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藏書

華夏藏書是啟功等人聯合編撰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夏藏書
  • 特色:規模宏大、歷史悠久
  • 內容: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 作者介紹:啟功 國學大師
評價,內容簡介,本書目錄,文章節選,作者介紹,

評價

一、規模宏大:全書甄選上至先秦下至民國的華夏典籍200餘部,數千萬言囊盡古今圖書精華、三十六大卷一攬天下典籍至尊
二、分類獨特:改變傳統按學科分類的方法,首創對不同階層進行區分,劃類的方法。由於這些藏書家身份的不同,其收藏書籍更加顯得個性鮮明,異彩紛呈。
三、選目嚴謹:本書選目極為嚴格、謹慎,一言以蔽之,非驚世駭俗之作未選,非震古鑠今之書未錄。所選之書均系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
四、版本珍稀:全面薈萃華夏稀世版本之精華,搶救瀕臨滅絕的孤本60餘種,挖掘整理海外殘本80餘種,全書共收錄各種秘、孤之本近200種。
五、權威把關:多位國學大師,學界泰斗擔綱編纂,權威雲集,國內外重要學術機構圖書館全力協作,專家學者大力支持,令業界仰止。
六、名師設計:國內設計大師李威先生為本書從版式到裝幀進行全面策劃、設計、包裝。古典雅韻與現代審美觀相結合,堪稱一部難得的工藝精品。亦可稱為人文圖書。
七、環保製作:全書選用環保材質進行加工製作,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堪稱綠色圖書。
八、科技領先:本書的外包裝箱製作,運用國際最新科技“納米”技術加工製作,本書又可稱為科技圖書。
九、愛家踴躍:本書已在第一時間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十、傳媒關註:中央電視台、中華讀書報等重要傳媒,一直對本書進行追蹤報導,出版伊始中央電視台,更是積極關注,並錄製專題片《千年藏書 博覽中華》,實屬罕見。

內容簡介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然隨朝野更替,時代變遷,風雲時起,紛爭不斷,所選珍品或束之高閣,或沉於暗室,拒人以千里之外;或殘缺不全或遺失海外,令國人難窺其究。這些古老文明的載體、曾經浩繁一時的千古華夏藏書已基本散失殆盡。
為挽華夏璀璨文明於灰飛湮滅之中,數百位專家學者歷十數年之心血,穿溪問野,訪異搜奇,精心整理,集腋成裘,終使皇家藏書之豪氣,官家藏書之罕見,名家藏書之奇妙,偉人藏書之恢宏,海外藏書之珍稀展露於世,匯為中華巨典《華夏藏書》。
此部藏書囊括古今藏書之遺類,通鑑歷代體例之優點,在蒐集種、類藏書內容分類特點、版本精等外噗校加工及編排方式上可謂獨步古今,後無來者,欲以再建我中華文明之萬里長城,鑄造我炎黃文化的不朽豐碑,使我中華文明與悠久傳統文化歷百年而常新,垂萬世而不替,如日月之光,譯被五湖四海流布於寰宇五州。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然隨朝野更替,時代變遷,風雲時起,紛爭不斷,所選珍品或束之高閣,或沉於暗室,拒人以千里之外;或殘缺不全或遺失海外,令國人難窺其究。這些古老文明的載體、曾經浩繁一時的千古華夏藏書已基本散失殆盡。
為挽華夏璀璨文明於灰飛湮滅之中,數百位專家學者歷十數年之心血,穿溪問野,訪異搜奇,精心整理,集腋成裘,終使皇家藏書之豪氣,官家藏書之罕見,名家藏書之奇妙,偉人藏書之恢宏,海外藏書之珍稀展露於世,匯為中華巨典《華夏藏書》。
此部藏書囊括古今藏書之遺類,通鑑歷代體例之優點,在蒐集種、類藏書內容分類特點、版本精等外噗校加工及編排方式上可謂獨步古今,後無來者,欲以再建我中華文明之萬里長城,鑄造我炎黃文化的不朽豐碑,使我中華文明與悠久傳統文化歷百年而常新,垂萬世而不替,如日月之光,譯被五湖四海流布於寰宇五州。

本書目錄

皇家藏書
簡介:
封建皇權,至高無上;九重天子,至貴至尊。歷代帝王無不重視藏書建設,廣收天下典籍至寶,博採海內奇書,秘本。對一些威脅其統治地位或十分珍奇的書,他們往往外禁內用。各種治國為政、經天緯地之作是其收藏之重點;各種兵學、史學、國學經典之作,更是皇子龍孫必讀之課本。這部分藏書在今天的領導幹部來看,仍不失為提高素養指導工作的最好的輔導教材。皇家藏書的版本極不尋常,即使是廣為流傳的書籍,其選用版本也是極為考究,多採用內府刻本,實乃收藏首選之精品。
官家藏書
簡介:
封建社會統治者推行文化壟斷的政策,對於那些描寫男歡女愛的優秀艷情奇書,大膽揭露官場黑暗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直指當權者藏污納垢真相的宮廷秘史,一律採用為聖者譯,為尊者譯的態度進行無情的封殺。本部《官家藏書》實為《官家禁書》,許多珍稀秘本搶救於古今官府秘檔之中或追覓於歷代權臣秘藏書目之內,多為首次在國內公開出版,實為廣大讀者大飽眼福之良機。
名家藏書
簡介:
古今名人,一直為文化領域的聚集人物。由於其特殊的社會地位、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因而其風流雅趣,一言一行都為大眾所矚目。名家藏書其獨特之處是精品多,善本多,私著秘記多,有較濃厚的個人色彩且不易為外人所見。此部《華夏藏書大系》之《名家藏書》廣集歷朝歷代名流雅士,達官顯貴,成功臣子們所秘而不宣、用而不語的、上起先秦下至民國的數十種家藏珍籍。因此《名家藏書》必將在中華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私家藏書
簡介:
我國古代統治者推行的文化壟斷政策,並未能阻止民間對書籍的收藏。每一次“焚書坑儒”,都有一些仁人志士甘冒滅九族之禍而挾書犯禁,每一次統治者大規模“修典”,實為禁書或擄為已有,更有數不清的書香世家隱下無數家藏秘本,從此湮沒無聞,由此造就了一大批私人藏書家。這部分藏書,最為多姿多彩,世間罕見的珍稀孤本、傳奇、話本、野史等,可謂琳琅滿目。同時這些藏書家們還努力搜求版本質量高、流失年代久的善本,並且對藏書精於校勘考證辨偽,因而這部分藏書對於今日的收藏、研究和鑑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偉人藏書
簡介:
百年中國滄桑巨變,三代偉人,鑄鼎輝煌。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作為領導國人創造世紀偉業的一代領袖,其雄才偉略,經國治世的奇謀,震鑠古今的成就,多得益於其超強的政治素質及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沃土中的文化素養。其藏書品位之高,角度之獨,讀書之豐,領悟之深,古今罕有能及。本部《偉人藏書》為偉人私藏珍品,須盡思極智;我輩品之,定會有受用無窮之感。
海外藏書
簡介: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業,我國社會極為動盪,使我國的藏書遭到極大的破壞,很多書籍,由於歷史的原因,如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或被侵略者的瘋狂掠奪,散失于海外諸國,而這些書籍在國內或被禁毀是絕版或湮滅於戰火之中,因此流失于海外的版本就成了絕本,一些殘卷即使在海外也是當世僅存之絕世佳作,使國人難窺其究。《海外藏書》所收錄的無一不是當世之絕孤之本,其文物價值極高,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皇家藏書
簡介:
封建皇權,至高無上;九重天子,至貴至尊。歷代帝王無不重視藏書建設,廣收天下典籍至寶,博採海內奇書,秘本。對一些威脅其統治地位或十分珍奇的書,他們往往外禁內用。各種治國為政、經天緯地之作是其收藏之重點;各種兵學、史學、國學經典之作,更是皇子龍孫必讀之課本。這部分藏書在今天的領導幹部來看,仍不失為提高素養指導工作的最好的輔導教材。皇家藏書的版本極不尋常,即使是廣為流傳的書籍,其選用版本也是極為考究,多採用內府刻本,實乃收藏首選之精品。
官家藏書
簡介:
封建社會統治者推行文化壟斷的政策,對於那些描寫男歡女愛的優秀艷情奇書,大膽揭露官場黑暗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直指當權者藏污納垢真相的宮廷秘史,一律採用為聖者譯,為尊者譯的態度進行無情的封殺。本部《官家藏書》實為《官家禁書》,許多珍稀秘本搶救於古今官府秘檔之中或追覓於歷代權臣秘藏書目之內,多為首次在國內公開出版,實為廣大讀者大飽眼福之良機。
名家藏書
簡介:
古今名人,一直為文化領域的聚集人物。由於其特殊的社會地位、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因而其風流雅趣,一言一行都為大眾所矚目。名家藏書其獨特之處是精品多,善本多,私著秘記多,有較濃厚的個人色彩且不易為外人所見。此部《華夏藏書大系》之《名家藏書》廣集歷朝歷代名流雅士,達官顯貴,成功臣子們所秘而不宣、用而不語的、上起先秦下至民國的數十種家藏珍籍。因此《名家藏書》必將在中華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私家藏書
簡介:
我國古代統治者推行的文化壟斷政策,並未能阻止民間對書籍的收藏。每一次“焚書坑儒”,都有一些仁人志士甘冒滅九族之禍而挾書犯禁,每一次統治者大規模“修典”,實為禁書或擄為已有,更有數不清的書香世家隱下無數家藏秘本,從此湮沒無聞,由此造就了一大批私人藏書家。這部分藏書,最為多姿多彩,世間罕見的珍稀孤本、傳奇、話本、野史等,可謂琳琅滿目。同時這些藏書家們還努力搜求版本質量高、流失年代久的善本,並且對藏書精於校勘考證辨偽,因而這部分藏書對於今日的收藏、研究和鑑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偉人藏書
簡介:
百年中國滄桑巨變,三代偉人,鑄鼎輝煌。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作為領導國人創造世紀偉業的一代領袖,其雄才偉略,經國治世的奇謀,震鑠古今的成就,多得益於其超強的政治素質及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沃土中的文化素養。其藏書品位之高,角度之獨,讀書之豐,領悟之深,古今罕有能及。本部《偉人藏書》為偉人私藏珍品,須盡思極智;我輩品之,定會有受用無窮之感。
海外藏書
簡介: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業,我國社會極為動盪,使我國的藏書遭到極大的破壞,很多書籍,由於歷史的原因,如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或被侵略者的瘋狂掠奪,散失于海外諸國,而這些書籍在國內或被禁毀是絕版或湮滅於戰火之中,因此流失于海外的版本就成了絕本,一些殘卷即使在海外也是當世僅存之絕世佳作,使國人難窺其究。《海外藏書》所收錄的無一不是當世之絕孤之本,其文物價值極高,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章節選

中國人對書籍的熱愛、痴迷,是其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古往今來,多少志士仁人,財可捐,命可殞,而嗜書如命,志不可改,孔夫子周遊列國,訪籍問典,顏回單食瓢飲,守書以達天命,明代李如一:“見書籍則破產以收,獲異書則焚香肅拜”;寧波天一閣主人范氏以畢生遊宦所聚,換取名樓藏書,一代偉人毛澤東無論是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只爭朝夕的和平建設時期,一直是手不釋卷,一生以讀書藏書用書所至樂。
藏書之於中國人,不僅為知識,為品味,而且為檔次,為身份,為地位。古來家有千鐘粟,萬頃田,若室無藏書,門無讀書人,鄉鄙村夫所不齒也;今日縱然,雕樑畫棟,寶馬香車,而無書香盈室終不免流於世俗末流,暴發底色。
聚天下好書,拱之四壁,日則摩挲把玩,夜則秉燭而讀。人心之善惡,世道之得失,莫不辨於是焉。至此退可修身齊家,進可治國平天下。至於羅列已多,收藏既富,牙籤錦軸,鱗比星章,不待外求,而珍寶悉備,有客來訪置之書城,唱古論今,談天及地,以此為樂,勝於面南而百城多矣。
中國的藏書文化包含著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它的核心則是“仁人愛物”,即以藏書這種文化形式,來保護、總結、提煉並套用中華傳統文化與文明的精髓,求安邦治世之道,造福於華夏子孫。
一,華夏藏書文化精神
縱觀中華五千年興衰成敗之基本經驗,每逢開明盛世之社會,即統治者興文求治之時,以交流文明、傳播文化、培育人才、研討學問等手段來鼓勵文化事業的開展,形成特定的、濃厚的人文主義文化氛圍。而為治世興邦奠定濃厚文化底蘊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藏書文化的興盛。而深受“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中國歷代政制主體――知識分子與士大夫階層,更是深得其精髓,知其聖道之所在,以之為安身立命之本,經天緯地、安邦定國之利器,亂世歸隱、獨善其身之寄託。正是由於上述這些社會主體的自覺推助,才牢固樹立華夏藏書文化的優良傳統,並形成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從而把這一事業推向了鼎盛。
二,華夏藏書簡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藏書歷史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留下來的典籍,數量之多,門類之繁,涵蓋的時空之廣,是文明古國最具體、最形象、最生動的象徵,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所無法比擬的。早在殷商時期,統治者就已經建立了以甲骨文為載體的官家藏書機構,管理人員稱為“貞人”。我國周代已有國家圖書館――藏室,並設定了專門管理藏書的負責人――守藏室之史,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曾擔任過此職,當時的圖書都是以竹簡為載體的。孔子是有確實姓名記載的最早整理與編撰圖書的私家藏書者。他“修舊起廢”,將歷代遺留下來的檔案、文獻整理和編訂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大類,為藏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在整理古詩千餘篇時,提出了有關藏書文化的最早理論原則,即所謂“其後孔聖先師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義”,為華夏藏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焚書坑儒”的專制文化政策,強調“以吏為師”,法術獨尊並有“挾書律”等刑罰,故書多藏於官府,民間也多隱於地下,使社會藏書遭到第一次大規模地破壞。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官私藏書都得到大大的發展。隋唐時期抄書之風興盛,書肆增多,一般私人藏書之數量也越來越多,一些藏書主人,為反映自己藏書活動的特定內容,往往以某某室、樓、居、軒、閣、等等作為其藏書處所的名稱。這種風氣,由兩晉開始,歷經唐、宋、元,一直延續至今。兩宋時期是我國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大發展時期。其間,由於雕版印刷的逐漸推廣與廣泛運用,使我國古代圖書事業的發展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湧現了一大批集圖書、整理、研究著述為一體的大藏書家。明代繼宋元之後,刻書帶來進一步發展起來,藏書之風已形成傳統。私人藏書家人數之多,藏書數量之大,已遠遠超過前朝。中後期著名的私人藏書家當數寧波范欽之天一閣和常熟毛晉汲古閣。清代政府藏書之風最盛。最著名的當數“四庫七閣”――即為藏《四庫全書》而在大江南北建造的七庫藏書樓。《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書。收書3461種、79309卷,一部就有36300多冊,229萬頁、9億9700萬字。文淵閣之書在抗日戰爭時南逝未歸,現存台灣。
國家動亂,社會不安,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無論官方抑或私家藏書皆遭到嚴重破壞、散失,反之,民族興盛、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教育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則無論官方抑或私家,其藏書皆興盛發達。特別是當一個新興封建五朝初建或”中興“之時,下詔求書、采掇遺亡的舉措,幾乎成為藏書事業中的一個規律。試看今日改革開放以來,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活提高,各地湧現出來的評選“藏書家庭”、“藏書狀元”活動,層出不窮。藏書作為文明家庭的象徵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方興未艾。藏書者,社會之晴雨表也。
中國人對書籍的熱愛、痴迷,是其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古往今來,多少志士仁人,財可捐,命可殞,而嗜書如命,志不可改,孔夫子周遊列國,訪籍問典,顏回單食瓢飲,守書以達天命,明代李如一:“見書籍則破產以收,獲異書則焚香肅拜”;寧波天一閣主人范氏以畢生遊宦所聚,換取名樓藏書,一代偉人毛澤東無論是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只爭朝夕的和平建設時期,一直是手不釋卷,一生以讀書藏書用書所至樂。
藏書之於中國人,不僅為知識,為品味,而且為檔次,為身份,為地位。古來家有千鐘粟,萬頃田,若室無藏書,門無讀書人,鄉鄙村夫所不齒也;今日縱然,雕樑畫棟,寶馬香車,而無書香盈室終不免流於世俗末流,暴發底色。
聚天下好書,拱之四壁,日則摩挲把玩,夜則秉燭而讀。人心之善惡,世道之得失,莫不辨於是焉。至此退可修身齊家,進可治國平天下。至於羅列已多,收藏既富,牙籤錦軸,鱗比星章,不待外求,而珍寶悉備,有客來訪置之書城,唱古論今,談天及地,以此為樂,勝於面南而百城多矣。
中國的藏書文化包含著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它的核心則是“仁人愛物”,即以藏書這種文化形式,來保護、總結、提煉並套用中華傳統文化與文明的精髓,求安邦治世之道,造福於華夏子孫。
三,華夏藏書文化精神
縱觀中華五千年興衰成敗之基本經驗,每逢開明盛世之社會,即統治者興文求治之時,以交流文明、傳播文化、培育人才、研討學問等手段來鼓勵文化事業的開展,形成特定的、濃厚的人文主義文化氛圍。而為治世興邦奠定濃厚文化底蘊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藏書文化的興盛。而深受“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中國歷代政制主體――知識分子與士大夫階層,更是深得其精髓,知其聖道之所在,以之為安身立命之本,經天緯地、安邦定國之利器,亂世歸隱、獨善其身之寄託。正是由於上述這些社會主體的自覺推助,才牢固樹立華夏藏書文化的優良傳統,並形成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從而把這一事業推向了鼎盛。
四,華夏藏書簡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藏書歷史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留下來的典籍,數量之多,門類之繁,涵蓋的時空之廣,是文明古國最具體、最形象、最生動的象徵,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所無法比擬的。早在殷商時期,統治者就已經建立了以甲骨文為載體的官家藏書機構,管理人員稱為“貞人”。我國周代已有國家圖書館――藏室,並設定了專門管理藏書的負責人――守藏室之史,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曾擔任過此職,當時的圖書都是以竹簡為載體的。孔子是有確實姓名記載的最早整理與編撰圖書的私家藏書者。他“修舊起廢”,將歷代遺留下來的檔案、文獻整理和編訂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大類,為藏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在整理古詩千餘篇時,提出了有關藏書文化的最早理論原則,即所謂“其後孔聖先師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義”,為華夏藏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焚書坑儒”的專制文化政策,強調“以吏為師”,法術獨尊並有“挾書律”等刑罰,故書多藏於官府,民間也多隱於地下,使社會藏書遭到第一次大規模地破壞。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官私藏書都得到大大的發展。隋唐時期抄書之風興盛,書肆增多,一般私人藏書之數量也越來越多,一些藏書主人,為反映自己藏書活動的特定內容,往往以某某室、樓、居、軒、閣、等等作為其藏書處所的名稱。這種風氣,由兩晉開始,歷經唐、宋、元,一直延續至今。兩宋時期是我國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大發展時期。其間,由於雕版印刷的逐漸推廣與廣泛運用,使我國古代圖書事業的發展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湧現了一大批集圖書、整理、研究著述為一體的大藏書家。明代繼宋元之後,刻書帶來進一步發展起來,藏書之風已形成傳統。私人藏書家人數之多,藏書數量之大,已遠遠超過前朝。中後期著名的私人藏書家當數寧波范欽之天一閣和常熟毛晉汲古閣。清代政府藏書之風最盛。最著名的當數“四庫七閣”――即為藏《四庫全書》而在大江南北建造的七庫藏書樓。《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書。收書3461種、79309卷,一部就有36300多冊,229萬頁、9億9700萬字。文淵閣之書在抗日戰爭時南逝未歸,現存台灣。
國家動亂,社會不安,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無論官方抑或私家藏書皆遭到嚴重破壞、散失,反之,民族興盛、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教育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則無論官方抑或私家,其藏書皆興盛發達。特別是當一個新興封建五朝初建或”中興“之時,下詔求書、采掇遺亡的舉措,幾乎成為藏書事業中的一個規律。試看今日改革開放以來,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活提高,各地湧現出來的評選“藏書家庭”、“藏書狀元”活動,層出不窮。藏書作為文明家庭的象徵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方興未艾。藏書者,社會之晴雨表也。

作者介紹

啟功 國學大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陳來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張岱年 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中國孔子學會會長
陳達開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陳梧桐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
季羨林 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周桂細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博導
王鐘翰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趙展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博導
鄧廣銘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國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副主任 
胡紹華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胡振華 中央民族大學語言文學院教授、博導
白振聲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博導
胡齊光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朱伯昆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
費振剛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導
郭齊家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博導
劉乃和 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教授、博導
施正一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部教授、博導
牟鐘鑒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聶振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呂大吉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研究員、博導
錢遜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祁慶富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博導
閻國忠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李養正 中國道教協會前辦公室主任、中國道教學院前院長
閻純德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文化研究》雜誌社長兼主編
湯一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黃霖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何梓華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
傅承訓 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教授
葛榮晉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孔子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何茲全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韓林德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