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葉癭蚊

荔枝葉癭蚊

昆蟲名,為雙翅目,癭蚊科。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等省區;以幼蟲生箍,受害的點痕逐漸向葉片下背兩在突起,形成瘤狀蟲癭。嚴重時一片葉上有十多個蟲癭、一張複葉有蟲癭百以上,致使葉片扭曲。幼蟲老熟鑽出化蛹後,殘留的蟲癭隨著害葉老化逐漸乾枯。有些葉片呈穿孔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荔枝葉癭蚊
  • 拉丁學名:Dasineura sp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雙翅目
  • :癭蚊科
  • 分布區域:廣西、廣東、海南等省區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活習性,防治方法,實行苗木檢疫,人工防治,農業防治,藥劑防治,生物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1.5-2.1毫米,纖弱,如墳狀。頭小於胸,觸角細長,念珠狀,各節上環生剛毛。足細長,前翅灰黑色半透明,腹部暗紅色。
荔枝葉癭蚊為害狀荔枝葉癭蚊為害狀
雄蟲:體長1-1.8毫米,觸角啞鈴形,球狀部除環生剛毛外,還有環狀絲。

橢圓形,長約0.06毫米,寬0.05毫米,無色透明。

幼蟲

前期無色透明,老熟時橙紅色,體長2-2.8毫米。頭小腹末大,前胸腹面有一黃褐色"丫"形骨片。

體長1.8-2毫米。自由蛹,初期橙紅色,後漸變為暗紅色,將羽化時前翅、複眼、觸角黑色。

生活習性

該蟲在廣東一年發生7代,以幼蟲在害葉上的蟲癭中越冬。
次年2月下旬至3月,越冬幼蟲老熟後鑽出蟲癭入土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蟲羽化出土,飛到果樹上棲息、交尾、產卵。成蟲多在下午至傍晚羽化,羽化後一般當天晚上即可交尾產卵。卵散產在剛展開的嫩葉葉背,一張幼葉可著卵數粒至百餘粒。卵期1天,剛孵的幼蟲從葉背入侵葉肉取食為害,並形成蟲癭,幼蟲在蟲癭中取食生長;幼蟲歷期:第一代30-45天,第二代25-30天。幼蟲老熟鑽出蟲癭入土化蛹,幼蟲入土化蛹的深度一般為15厘米左右,蛹期10-11天。成蟲飛翔力不強,主要藉助風力飛翔,壽命1-3天。10月底11月為最後一代,以此代幼蟲越冬。
凡茂密、較潮濕的果園受害較重,一般樹冠的下層和內膛、苗木和幼樹也受害較重,春梢受害常化秋梢重。
此蚊在各種荔枝品種的嫩葉上均可產卵,但淮枝品種受害較重,黑葉次之,糯米糍和桂味受害稍輕,三月紅品種抗蟲性強。該癭蚊幼蟲的寄生蜂常見有兩種,一般於夏、秋季寄生率較高。

防治方法

實行苗木檢疫

在此蟲發生為害區,在調出苗木前,要嚴格檢查,將帶有蟲癭的葉片徹底摘除燒毀,以防止害蟲隨苗木傳入新區。

人工防治

在采果後和冬季清園時,把樹冠內膛蔭、弱、病蟲枝葉剪掉;在各次梢期,堅持做好疏梢等工作,以減少蟲源。

農業防治

加強果園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促進各期新梢抽發整齊,惡化癭蚊產卵繁殖條件。做到合理修剪,注意排灌,以降低果園內空氣和園土濕度,形成不利於癭蚊幼蟲入土化蛹和成蟲羽化出土的環境。

藥劑防治

在有癭蚊為害較重的荔枝園,每年在越冬幼蟲入土化蛹前(2月下旬至3月初),成蟲羽化出土時(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施灑藥劑觸殺幼蟲和成蟲。每667平方米(一畝)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5千克,或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100-150毫升,或50%幸硫磷乳油0.5千克,分別與20千克細砂或呢粉拌勻後,均勻撒在樹冠下和四周表土,並覆蓋薄土或淺耘園土,使藥混入土壤。此外,新梢抽發期,尤其是夏、秋梢期,在蟲癭出現前,選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或10%滅百可乳油2000倍液,或40%樂斯本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用這幾種藥劑的任一種分別加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混用,噴灑樹冠1-2次。

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利用果園原有的天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