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公劉第一廟

華夏公劉第一廟

2002年6月,經專家現場踏勘考察,中國民俗學會將位於西峰溫泉鄉劉家店的公劉廟正式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至此,有關周祖發祥地的爭論(有關周祖發祥地的爭論,現有“山西說”,“洛河說”,“慶陽說”等)終告沉寂,西峰公劉廟更加為國人矚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夏公劉第一廟
  • 地理位置:位於西峰溫泉鄉劉家店
  • 占地面積:260餘平方米
  • 著名景點公劉殿風景旅遊區
華夏公劉第一廟,公劉,公劉殿風景旅遊區,

華夏公劉第一廟

公劉廟所在地為傳說的公劉“躬耕稼穡(jiàsè)”之地,清乾隆年間編制行政區劃,此地里名“周都里”。《慶陽縣誌》載:“公劉廟,俗稱老公殿,在縣城西南80里高家崤,清乾隆年間重修”。清代早期公劉廟碑文記載“憶自慶節遷豳(bīn),土人思其德,立廟以祀”;慶節為公劉的兒子,照此推斷,西峰人立廟祭祀公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信史記載,至少在宋代,公劉廟的規模已相當宏壯,香火更加旺盛。後繼各代,則有增無減。舊傳公劉廟塑象為公劉肉身,福佑百姓靈驗,特別是艱於子嗣者趨之若鶩。其實為好事者欲神其說,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先民們對造福於民的賢達的無限崇敬之情和經久不衰的追思。
公劉廟坐落於西峰區溫泉鄉劉家店西莊廟嘴村,地處董志原東畔殘原的突出部,地勢平坦,西連原面,三面臨溝,松柏蒼翠,溪流環繞。《詩·大雅·公劉》中的一段描寫,與此地理環境相當吻合:“篤公劉!於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陟則在山獻 ,復降在原(剛健忠厚的公劉啊!看見了這片大平原,既豐庶又富裕,既可心又愜意。從此再不長嘆氣。爬上小山曲,又如同下在了平地)”。另外,《詩·豳風·七月》中所描繪的勞動場景,農作物品種的繁雜,栽植、收穫時令的把握及其簡接反映出的風俗都與隴東的現實驚人的相似,而隴東正是先周豳地的大部或一部。由此可見,公劉及其率領的先民確曾在此勞作過。而且當時的農耕文明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程度了。
公劉廟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時植被茂盛,樹木參天,環境幽雅,氣象雄偉。後歷遭兵災,廟宇群屢毀屢修,代代相繼。原有的建築群在"文革"期間被全部拆除,但公劉"教民檣搞"有益於人民的故事卻深入人心,贏得人們的崇敬和愛戴,被世代奉如神明。從1988年開始民眾自發捐資逐年修建,現已建成廟宇上殿3間,獻殿3是,戲樓 1座,塑像 10尊,總建築面積260餘平方米。每年農曆3月18日為老公殿廟會(傳說3月18日是公劉生日)。屆時,十里八鄉民眾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更有遠居陝西旬邑、長武、彬縣的香客,也趕來進香。據他們說,其先祖亦是公劉的親戚。可見周祖農耕文明的影響絕不僅限於西峰慶陽

公劉

公劉大致生活於殷商末期,是周先民部落首領的一位集大成者,在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特有一首歌頌“公劉”的“雅詩”。公劉的主要功績有“務耕種,行地宜”,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初始農耕、“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史記·周記》),學習中原人的先進技術,教民馴養家畜(《詩·大雅·公劉》)、 組織指揮了周先民對北方少數民族侵擾的有效抵抗。公者,尊長也;劉者,古漢語作名詞,為“斧鉞(yuè)”一類兵器;作動詞,有“殺伐之意”。古人向來有以功績作人名的習慣。
公劉是周先祖來慶陽後的第三代領導人,也是真正在這塊黃土地上出生的慶陽人。當他的祖父和父親在慶陽定居、擴土、開創農耕的時候,他還未到人世。夏桀初年,公劉出生在今慶城縣玄馬鄉樊家老莊村,後人稱此地為“天子掌”。公劉自小受到農耕文化的薰陶,長大後繼承父志,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使豳地農牧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使“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其德”。可以說,公劉是周先祖中功勞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位領袖人物。他是整個豳地疆域的開拓者,農耕文化的奠基者。夏桀22年,他率領北豳人從北豳南遷到公劉邑,大大開拓了豳地的疆域,在自然條件較好的董志原早勝原和彬長地區發展了農業經濟,並正式建立了豳國。
《詩·大雅·公劉》篇對公劉這次南遷作了詳細的描述和頌揚。
詩中說,忠誠周民的好公劉,不敢安居把福享;劃分疆界治田地,收割糧食裝滿倉;揉面烙餅備乾糧,裝滿小袋和大囊;和睦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鉞肩上扛,開始動身去遠方。
詩中說,公劉察看原野忙又忙,登上小山坡,又到平原上;站在大原看南崗,發現了能建都城的好地方;於是定居建新邦,開墾豳地寬又長;大家殺豬宰牛羊,共推公劉做君長。
《詩·豳風·七月》,對周人在豳地一年四季種植莊稼的情況作了詳細說明。詩中說,正月農具修整好,二月下地春耕忙,飯菜送到田頭上,請農官老爺充飢腸;三月動手修桑樹,高枝長條砍個光,留著短枝長嫩桑;四月遠志結子囊,五月知了聲聲唱,磨鐮推車夏收忙;六月蟈蟈抖翅膀,摘來郁李請君嘗;七月蟋蟀野地唱,摘下西瓜食瓜瓤;八月莊稼要收割,紡麻織布忙又忙,打下大紅棗,葫蘆摘個光;九月築好打穀場;十月莊稼要進倉,穀子黃米和高梁,粟麻豆麥分開放;十一月打獵上山崗,剩下狐皮做衣裳;臘月天寒冰凌響,祭禮宰個小羔羊,小豬留下自己用,大豬送到公府上。《詩·公劉》和《七月》記述了豳地農耕的繁忙景象,這和慶陽的農時季節完全吻合。
此後,公劉傳位於兒子慶節,經皇仆、差弗、毀瑜、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等,均在豳地從事農耕,古公亶父因避戎狄之擾,率族人遷於岐山周原,始稱周。
公劉死後,葬於陝西彬縣城東約40公里的土陵村東,踞涇河北岸山谷間。冢高50米,呈梯形,頂平如坻。
慶陽是周先祖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公劉更是為慶陽農耕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為了緬懷公劉繁榮農耕文明的豐功偉績,公劉殿祭祀活動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和信仰取向,已成為隴東地區基礎濃厚的文化和宗教活動。農曆三月十八、初一、十五,公劉殿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盛況空前,來自區內外的香客遊子,使公劉殿逐漸成長為一處遠近聞名的宗教旅遊盛地。

公劉殿風景旅遊區

公劉殿風景旅遊區規劃面積200畝,景區周圍松柏環繞、古木參天。北邊有公劉大殿,塑有公劉父親鞠陶、祖父不、公劉妻子、姐妹塑像,在此廟的像台下塑有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在西邊大殿里塑有公劉揮淚斬白龍馬的像,南邊立有土鐘樓和戎台牌樓,東邊是當年管理者的住處,在院的兩側立有許多民眾緬懷公劉的石碑。其中一座碑是清代遺物,碑文內容見《金石記》,詳實的記述了公劉對慶陽農耕文化的功績,並且記述了公劉的兒子慶節南移的內容,祭祀日為農曆三月十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