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菪子丸(主治腎臟虛損和陽氣萎弱的藥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莨菪子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七。主治腎臟虛損,陽氣萎弱,手足不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莨菪子丸
  •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七
  • 組成:莨菪子、蛇床子、菟絲子、附子、蜀茶、硇砂、黃(雄)雀糞
  • 功用:溫腎散寒
  • 主治:腎臟虛損,陽氣萎弱,手足不和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附方,

組成

莨菪子(水淘去浮者,水煮芽出,焙乾,炒令黃黑色,別杵為末)一兩半、蛇床子一兩、菟絲子(酒浸三日,曬乾,別杵為末)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蜀茶半兩、硇砂(細研)半兩、黃(雄)雀糞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先取莨菪子、雄雀糞、硇砂三味,用白蜜四兩,同以漿水三升煮,勿住手攪,煎如餳,即入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及晚食前鹽湯送下。

功用

溫腎散寒。

主治

腎臟虛損,陽氣萎弱,手足不和。

方義

本方治證為腎陽衰弱,陰寒凝滯。臨床可見脅腹冷痛,或有積塊,畏寒肢冷,陰痿不起等症。治當溫腎陽,破冷積。方中莨菪子(即天仙子)苦辛,性溫,有毒,長於止痛,主肉痹拘急,溫通陽氣,為本方君藥。附子、蛇床子、菟絲子溫腎壯陽,以散陰寒為臣藥。硇砂鹹辛苦性溫,有毒,可補水藏,暖宗筋。雄雀糞(即白丁香)苦、溫,與硇砂合而散寒化積止痛為佐藥。蜀茶味苦,性涼。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用在本方,是為反佐,制約上藥過於溫燥之性。全方相伍,散寒止痛,補腎壯陽,陽虛內寒之症自能痊癒。

使用注意

本方所用藥物多為溫熱燥烈之品,且莨菪子、硇砂有毒,故本方用之宜慎,得效即止,不可多服。

附方

名稱:莨菪子丸
組成:莨菪子、附子、乾薑、陳橘皮、桂、厚朴
用法:上為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加至三十丸。如覺發熱,以綠豆汁解之
主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名稱:莨菪子散
組成:豬卵、莨菪子、牛黃、鯉魚膽、桂心
用法:上切,以清酒一升漬莨菪子,曬令乾,盡酒止,乃搗合下篩。每服五分匕,酒送下,一日二次。當如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主治:五癲,反側羊鳴,目翻吐沫,不知痛處
出處:《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古今錄驗》
名稱:莨菪子散
組成:莨菪子、細辛、鯽魚、黃連、人糞灰、乾蛤蟆、石膽、甘草、麝香
用法:上為散。每取少許,以綿裹納蛀孔中,一日換三次,即愈
主治:齒䘌作孔,有蟲疼痛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四
名稱:莨菪子散
組成:莨菪子、木香、雄黃
用法:先搗前二味為細散,與雄黃同研,令勻;用青紙一張,先以羊脂塗,次以散藥再滲脂上,卷裹之。早晨空腹,燒令煙出,吸十咽,每日三次
主治:三十年呷嗽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名稱:菟絲子丸
組成:菟絲子、肉蓯蓉、鹿茸、蛇床子、鐘乳粉、牡蠣、天雄、遠志、桂心、五味子、杜仲、車前子、石斛、雄蠶蛾、石龍芮、雄雞、膃肭臍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送下
主治:腎臟虛損,肌體羸瘦,腰腳無力,志意昏沉,陽氣痿弱,小便滑數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七
名稱:菟絲子丸
組成:菟絲子、肉蓯蓉、天雄、骨碎補、薏苡仁、地龍、石硫黃
用法:上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
主治:腎臟虛損,精髓枯竭,形體瘦瘁,百骨痿弱,晝夜掣痛,腰膝冷痹,耳內虛聲,強直不任轉側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