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倫夫人的職業

華倫夫人的職業

《華倫夫人的職業》是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的代表劇作。四幕劇,1894年首演。作品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指出統治階級的財富是建築在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上,在資產階級社會沒有道德可言。作者將此劇列入“不快意的戲劇”一類,作品批判不講道德、貪婪、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揭發披華貴外衣者的墮落,但對華倫夫人這類賣淫從業者給予了深切同情,因為逼良為娼是社會的罪惡。1920年此劇在中國上海演出,但由於社會、中國戲劇傳統、改編的腳本、演員、看客、本錢家與劇院的性質等方面原因,首次開演票房支出昏暗,爾後的三次試演也不盡善盡美,但影響對後來中國戲劇產生了一定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倫夫人的職業
  • 外文名:Mrs. Warren’s Profession
  • 幕劇:4
  • 首演:1894年
  • 作者:蕭伯納
內容梗概,寫作背景,人物介紹,華倫夫人,薇薇,作品賞析,主題,手法,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華倫夫人有個22歲的女兒薇薇,曾經是劍橋大學女子學院的高材生,是當時婦女界屈指可數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物之一。她為人正直,富有自立的思想,畢業後在倫敦一家法律事務所工作,在度假時與富蘭克交了朋友.突然,她的母親華倫夫人帶著她的兩個朋友,普瑞德先生和克羅夫男爵來到這裡,使薇薇感到自己像是受到了某種力量的愚弄。華倫夫人很有錢,但女兒薇薇卻不知道她的身世。後來薇薇發覺母親是靠開妓館積累家財,對母親非常不滿,氣憤地咒罵母親墮落。華倫夫人不得不向女兒講了自己的身世,申述她這種行為出於被迫。母親的話使她領悟到這裡面有比表面的職業的選擇更深刻的原因,她對母親表示折服。第二天在牧師家裡,富蘭克看準了薇薇的錢,向她大獻殷勤。同時,年齡比薇薇整整大25歲的克羅夫男爵也要求她成為他的夫人,懇求中克羅夫說出了華倫夫人現在還在從事妓院行徑,而自己則是股東之一。薇薇聽後十分氣憤,她拒絕了克羅夫的求婚。克羅夫臨走之際為了報復,揭露了她同富蘭克實際上是同父的姊弟,早先賽密爾牧師同華倫夫人曾有過曖昧關係。薇薇在極端痛苦之中,離開了母親,依靠自己的奮鬥,過一種正直的、有道德的生活。

寫作背景

維多利亞時期,大多數女性沒有特殊的技能,只能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事普通勞動,在骯髒艱苦的工作環境裡出賣廉價勞動力。作者真實地再現了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受到的社會壓迫,尤其是經濟壓迫。正是由於社會的醜陋黑暗,一批代表時代發展的新女性應運而生,薇薇便是其中的代表。蕭伯納借新女性薇薇之口,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殘酷,矛頭直指唯利是圖、壓迫女性的資產階級,把社會現實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期望更多像薇薇一樣的新女性出現,從而改變這個骯髒的世界。

人物介紹

華倫夫人

母親的形象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並不會陌生,天下的母親似乎都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慈愛與溫柔,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在《華倫夫人的職業》這部劇作中,華倫夫人也是一位這樣的母親形象,作為一個單親母親,她在撫養女兒薇薇時無疑是困難重重,為了讓薇薇過上舒適的生活,華倫夫人在迫於無奈之下做起了妓院生意,這樣薇薇就可以像其他英國上流社會的孩子一樣過著體面、不愁吃穿的高等生活。從這裡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母親的偉大,她永遠為女兒著想,為她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由於華倫夫人沒有接受過知識教育,因而在社會生存中吃過許多沒有知識的苦痛,於是當她有了足夠的經濟能力時,她便將女兒送入貴族寄宿學校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試圖將女兒培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貴族小姐。在劇作中,華倫夫人同樣也是一個充滿權威的母親形象,在女兒薇薇從小到大的生活中,華倫夫人充當著主宰的角色,薇薇雖然會有牴觸心理,但又不得不聽從這個與她相依為命的母親的安排。於是,小時候的薇薇會儘可能地滿足母親對她的要求,華倫夫人希望她努力學習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績,薇薇也努力在數學榮譽學位考試中出類拔萃,因為薇薇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讓母親高興,所以她就這樣做了。而長大後的薇薇在生活上依然受到母親很大的限制,華倫夫人希望她的結婚對象是一位有錢人,這樣才能保證薇薇以後的婚姻生活衣食無憂,薇薇在華倫夫人的促成下認識了許多有錢男士。由此可見,華倫夫人在薇薇面前也是一位極具權威的母親形象。
實際上,華倫夫人也是一個飽受男權社會與等級社會迫害的貧苦底層婦女。當時的英國完全籠罩在男權社會思想意識的氛圍中,婦女備受歧視,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得不到與男性同等的權利,而華倫夫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受害者。在當時,許多婦女在社會上辛苦工作,但所獲得的工作報酬卻非常低,因而許多婦女為了生存無可奈何地選擇了賣淫,儘管她們知道這種工作無恥、低賤到極點,但是她們卻別無選擇。華倫夫人的遭遇也是如此,貧苦家庭出身的她自小就要為生計而發愁,萬惡的社會讓華倫夫人拋棄了所謂的道德倫理以及羞恥之心,於是她投身到妓院的社會遊戲中,以此來勇敢地反抗社會對她的壓迫,並且試圖改變自己貧窮悲慘的命運。最後,華倫夫人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妓院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而她也從此過上了體面的生活,讓女兒薇薇也可以有尊嚴地活著。而華倫夫人之所以從事妓院生意正是因為她洞悉了社會的殘酷現實,她明白若是自己依舊遵循社會法則行事,那么她必然一生都會在貧窮中渡過,甚至為了活命而做著喪失自尊心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她盡可以選擇一種可以急速攢錢的職業,同樣是喪失自尊心從事妓院工作可以讓她獲得大量財富,於是華倫夫人便不能自拔地陷入了妓院這一行業中。可以說,華倫夫人的墮落、貪婪與畸變都是當時黑暗社會所造成的結果,而她的理智以及對現實的清楚認識使其做出了勇敢地反擊,並且成為一個所謂的成功者。然而,誰又能否認華倫夫人不是一個社會受害者呢,為了成功與生存,她在墮落中勇敢的反擊,她是黑暗社會中的犧牲品,但同時也是一個在矛盾中進步的成功女性。

薇薇

薇薇是當時社會中極其少見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對工作充滿激情和熱愛,頌揚誠實正當的工作。可是像薇薇這樣的新女性的力量是弱小的,儘管她們受過教育,可以像薇薇一樣在律師事務所做體面的工作,但仍然無法改變整個社會大多數婦女的貧苦生活狀況。
作為華倫夫人的女兒,薇薇的前半部分人生完全掌控在華倫夫人的權威之下,而年幼的薇薇也離不開華倫夫人的庇護,於是在薇薇尚未覺醒之前,她一直扮演著乖乖女的角色,儘量順從這個與其相依為命的母親華倫夫人。為了滿足母親的虛榮心,薇薇在那個貴族寄宿學校中努力學習,以此來保證自己的成績能夠在學校中名列前茅,這樣她的母親華倫夫人才會欣慰與高興,而她也能夠得到母親更多的關注。從小到大,華倫夫人就有意將薇薇培養成一個貴族小姐,她將薇薇當做自己年輕時的替代品,因而華倫夫人一直希望女兒薇薇能夠按照她的意願成長,蛻變成當時上流社會人人愛慕的富家小姐。對於薇薇來說,儘管有時她無法理解母親的做法,也不喜歡母親為她安排的一些事情,但是為了能讓母親華倫夫人高興,薇薇還是選擇了無條件地順從母親。如此,在 《華倫夫人的職業》這部劇作的前半部分中,薇薇一直是一個乖乖女的女性形象,她沒有自己的獨立權,終日依附於母親華倫夫人。薇薇就像一個被操縱的木偶人,雖然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她有一定學識,但是她並未表現出任何新女性形象的一面。而這正是作者蕭伯納的有意為之,從而為後面薇薇的覺醒與蛻變埋下伏筆,藉以傳達蕭伯納賦予薇薇實現女性解放的創作目的。
在劇作中,薇薇的反抗與蛻變開始於拒絕富蘭克的求婚,從此她真正走上了女性解放與獨立的抗爭道路上,成為一個現實主義的新女性。當然,薇薇的覺醒與蛻變也並非是一蹴而就的,母親華倫夫人對金錢的貪婪、道德的淪喪讓薇薇失望透頂,而戀人富蘭克與自己有同父異母的關係也讓薇薇底從迷茫中覺醒。於是,薇薇先從內心開始慢慢蛻變,她要求自己不能沉浸在戀愛中,並堅持徹底拋棄情感的束縛,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靈魂獨立的女性,不再依附於男性而存活。此外,薇薇決定離開母親華倫夫人對她的經濟支助,她希望憑藉學識為自己贏得經濟獨立,因而她制定了明確的職業規劃,她要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成為一個職業婦女,以此來證明女性的社會能力。隨後,薇薇矛盾中獲得了進步,她勇敢而果斷地選擇離開母親華倫夫人與情人富蘭克,她宣告自己要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職業女性,她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與奮鬥真正獲得人格與經濟上的獨立,並獲得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接受與認可。在薇薇來,女性的崛起不僅需要堅強的意志、勇敢的決心,而且還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與現實社會長久抗爭,因而薇薇漸變成一個現實主義者,她以百分百的精力來應對現實中的重重困難。為了實現女性獨立、平等的理想,薇薇出了極大的努力與犧牲,她儘可能地讓自己變得強大,讓自己在事業上能夠獨當一面,而且她還克制了自己對情感的欲望,從而讓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到反抗男權社會的變革中。

作品賞析

主題

《華倫夫人的職業》完成於1894年,作家蕭伯納通過講述劇中人物華倫夫人墮落的血淚史,揭露了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婦女被迫賣淫的敏感的社會話題。此劇剛一上演便深深刺痛了英國上流階層的心,被認定為“不道德”,“不適合舞台演出”。直到1924年,英國才允許《華倫夫人的職業》在倫敦正式上演,結果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華倫夫人的職業華倫夫人的職業
這部戲劇雖然以“華倫夫人”命名,但縱觀全文,薇薇才是作者主要描寫的對象。她畢業於劍橋大學,對社會有美好的嚮往,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人們應該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充滿智慧的大腦獲得正當收入。她在法律事務所的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時候,因為她可以用自己勞動賺來的錢付清自己的一切開銷。華倫夫人年少時悽慘落魄的生活深深影響了她的社會價值觀,她認為金錢統治著整個社會,主宰著生死,儘管女兒因為她從事妓院總經理這樣不正當的暴利職業而決定離開她,她仍不願放棄自己的職業。
母女兩人的衝突是貫穿整個戲劇的主線,她們之間的衝突正是針對華倫夫人的職業。戲劇最初,薇薇對母親的職業全然不知,華倫夫人從不許女兒看望自己,不希望女兒知道自己的職業,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在戲劇第二幕的時候,薇薇知道了母親的職業,並與母親起了爭執。第二幕兩人的爭論是整個戲劇的高潮,薇薇質問華倫夫人:“你是誰?你是乾什麼的?”“你說你是我的母親,那么,咱們家裡的人在哪兒?我父親在哪兒?咱們家的親戚朋友在哪兒?”面對女兒的質問,她長篇大論,說起自己年輕時的苦難與生活的不易,更用自己兩個不幸的姐姐為例向女兒闡釋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聽了母親的訴說,薇薇對母親的遭遇與選擇表示理解,並原諒了母親。但是在戲劇第四幕,兩人又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薇薇無法原諒母親在擁有了物質基礎之後還繼續從事妓院老闆的職業,兩人終因不同的價值取向分道揚鑣。
這對母女的衝突是《華倫夫人的職業》中最尖銳、最激烈的一對衝突。蕭伯納曾明確表示,他寫這個劇的目的是為了喚醒人們注意這樣的事實:“賣淫並非由於女性的墮落和男性和淫亂造成的,而是由於婦女不得不逾時工作卻只得到非常可憐的報酬,而她們之中最貧困的為了生存不得不賣淫。”華倫夫人無疑是這樣殘酷社會現實下的一名受害者。作者通過戲劇強烈譴責的不是華倫夫人這樣的受害者,而是對婦女進行經濟壓迫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公的社會讓誠實勞作的工人們過貧苦悲慘的生活,而從事不正當的職業卻能得到萬貫家財,這便是華倫夫人走上不光彩職業的最重要原因。她也曾對女兒說,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艱苦不堪、冷酷無情的歲月,她也不願意走上這條不歸路。
薇薇和華倫夫人的合伙人克羅夫爵士是兩種相互衝突的價值觀的典型代表。克羅夫爵士的價值觀是金錢至上,為了牟取暴利不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勞苦大眾的痛苦之上;而薇薇追求的是正當誠實的勞動,她對克羅夫的價值觀極其不屑,痛恨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另一方面,克羅夫崇尚傳統的男女關係,認為女人是依附於男人的;而作為新女性的薇薇追求平等的男女關係,認為女人應該自由選擇結婚對象並取得經濟獨立。兩人衝突的導火線是婚姻問題。克羅夫爵士在第一次見薇薇時便對她起了歹心,他對華倫夫人說道:“咱們三個人在一塊兒過日子,可以過得很舒服。我先死了,她就是一個肥肥實實有錢的小寡婦……我把我的全部產業指定留給她,在我結婚那天,你自己要多少錢,儘管說一個數目——只要在情理之中。”可見,克羅夫認為只要有豐厚的家產,就可以得到一切,包括女人。可是薇薇認為,克羅夫已經是有錢的上流人了,卻還乾剝削人民民眾的行當,是個極端的大壞蛋,因此她絕對不會選擇克羅夫這樣與自己價值觀完全相悖的男人。薇薇斷然拒絕克羅夫的求婚後,陰險狡詐的克羅夫故意告知薇薇華倫夫人在擁有足夠金錢後還在繼續不正當職業,暴露她和她的小情人富蘭克其實是同父異母的親姐弟,讓薇薇對愛情絕望。
他們兩人關於婚姻問題的衝突清楚地反映出當時英國社會的性別和婚姻問題。十九世紀中葉前,有閒階層的女子接受的專門教育完全是為了把她們培養成賢妻良母,這種傳統的女子教育在維多利亞前期達到了頂點,代表主導性別觀的中產階級宣揚女人的職責就是做好一名妻子和母親,女人的任務就是取悅男人。維多利亞社會已經形成的家長制度就是基於對女性的這種假定——女性是低等的因而必須依賴於男性。對當時的女性而言,能夠嫁給有錢人過富足的生活是改變生活狀況的唯一出路,女性接受教育,提高自身魅力,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因此,華倫夫人為女兒薇薇提供最好的教育,培養女兒各項技能,也是為了女兒能夠嫁入上流社會。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越來越多女性意識到獨立自主的重要性,一批批新時代獨立自主的女性應運而生。像薇薇這樣的新女性們反對男尊女卑,反對女人對男人的依附,反對不平等不公正的性別待遇,反抗長期以來遭受的性別壓迫。女性長期被忽略被壓抑的聲音終於得以釋放。然而,在傳統嚴謹的維多利亞時期,這樣一批大膽的新女性必定會受到多方阻撓,首當其衝的是父權社會裡無法忍受女性威脅其統治地位的男性,而一些傳統的女性,由於安於現狀,思想頑固,間接阻礙了新力量的發展壯大,因此,“薇薇”們無力改變社會現狀,只能選擇離家出走。
在《華倫夫人的職業》的敘事結構中,作者出色地建構了若干人物間的二元對立關係,並且以這種手段突出表現了劇中的多種矛盾。其中,薇薇與華倫夫人的二元對立結構是最具對比效果的。華倫夫人出身貧寒,為了生計奔波勞苦,她和她的姐妹幾乎是那個時期整個英國社會婦女的典型代表,她的發跡完全是沿著男人的足跡而一路走來的,所以,她反對薇薇和年輕無為的富蘭克(Frank)結合,要女兒薇薇嫁給比她大30歲的商人克羅夫茨,原因只在於他腰纏萬貫。薇薇雖然受到高等教育但卻因缺乏閱歷而率真執著,不肯將自己的命運受控於人。在故事層面上,這樣的對立關係讓薇薇的形象比同時期的英國女性相比,更加具有獨立、果敢、自信和反叛精神。在布萊希特之後的劇本中存在三種敘事視角:旁觀式、固定式和分裂式。分裂式敘述是一種多重視角的敘述……它可以是劇中幾個人物分別在不同時段擔任敘事人……敘事人的身份和態度問題,這將直接影響戲劇意義的表達。該劇採取的是恰恰是第三種敘事視角。該劇中的華倫夫人與薇薇的對立正是沿著這種分裂式敘述逐步前進的。華倫夫人是自我生平與價值觀的敘述者,而薇薇的世界觀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劇中的動作或表情設計,全知的敘述者有時代替了女主人公薇薇直接在劇中進行思想表達。從《華倫夫人的職業》這個劇本的表面層面上看,蕭伯納表達的實質上也就是他自己的社會創造進化思想,在戲劇中向傳統的男女角色和氣質模式挑戰,創造了充滿獨立思想和理性之美的有“生命力”的女性。但是,對薇薇這種“獨立”的女性進行界定是否仍需按照男權社會的標準呢?或者說只有男性才有能力和話語權去按照自己的標準建立有“生命力”的女性呢?該劇的潛藏文本告訴讀者:男性是世界的主導,女性只有服從才能生存,“新女性”的自我言說最終是沒有意義的,因而也是無法被予以表述的,只有男權話語才能創造出薇薇這種“女超人”。作為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蕭伯納在戲劇創作中過分強調作品服務于思想,然而卻削弱了人物的藝術感染力,造成了他筆下女性形象在理智與情感上的失衡,因而在他意圖表達對女性的社會權益進行關注的同時,敘事中的潛藏文本卻表明了他的創作立足點,即男性中心主義。

手法

對於薇薇的外貌,在其出場時,敘述者沒有進行任何描寫,而是刻意對她的衣著與氣質做了細緻的描述。“她伸出手,握住了普瑞德(Praed)的手,堅定而熱忱的一握。她正是英國中產階級中受過高等教育、頗具能力、敏感又極具吸引力的那種傑出女性。她22歲,敏銳、強大、自信且目中無人。她穿樸素的商務裝, 卻不顯寒酸,腰帶上繫著一條配鏈,掛飾中有鋼筆和紙刀。”在故事層面上,薇薇發出的敘事聲音勝過其他角色的敘事聲音,但這段敘述對於薇薇服飾與外貌的描寫同時又存在預設現象,與其發出的強勢敘事聲音不相搭配。敘述者沒有介紹薇薇的相貌、衣物的顏色和質地,卻只對她的男裝著上加以重彩。與後來對華倫夫人的描寫相比,劇作家在這一點上對薇薇的描寫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華倫夫人的出場,敘述者不僅介紹了她的帽子和裙子,甚至連“時尚的袖子”都提到了,對於同行的克羅夫茨(Crofts)也對其身材、相貌、氣質和服飾做了詳細的描寫。這種不平衡的描寫 方式顯然是敘述者在刻意以非常規的敘述方式講述薇薇的獨特氣質,給讀者留下了對薇薇的形象進行自定義的空間。在該部分敘事的表達層面上,敘述者依靠自己的權威去干預敘事,造成了有關薇薇形象的部分敘事空白,其結果是讓讀者自我建構這種缺失的空白,這就使受述者薇薇與讀者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距離。韋恩·布思(W.C.Booth)認為:“所謂‘隱含作者’(impliedauthor)就是隱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形象,它不以作者的真實存在或者史料為依據,而是以文本為依託;從閱讀的角度來看,隱含作者就是讀者從整個文本中推導建構出來的作者形象。”在該部分中,隱含的作者對於新女性的特質是持批判態度的,隱含的作者在刻意追求薇薇的男性化特質的同時也肯定了男性特質的強勢地位。申丹認為:“如果隱含的作者 對敘述者的男權意識持批判態度,那么在(隱含的作者眼中)‘隱含的讀者’與(敘述者眼中)‘受述者’之間 就會出現距離。”在這段敘事中,讀者與受述者之間存在巨大的距離,薇薇的形象空白讓讀者難以接受,卻又不能自我建構。因而,隱含的作者對於敘述者的男權立場又是持批判態度的。
蕭伯納曾在《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中宣稱:易卜生的戲劇衝破了西歐傳統戲劇的牢籠,“自由地和清醒地”觀察現實生活,以大無畏的精神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進行深刻地揭露和無情地抨擊。受易卜生的影響,蕭伯納認為戲劇不是供觀眾消遣的,而是要讓觀眾“坐立不安”,引起他們深思劇中涉及到的現實社會問題,從而讓戲劇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蕭伯納在《華倫夫人的職業》中講述了華倫夫人從妓、以及靠妓院發家的故事,該故事就真實地反映當時社會“婦女賣淫”的社會現實。蕭伯納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推行了對外擴張政策,發展了自由貿易,所以,富庶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然而,“富庶”的背後隱藏著由於貧富不均帶來的罪惡:貴族們在莊園裡過著宮殿式的生活,而農民卻在自己的破茅屋忍凍挨餓;工廠主剝削工人,大斂錢財,而失業的工人卻絕望地在生死線上掙扎。 一個國家貧富差距如此懸殊,猶如天堂與地獄。劇中女主人公華倫夫人共有姐妹四人,早期因家境貧寒,命途多舛:一個姐妹“在一家鉛白廠里,一天干十二個小時的活,每星期拿九個先令,後來中了鉛毒死了。原來她以為頂多會弄得一雙手失去活動能力,沒有想到送了命。”另一個姐妹,雖然“嫁給德福海軍軍需廠的一個工人,每星期掙十八個先令,有能力把房子和三個孩子收拾得乾乾淨淨,但 是“她男人喝酒上癮”後,從此一貧如洗。姐姐莉齊不堪忍受貧窮,自教會學校逃走後,被人預言她的下場將會是“從滑鐵盧橋跳下去”。華倫夫人起初狀況也不好,經常挨餓受累。她先是在一家飯館裡的廚房乾粗活,後來又在一家酒吧做女招待,“每天干十四個小時,一個星期掙四先令,”時常“累得眼皮都睜不開。
蕭伯納設計華倫夫人的“職業”時,從現實生活中獲得了啟發。當時社會,貧窮和內需促進了“妓女”業的昌盛。 年輕人身陷窮困,多數會從事扒手和妓女行當,因為 “小而輕巧的手指能夠讓男孩子扒取有錢人的財富,年輕女孩的處女誘惑能從好色之徒那裡取得大筆的賞錢。 ”而且,當時社會鄙視男子沒有十足的收入就結婚,男子的平均結婚年齡均在26歲。在這個年齡之前,許多男子要解決生理需要,便去找被貧窮逼作妓女的女孩尋歡作樂。
所以說,當一些戲劇家還在設計低俗的,娛樂性的情節以討好觀眾的時候,蕭伯納敢於在自己的戲劇創作 中,從現實生活提煉素材,圍繞“社會問題”展開討論,使觀眾從戲劇中受到教育。《華倫夫人的職業》的“現實性”就是蕭伯納在戲劇創作中的一個大膽嘗試。
19世紀後期,西歐戲劇界普遍流行創作“結構謹嚴劇”(簡稱“佳構劇”)。“佳構劇”的特點在於刻意追求情節的離奇曲折、巧妙多變,運用誤會、喬裝、巧合、意外等手法製造懸念,劇終或是澄清誤會,或是好人得報,壞人受罰,或是大團圓收場,以達到娛樂觀眾的目的。蕭伯納十分反對“佳構劇”這種以情節公式化為中心的戲劇。他認為:“戲劇是一種有生命力的產物,不是什麼機械結構。如果劇本只是講述壞人怎樣企圖拆散一對忠實的青年未婚夫妻的故事……常看戲的人很快就不願意看這種戲了。看過二十來場以後,觀眾就能猜出只能作為這一劇本基礎的事態和情節可能出現的轉折。”因此,蕭伯納在創作劇本時,大膽地顛覆了當時流行的“佳構劇”的慣常寫法。他將劇情設定在傳統的故事模式中,但在戲劇衝突發生後,劇情就發生了出人意料的反轉。 《華倫夫人的職業》的設計技巧就突顯了蕭柏納這種顛覆傳統“佳構劇”的戲劇思想。

作品影響

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創作了一部極具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華倫夫人的職業》,這部劇作充分體現了蕭伯納對社會、對女性的高度關注。《華倫夫人的職業》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因為其中包含的淫蕩、亂倫等內容,一直頗受爭議,但同樣具有較為深刻的社會意義。劇作通過從事妓女行業的主人公華倫夫人和女兒薇薇母女關係的破裂,深刻的揭示和鞭撻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無情和唯利是圖,更通過薇薇這個獨立、理性的女孩,展示了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形象。《華倫夫人的職業》這部劇作為當時的英國塑造了“矛盾中進步”的新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

蕭伯納(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戲劇大師,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蕭伯納的一生,是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密切關係的一生,他認真研讀過《資本論》,公開聲言他“是一個普通的無產者”,“一個社會主義者”。然而,由於世界觀上的局限性,他沒能成為無產階級戰士,而終生是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
他一生中寫了51個劇本,題材範圍十分廣闊,其中有許多精品。其作品多以情節曲折有趣,對話機智幽默,人物性格鮮明生動著稱。作者一向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文藝作品和庸俗無聊的時興戲劇,主張寫重大的社會問題。他在作品中辛辣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罪惡,無情揭露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種種矛盾和不合理現象,因此作品問世後往往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反響;至今他的不少劇作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對他的戲劇的研究也在不斷地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