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腹鏈蛇

草腹鏈蛇

草腹鏈蛇(學名:Amphiesma stolata)為蛇亞目游蛇科腹鏈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俗名黃頭蛇、花浪蛇土地公蛇、草尾仔蛇。

草腹鏈蛇是無毒的小型蛇類,體長最大約90公分,體色為灰褐色和黃褐色花紋交錯,身體前半部有明顯的黑色橫紋,橫紋兩端各有一白色斑點。全身由鏈狀花紋交織,體背側有兩條黃色的線縱貫到尾端。幼體頭和頸部是紅色,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成黃色,最後和身體其他部分一樣變成灰色。

日行性,性情溫和,體冷。特別喜食蛙類、樹蛙,偶爾也吃昆蟲。卵生。主要生活於水域附近,棲息於平原、高原、盆地、低海拔山區以及河邊、溪流、山坡、路邊、水田邊、農墾地、草生地。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15至1880米。

半水棲日行性為主,好出現在及乾淨的溝渠,近年來由於農藥的使用,數量大幅減少。體型不大最大約90公分,全身由鏈狀花紋交織,體色斑駁。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主要分布,文化,飼養方法,毒性,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形態描述:頭橢圓。吻鱗寬約倍於高,其背見部分小於鼻間鱗溝。鼻間鱗前端比後端狹,長大於寬;前額鱗方形,長略等於寬,其間溝等於鼻間鱗溝;額鱗五邊形,長大於寬,其長大於其至吻端距離;頂鱗大於額鱗,其間溝等於額鱗長。頰鱗1;眶前鱗1;眶後鱗3,眶上鱗1;眶下鱗0;前顳鱗1;後顳鱗2;上唇鱗8枚(多數為2—3—3,少數是3—2—3式);下唇鱗10枚,(個別9枚);背鱗起棱,僅最外一行光滑無棱,背鱗行數均為19—19—17行;腹鱗144~163,尾下鱗雙列,24~74雙。體色一般為淡灰色,在背中線有一些淡黑色的橫斑,橫斑兩側有淺色點,這些淺色點連綴成淺色縱帶,腹面白色,喉部黃色。
草腹鏈蛇

生活習性

廣泛生活在平原、丘陵、谷地的草叢和農耕區;白天活動。卵生,6—7月產卵,每次產卵5~10枚,8—9月間孵出,仔蛇全長約150 mm。幼蛇捕食小魚和蚯蚓等,成體主要捕食蛙類(Stephen J Karsen等,1998)。

主要分布

分布: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海南、香港、台灣、廣東(全省廣泛分布)。國外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包括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各國。

文化

草腹鏈蛇在台灣被稱為「土地公蛇」,因為傳說草腹鏈蛇是土地公兒子的化身,因此早期務農的人若是發現草腹鏈蛇通常都不會打死。

飼養方法

此蛇容易開食,用蛙類魚類均可。價格30~100不等(部分變異品種更高)。此蛇活動量比較大,所以箱子長度最好能比蛇長,對環境要求一般,為了蛇蛇的習性(可以增加開食率)可以用草和石頭鋪墊其箱子的一半,另一半加水(水不要沒過草地),在水中加點小魚。但是國內寵物蛇業還尚未成熟,一般市場上的都是野生的蛇,所以不適合新手飼養。
草腹鏈蛇

毒性

此蛇是無毒蛇,被咬後為了防止
細菌感染請立刻將血水擠出,此蛇咬一口就鬆口,牙齒比較鋒利。野生草腹鏈蛇不會主動攻擊人,看見人會拚命逃竄,所以遇到此蛇切記不要慌張。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