聯公司捐建的吳屯農民創業園網站正式上線。

美麗鄉村

集鎮所在地和華橋村環衛保潔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每年斥資24萬元交由閩源保潔公司管理,規範運作,其餘行政村制定了長效保潔方案,組建了保潔隊伍,全鄉共有保潔人員136人,共建設13個焚燒爐、180餘個垃圾收集池,設定1500個垃圾桶。拆除違章建築94處2.55萬平方米;安裝500盞太陽能路燈。官屯、鐵關2個省級“百村示範、千村整治”村積極謀劃、主動作為,完成投資200多萬元的官屯村已完成朱子文化牆、村頭景觀、道路硬化及鐵關村村部院落進入改造,牛田村被列入全省首批傳統古村落。投資近1000萬元對10個村實施舊宅基地復墾,共拆除舊房267棟,新增耕地19.6公頃。華橋村至官屯村“一河兩岸”工程,完成仿木欄桿、太陽能路燈安裝和中心村綠化,建成一處50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公園。古林新村,建設規劃面積31畝,預期將有70戶集中建房。投資562萬元,開工建設158.2公頃園岱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新增耕地4.36公頃。投資80萬元的高標準生豬定點屠宰場已投入使用,確保了民眾食肉安全。投資100萬元,建成8個村9個水沖式公廁。投資493萬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改善10個村11580人的飲水問題。投資78萬元,新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14處,改善10個村840公頃耕地用水。投資282萬元完成鄧家邊、園岱、增坊、牛田總計12.5公里通組道路,投資110餘萬元完成華橋、官屯、增坊三個村的通戶道路硬化,投資30萬元完成牛田村道路安保工程。配合邵光高速公路實施“三改”工程,保證了邵光高速12月26日正式順利通車。

社會事業

投資280萬元的華橋中心幼稚園投入使用,投入35萬元完成附屬工程;投資31萬元,為石壁窟、牛田、古林學前班配備網路電視、電子鋼琴、電腦,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化。投資119萬元完成華橋中心國小及華橋中學塑膠跑道、人造草皮足球場的建設。每年投入10萬元在全縣率先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獎勵基金》方案。二是衛生事業不斷發展。2015年,完成了園岱、官屯、大禾山3個村村級衛生所的改造。共有11個村級衛生所改造完成,並全部安裝了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軟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18772人,參合率達99%以上。三是人口和計畫生育不斷推進。全鄉總人口22624人,全年共出生310人,政策內出生243人,政策符合率為78.39%。完成“四術”手術196例,徵收社會撫養費118.05萬元。四是安全生產工作常抓不懈。繼續推進“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的建立。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預警通報、“一票否決”、履職報告等制度。深入開展以“強化紅線意識,促進安全發展”為主題的“安全生產月”等一系列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做好春秋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實現全鄉境內無重大疫情。五是“平安創建”活動不斷深入。以城鄉信息格線化服務管理系統平台為抓手。開展新一輪平安創建活動,以建設“平安先行鄉鎮”為目標,繼續開展“平安村居”、“平安家庭”、“平安學校”、“平安企業”等創建活動。加強綜治規範化建設,層層簽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目標責任書,群防群治網路得到進一步加強,在316國道沿線及官屯、石壁窟、增坊等村新架設治安高清監控探頭6個。六是信訪工作不斷加強。認真落實«信訪條例»,嚴格執行信訪路線圖,開展經常性接訪、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全年共排查矛盾糾紛84起,成功調解84起,調處率達100%。七是徵兵工作成效顯著。全面完成徵兵任務,全鄉共有11名適齡青年光榮入伍,超額完成年度徵兵任務。

文化教育

華橋古堡原先有辦些私塾,隨著清末廢科舉,興新學的改制,先在南山祖祠辦起“崇新學堂”取其崇拜新學業之義,學生僅三四十人,教師兩位。民國初,人們領會文盲之苦,入學增多,遷進祖祠改名“榮新學校”(隴美辦榮賓學校、潮東叫培東學校),高初班複式,僅四個課室,學生僅200人,四至五位教師,日寇投降僑鄉後,換名叫“華溪鄉中心國民學校”,其它自然村設“聯保學校”,解放後拆鄉後稱“華橋國小”設主村,余者叫分校(四個),以前,學校經濟取之“牙中、谷傭、反攤派等中資捐,學生桌椅大部自備(公眾雖置有些課桌椅,僅富戶讀高部學生才可享受),幸蒙泰僑胡立基捐綠色桌椅百套,鼓勵入學,但尚不足供用。公社化時不但開設夜校掃盲,學生也激增校舍難以容納,分設三房公、東園祖及歸田祖祠辦學,且開廟耕讀班半日制,1976年在胡隆美奔走下,由泰國僑領胡榮堦、胡鐵等發動僑胞倡建南鳳三層教學大樓一座,費資十二萬元,開辦附設國中班,胡木豐捐贈學生桌椅與講台,胡榮堦按期寄匯獎教,獎學金,鼓勵教學。為使家鄉多出現代技術人才,滿足文化科學要求熱心興學的榮堦先生又獨資贈款400萬元建成占地30畝,高三層的教學樓群,並配備各種教學設施,現今學生一千多,教師近八十,為振興中華培育英才。

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有鐵牛關、宋茅店瓷窯遺址,石壁窟村考古發現商周墓葬遺址。2014年6月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評為市級文明村鎮。
華橋鄉置寨,據唐史記載已有有千年以上經歷,原先是土圍子,至康熙年間才用三合土築寨牆開八門(紫氣東來、萬派朝匯、宏塹、蒿澄、吼山吞江、長庚耀彩、堅同細柳、文光射斗),村寨房屋大都是七間過、五間過、四點金、三坐落、瓦又偶或加厝包的官邸建築。位於老寨中央的胡氏祖祠,明初興建已有六百多年,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牆厚六十多公分,若將麺條圍祠一圈,吃量大的也食不完,石三山,全通梁,雙面石屏,雕花琢芽,畫楝油漆、匠心精緻,巧奪天工,集古昔民間藝術之大成,巍峨屹立,氣魄宏偉,輪廓相宜,結構嚴密,高低適當,為世人景仰贊謂,是潮汕境內有名建築,已批准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保護。尚有先輩創建的開基築成之“華諸古廟”古色古香,且氣概獨特,是古代工藝考證,改革開放政策落實,由國內及海外鄉人籌資恢復,加上祖先立業廟址,安居奉祀之南門更樓置“福德老爺”(伯公)也修葺一新,供誠信者焚香禱祝。

古今名賢

歷朝聖賢

1、太祖舜帝勤耕孝義裕民生政通人和,古往今際贊稱“堯天舜日”太平盛世.
2、始祖溈滿公受周朝賜疆陳國封宛邱候,仁政惠民,謚曰“胡公”。
3、唐總章期間先祖賢公駐閩教化,功績卓著,與陳元光等尊為“開漳聖王”受立廟奉祀。
4、唐嗣聖時期遠祖(其山)公,蒞贛慰撫庶民,勛獻浩大,受封懷恩鄱山候,鹽西使。
5、晚唐安民公官至安撫使,寶公累受職璣閣使,實公曆任潮州文學,開化南粵。
6、北宋騰公狀元及第,任禮部尚書兼宮講,受宋徽宗器重,致仕後住漳州,是閩粵之祖。
7、宋代始祖道夫公,被秦檜輯罪,舉家南逃,寄跡避難,長孫定居惠來京隴,次孫肇創華橋。
8、明初先祖祿公抗元扶明保衛潮汕一帶,英勇威武,受明太祖封為都統元帥,是祖是神。
9、明代華橋創基祖華溪公恩襲璣閣使。封文學士,建築郡內著名“胡氏祖祠”受世人欽仰,子孫尊崇。
10、十三齡童歸田公,才高八斗,登進士,賜爵祿,承先啟後,繼璣閣門第,揚文學家風。
11、任教官嘉用公精導門生,一榜七舉同中,英聲冠儒界,代署長泰知縣要職。
12、申甫公任河南嵩山主簿,升晉松江知府,金馬玉堂,清刑簡政,名嗓斯時政界。
13、嘉靖進士宏范公,才學高深,與嘉用公,叔侄俱榮,學風弘揚,文筆生輝顯耀。
14、父子兩舉人的有恭公(父)、應鶴公(子),均於萬曆期間,先後登舉光門庭。
15、九子八秀士的應蘊、應暘、應時、應綱、應經、應昭、應誥公,詩禮傳家榮族。
16、清朝有奮翼公赴郡試,學富五車,文章冠群,為主考批為潮州九縣首名。
17、鹹豐年間,平息南粵烏紅旗十三年械鬥,力保華橋祖祠免焚,敕封五品奉直大夫,任省參議行仁執義的趙娘公,使胡氏祖祠保存,作為文物保護單位。
18、居普寧的及賢公曆任七品縣官實職,政績突出,多屆連署。
19、胡鴻春,熱愛桑梓,為鄉人所敬仰。
20、同治時期登貢元,任教諭的范成公,名書法家范家駒、縣長蔡文模是其門生,曾代理縣長一段時間,後當汕頭律師公會主席。
21、光緒時府試第三名貢元(未廢科舉前)的屏候公,曾當十三鄉民團團長,六都中學聞名禮聘為語科教學主任。
22、移居棉城的派下胡世和,當倭寇騷擾潮陽時與莊淑禮防衛抵抵抗,保守城池免遭焚毀掠奪,壯烈史跡刊登縣誌。
23、光緒年間,普寧知縣胡楚生。

近代名賢

1、率領國民革命軍,任海陸軍元帥大將軍的萬洲公,致力樹立民主改革,任總統府咨議,協助孫先生革命,保護革命人士,帶兵剿軍閥,英聲震宇。
2、裔屬公木公,累官陸軍上校,抗日期間任廣東司令官後方處主任,榮當潮陽縣長二任,清正廉潔,惠政於民,造福宗族,致任後汘心修撰族史,族譜續增至百代,足為後人式范。

現代名人

國內:
有在本市曾當及現任組織部,財貿部,審計局,郵電分局等要職的:漢傑、隆通、加坤、堅城、命德等位。現任揭陽市國土局長欽裕,廣州軍區汕頭企業局的欽英,汕尾市委秘書胡陳文,上海譯文總編輯漢亮,上海五金集團總經理杭英,上海譯文編輯編輯工會主席南榆,上海女子大學語文教授胡王雯,廈門大學教學教授胡南樺,廈門大學電子科教授胡黃秀,香港胡木豐、胡隆輝是現屆潮州市政協委員。
國外:
美國博士:跨世紀外語學院長鑫榕,醫學專家南頻,美國休斯頓油輪公司總經理漢明,
加拿大博士胡秋雄等位。
泰國博士:胡賢通、賢明、玉麟(1995年獲泰皇御賜大綬勳章)、南旋、賢通、賢明、孟通等人。
泰國碩士:鎮堅、鎮柳、植鴻、南南、鎮澄、孟達、欽鴻等。
泰國學士:金填、邁智、孟清、孟逵、孟東、孟才、肓新、佳偉等。
泰國商界僑領:胡資平被封為“頭家王”,胡榮楷受泰皇御賜白象勳章,胡鐵被尊為“頭家王”。
尚有現代不少人物,因遷居國內各地或僑居海外各屬,致未能逐一計算。

歷史事件

明洪武年間(約1390年),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朱元璋皇帝為了永坐帝位,大肆殺戮功臣,誣陷右丞相胡惟唐政變,大興冤戳,枉誅胡藍兩功臣家族達三萬多口,當時華橋置寨未久,人丁尚少,有的改名姓避禍外鄉。幸得建文年間(1400年)給予平反,鄉民才複姓回籍。
清鹹豐(1881年)期間,虎門水師軍門提督方耀,清除潮汕各地太平軍,重刑嚴殺,華橋鄉被列為剿滅目標,擬燒焚“胡氏祖祠”,適逢官居五品省參議的胡趙娘在家(方耀之年兄)認罪冒死,辦保鄉寨免毀,祖祠免焚,文物保留。
清光緒(1904年)即甲辰年,潮屬一帶,瘟疫漫延,腐敗清庭官吏,不顧生靈死活,坐視人民待斃,染病死者不計其數。
1924年,甲子年傾盆大雨,山洪暴發,海潮倒流,華橋鄉低洼,洪潮泛濫達一米多,發不寥生。^
國民堂統治時期(1927年)隨著大革命浪潮,鄉民胡天才,祀添,慶璋等人,高舉工農紅旗,組織及成立農會參加有數十戶,被當時剿共司今周汘,師長張瑞貴壓制縛掠,欣承周汘姻親胡云,勸周說情,才免受難。
1942年日寇侵占潮陽,峽山淪陷,漢奸誣衊說華橋匿共軍,日兵圍捕鄉民,四處奔逃,蒙鄉人胡命高曾居台灣懂日語,經解釋才退兵迫害減少。
1943年潮汕亢旱四十多天,田園失收,餓殍載道,死屍遍野,人口逃荒,丁壯過番,次年又遇鼠疫傳染,十室九空,鄉民死亡,難算其數…。
1945年,國民黨劫收官員,乘機勒索,苛捐雜稅依然,人民生活倒意。
1947年,國民黨發動內戰,抽壯丁當炮灰,田螺、田章等被掠至金門,丁壯為活命漂泊海外謀生。
1948年,物價飛漲,幣制貶值,法幣、美金、金圓很圓市面不流通,以米及港幣交換。
1949年,共產黨取得勝利,全國解決,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雄雞一唱天下白。
1950年,搬開“三座大山”人民當家作主,清匪反奸,退租退押,流通人民券,民眾歡欣。
1951年,成立農會,劃分階段,算剝削,分果實,人民生活提高。
1952年,大地改革,使耕者有共田每人0.55畝,自種自收,只納公糧,建倉儲糧。
1953年,組織農業互助組,大力發展水利,科學種田,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1954年,興辦農業初級合作社,開展以農業為中心的生產運,評工記分。
1955年,貫徹義務兵投制,保障人民健康,實行醫療合作制度,防疫衛生。
1956年,農業高級合作社成立,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使人民生更加改善。
1957年,開展整社運動,促進及鞏固合作化,個體工商業轉國營或集體企業。
1958年,練江築防潮閘,實行公社化編制,汕尾農業試驗場成立,搞科研。
1959年,秋風嶺建水庫,興修農田耕灌系統,及裁增截直,改變水利條件。
1960年,既逢春旱又遭夏洪,人民政府帶動民眾恢復生產,並築起練江土圍堤。
1961年,發動民眾大制土雜肥,政府派飛機噴藥為農田除蟲害,保住產量。
1962年,貫徹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糾正不良作風,確保國計民生,渡難關。
1963年,春夏乾旱,200多天沒下過一場透雨,農民大力抗旱,早造豐收。
1964年,橫崗水庫動工,井仔灣截直,壺芒豆疏流,工程先次舉辦。
1965年,夏雨滂沱,田園受浸,災後政府組織農民填堤防,加固水庫壩。
1966年,全民大學毛主席著,破四舊立四新,開展文化大革命。
1967年,學生停課鬧革命、串聯,打倒“走資派”,文革組取代黨政領導進行軍管。
1968年,成立革命委,學生複課,貧下中農管理學校。
1969年,七月二十八強颱風正面襲擊潮汕,洪潮並發損失嚴重,人們投入災後建家園。
1970年,暴風大雨,田宅受浸,年底組織民工建築龜頭海橋閘工程。
1971年,稻螟蟲肆虐,乾群全力以赴,投向全民除螟活動保豐收。
1972年,乙型腦膜炎流行,學生停課,進行預防免受傳染,迅速醫治保障康復。
1973年,組織農業領導幹部參觀大寨,練江堤圍砌石籬,防洪排澇。
1974年,夏降暴雨,農田淹浸,政府組織人民浚深龜頭海出水口。
1975年,開辦南山截流工程,疏導山洪通往南海,減少內澇發生。
1976年,毛主席逝世,文化大革命停止,鄉村開始用水電,開壘紅坊蓄水及發電工程。
1977年,春天干旱,夏季暴雨,洪水成災,南港截流竣工,承勝進行中港分洪放工。
1978年,建成埔頭及門口仔電動排灌站及閘仔排內澇,抵制山洪泛濫成災。
1979年,貫徹落實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平冤案錯案,右派改正,地宣摘帽,潮東、隴美校建成。
1980年,電報電話接通到縣,南鳳教學大樓建成使用,並附設國中便利就讀。
1981的,農業包工到戶及規定承包期限,發揮農民積極性,建立農田保護區。
1982年,貫徹中央1號檔案落實農業產責任制,峽山鎮擴建東街、西街、西布場。
1983年,四月降冰雹,中旬暴雨成災,六月十九起雨量特大洪水淹溪,弼臣學校奠基。
1984年,成立鄉政府,發布鄉村土地管理及建設規劃,峽山國際市場開始興建。
1985年,峽華路建成,大小橋樑六座,方便行人及車輛交通。
1986年,地處我鄉的練江大橋通車,南北交通車輛,達到路通財通發展經濟。 SvvUkQ#1w
1987年,金光、長虹、丹鳳、朝陽、環山等水泥車道通達,南鳳河溝墘砌成石岸。
1988年,榮楷先生捐資的榮豐大道築成,由原的泥濘路變成水泥公路。
1989年,熱心家鄉教育事業的榮堦先生獨資400萬元興起“榮楷學校” 奠基。
1990年,旅泰僑胞獅象兄弟捐款接通自來水,榮堦學校落成使用。
1991年,港胞木豐出資修築三古道,泰國漢桂修建南門溝墘路面。
1992年,南鳳市場建成,商戶進場經營,外鄉攤販投入售貨,經濟繁榮。
1993年,僑胞鎮四、寶鳳擴建東門橋,改變了過去行人涉水過橋的現象。
1994年,香港妙琴捐資修整鳳田大巷,擴大江邊岸駁,使村容壯觀美好。
1995年,隴美、潮東、埠頭、港內各村內外協作,先俊修築主要大道益行旅。
1996年,華橋鄉老人活動中心成立,使耆者有所坐談,歡樂安度晚年生活。
1997年,各宗祠古蹟,各處廟宇,在海內外信仰人士支持下相繼光彩,貫徹宗教自由。
1998年,修訂增補華橋鄉胡氏族譜,移居鄰近宗蕃,大都蒞祖居,尋根思源。
1999年,胡氏祖祠,華溪祖墓批准為文物保護,各村管委會選舉及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