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阿拉伯語:ثورة الياسمين ‎,法語:Révolution de jasmin ),指發生於2010年末至2011年初的北非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導致政權倒台的事件,因茉莉花是其國花而得名。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歲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محمد البوعزيزي,Mohamed Bouazizi)自焚,觸發境內大規模街頭示威遊行及爭取民主活動。事件導致時任總統本·阿里政權倒台,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場因人民起義導致推翻現政權的革命。

基本介紹

  • 名稱:茉莉花革命
  • 地點:突尼西亞
  • 時間: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
  • 結果:本·阿里下台
  • 起因:一名街頭小販自焚
  • 連鎖效應:埃及 阿爾及利亞等地都發生自焚
事件經過,主要原因,首場革命,評價影響,評價,事件影響,連鎖效應,埃及,阿爾及利亞,約旦,蘇丹,阿曼,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葉門,利比亞,

事件經過

1、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南部地區西迪布吉德一名26歲的街頭小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對待,該青年大學研究生畢業,但因經濟不景氣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在遭到粗暴對待後,該青年自焚抗議,因傷勢太重,不治身亡。這名青年的過世,在激起突尼西亞人同情心的同時,也激起了突尼西亞人長期以來潛藏的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怒火。
2、事後當地居民與突尼西亞國民衛隊發生衝突,衝突進而蔓延到全國多處,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騷亂,並造成多人傷亡。最終,在小販自焚後的第29天,總統本·阿里不得不放棄這個自己統治了23年的國家,在2011年1月14日深夜飛往沙特
3、當日總理加努希宣布根據憲法接管總統職權並舉行了就職宣誓,但戲劇性的是,2011年1月15日,突尼西亞憲法委員會認為加努希總理繼任共和國總統違反憲法,應由眾議長福阿德·邁巴扎從15日起代行總統職權,並最遲在60天之內舉行大選。
4、儘管過渡政府已經形成,但現首都突尼西亞市仍然充滿著恐慌和不確定性,當地的人們開始囤積食物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恐慌無處不在。突尼西亞的局勢不是很明朗,關鍵要看現今這個臨時政府能不能穩定狀態。據介紹,現有軍隊在街上維持秩序,街上行人非常少,市場等公共場所都已經關門,現權力仍然在舊的社會和政治體制掌權人手中,但是突尼西亞人並不希望他們的革命止於本·阿里的流亡以及其23年獨裁統治的崩潰。

主要原因

本·阿里於1987年發動不流血政變推翻前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上台,此後他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連任突尼西亞總統。從1987年起的大約2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長。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旅遊業走下坡,失業率上升。在2010年的調查報告指出,突尼西亞的經濟成長率為3.8%,但失業率達14%,其中又有30%是年輕人,另有報導指青年失業率可能高達52%。
本·阿里本·阿里
此外,通貨膨脹、政治腐敗、言論缺乏自由及生活條件不佳也是造成此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的民生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原因來自於網際網路。之前維基解密揭露2009年6月的美國外交電文,內容為引述當時美國駐突尼西亞大使Robert Godec的報告,指出本·阿里家族及其兄弟手足與掌管該國經濟的一名黑道份子勾結,並指第一夫人勒伊拉澤魯·本·阿里(ليلىبنعلي)靠興建貴族學校賺取利益。揭露外交電文後加深了民眾對於政府不滿的情緒,而這起揭露事件也成為騷亂爆發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1、政府腐化和經濟危機是主因,1987年本·阿里和美國總統歐巴馬一樣,以“改變”為口號開始執政,此後,他四次連選連任突尼西亞總統,執政至今。
2、本·阿里已經執政了23年,突尼西亞這些年來政治體制僵化,2002年推動了所謂的憲法修正案,在他長期個人執政下,突尼西亞的個人自由和新聞封鎖也比較嚴重。在突尼西亞,名義上允許反對黨存在,但是實際上是本·阿里長期執政。他任人唯親的現象比較嚴重,其女婿在國內的口碑就非常不好。人民生活還很艱難的時候,經常大搞宴會,腐敗嚴重。
示威者對穆罕默德·蒙阿西表示敬意示威者對穆罕默德·蒙阿西表示敬意
3、該事件也反映了經濟危機對突尼西亞的衝擊。突尼西亞經濟主要依靠鮮花、日用品和磷酸鹽的出口,以及旅遊業和僑匯。金融危機爆發後,對這幾項的打擊非常大,失業率很高,尤其是大學生等高學歷人群的失業情況嚴重。根據突尼西亞政府公布的數據,2009年突尼西亞失業率達到14%。
4、本·阿里本人也很重視教育,培養了很多人,但是沒有這種就業的市場,反而造成了潛在的問題。
5、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政府處理不當,發生事件以後,突尼西亞政府先捂,再瞞,並且採用硬的方法鎮壓。相關組織也發表講話認為本·阿里政府使用武力過度。不但沒有解決矛盾,還激化了矛盾。

首場革命

2009年74歲的本·阿里離開突尼西亞之前統治該國23年,他領導的政權突然垮台讓人多少覺得有些吃驚,除了以上所述的經濟因素外,前一段時間紅遍全球的維基解密網站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這個網站曝光了美國外交官有關這個國家政府腐敗的電文,向民眾展示了本·阿里及其家族的本來面目。
2009年6月的一份電文形容本·阿里家族猶如黑手黨,控制著整個國家經濟的方方面面。另一份2009年的電文描述了在本·阿里女婿的豪宅里舉辦的一次宴會。羅馬時期的文物隨處可見;客人們享用著用私人飛機從法國南部小鎮空運來的優酪乳;一隻寵物老虎在花園裡漫遊。還有一份電文題為《突尼西亞的腐敗:你的就是我的》,文中稱,在突尼西亞,只要是總統家族成員看上的,無論現金、土地、房屋甚至遊艇,最終都得落入他們手中。
民眾對於總統家族的腐敗早有耳聞,不過這些曝光的電文卻讓人們知道高層腐敗的細節,顯然正是這些赤裸裸的細節再加上各種社會問題,最終導致人們走上街頭。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稱,維基解密網站曝光的電文是突尼西亞這次革命的催化劑,這或許稱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場“維基革命”。

評價影響

評價

國際評價
1、這次劇變被一些國際傳媒、尤其是美國傳媒和網路人士稱為“茉莉花革命”,突尼西亞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年輕人對現實的失望和對前途感到渺茫,引發了社會對政治上層腐敗、本·阿里23年的戀戰和高壓統治的強烈不滿,加上該國網際網路的普及,讓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社會不幸,最終成為壓垮本·阿里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2、事情當然不像看上去這么簡單:街頭抗爭僅僅是本·阿里下台的一個引子,真正讓他不得不走人的是執政團隊內部借民怨發起的權力挑戰,最先宣布成為代總統的是他的總理加努希,隨後通過憲法委員會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位體制內人物議長邁巴扎。
抗議民眾抗議民眾
3、由於本·阿里的高壓統治,突尼西亞國內的反對黨派勢力薄弱,且四分五裂,此次街頭運動和他們實際上並無多大關係。對於反對派而言,能否在60天的短短時間內完成整合,並將反對黨的政治力量和街頭運動的能量凝為一體,將是對他們的最大挑戰。同樣,選擇接受挑戰還是繼續留在街頭抗爭、徹底改變突尼西亞的政治遊戲規則,是一個棘手的選項,一旦選擇不當,反對派內部同樣可能發生分化。
這接連而來的自焚事件被外界認為是受到了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的鼓勵。
西方評價
歐美媒體也大多數一邊倒地發表文章稱,“‘茉莉花革命’敲響了中東的警鐘”。《華盛頓郵報》刊文稱,“茉莉花革命”首先會向埃及、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約旦擴散,因為這些國家面臨與突尼西亞同樣的經濟困境,該文還特意提醒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應汲取本·阿里的教訓,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
儘管埃及貿易和工業部部長拉希德已經對外界排除了“突尼西亞變局”會在埃及再現,但很多政治觀察家和社會活動積極分子都表示並不同意。賀文萍認為,突尼西亞變局對阿拉伯國家來說也是一個教訓,這些國家當權者應該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可能不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但同時也可能會成為改革的契機。
專注中東媒體研究的中東問題專家馬克·林奇則認為,儘管現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沒有發生群體性暴力事件,但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在社會公共媒體力量參與的情況下。
“它(傳播起來)太快、太簡單了。”林奇認為,從技術角度看,應該將之稱為“推特革命(Twitter revolution)”。他認為,儘管在中東地區,主流阿拉伯電視台仍然可能會是最主要的媒體平台,他們可以對自焚大學生小販的新聞進行選擇性播放,但是新舊媒體的結合已經成為改變該地區一股強大的力量。
北非、阿拉伯國家有一種歷史慣性,長期執政的強力人物統治媒體、軍隊等。有研究社會問題的人認為阿拉伯社會的容忍度比較高,不敢於表達個人意識。重要的是,這種結合已經破壞了政府控制信息的能力,整個阿拉伯世界的人都能從網際網路上看到突尼西亞暴亂的畫面場景,政府越來越難介入控制。
美國方面,歐巴馬發表講話讚揚突尼西亞人的“勇氣”和他們“勇敢”的鬥爭。此前,美國經常被阿拉伯世界領導人指責宣揚和滲透美式民主,在阿拉伯世界支持強力人物的同時又呼籲該地區人民爭取更多的自由權利。
“歐巴馬和法國都是這樣表態的,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也這么說,要尊重突尼西亞人民的選擇,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做法,大家很明白前任政府大勢已去。”如果從深層次來說,和美式民主的思想滲透有一定關係,增強了當地人的自主意識。

事件影響

截至17日,因大學生小販自焚而引起的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看似暫告一段落,突尼西亞總理加努希當日宣布,突尼西亞民族團結政府正式成立。加努希稱,新政府將集中精力進行突尼西亞人民期盼已久的政治、經濟、社會全面改革。但突尼西亞人仍未走出對國家未來未知的恐慌,囤積糧食和日用品的現象仍然存在。
同樣恐慌的還有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國家。在整個中東地區,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都緊密地關注著突尼西亞局勢,擔心“茉莉花革命”是否會成為整個地區變革的號角。
北非發生和突尼西亞一樣的情況的危險也是存在的。他們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問題都有相似性,失業問題也有相似性。
由於物價不斷上漲,近一個月來,阿爾及利亞人也在遊行,截至目前已經導致3人死亡,約400人受傷。數據顯示,2011年開年以來,該國部分食品價格上漲了30%。16日,阿爾及利亞人也開始採用自焚的方式示威抗議,先後有四宗。
阿爾及利亞也發生過街頭暴力,死了人;約旦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2011年國際商品價格上漲,經濟危機導致了這些國家內部的困難。
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大國,突尼西亞前總統本·阿里逃亡沙特後,示威人群就開始聚集在突尼西亞大使館門前高呼“穆巴拉克,下一個”以及“本·阿里,告訴穆巴拉克飛機也在等著他”等口號。
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在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專制國家蔓延,2011年1月18日,又有兩名埃及人仿效掀起突尼西亞革命的失業青年自焚,連同1月17日的已經是三起;鄰國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前天也發生5起自焚事件。
埃及安全人員說,一名25歲無業男子在亞歷山大港自焚,蒙受第三度燒傷。據調查,他患有精神病。此外,另一名男子在開羅的總理公署外自焚,安全人員迅速地把他身上的火撲滅。在突尼西亞爆發人民革命後,埃及、約旦、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已被視為接下來最有可能面臨人民起義的國家。
經營一家小餐館的50歲埃及男子阿卜杜周一在國會大樓前,將汽油澆到全身自焚,抗議政府的麵包政策,他過後被送院治療。埃及當局禁止店主購買政府補貼麵包,店主若購買必須付原價5倍的價格。
埃及3名部長迅速淡化此事的影響。衛生部長哈騰表示,阿卜杜自焚是“行政問題”。在埃及的8000萬人口中,有接近一半人士生活在貧窮線下,每人每天以不足2美元過活,人民長期生活困苦,積怨日深。
同一天,在西非茅利塔尼亞,42歲的雅各布也開車到總統府官邸附近的參議院大樓前自焚。在自焚前,他告訴媒體,他對“國家的政局不滿及對政府感到憤怒”。
阿爾及利亞已至少發生4起自焚事件,全部與因找不到工作和住處有關,各地城鎮因高失業率和糧價飆漲暴動頻傳,造成兩人喪生,數十人受傷,與突尼西亞的情況如出一轍。

連鎖效應

突尼西亞的革命已在阿拉伯世界掀起漣漪效應,多個國家的民眾近段時間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獨裁、貪腐,要求民主,需要政經改革的浪潮風起雲湧。

埃及

·一個描繪埃及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受到突尼西亞的骨牌效應影響的政治漫畫。由卡洛斯·拉特福(Carlos Latuff)所繪
埃及萬人集會埃及萬人集會
突尼西亞示威遊行活動在埃及獲得了廣大迴響。一名餐館老闆阿卜杜·阿卜杜勒·蒙姆·傑法在街頭抗議時自焚,而在2011年1月18日則傳出兩起自焚事件,一起發生在開羅,當事人為一名律師;另一起發生在亞歷山大,當事人為一名25歲的失業男子。已經有埃及人在Facebook上的群組呼籲民眾在2011年1月25日(即埃及全國警察日)走上街頭抗議,而標語是“一起來革命,反對酷刑、貧困、腐敗與失業問題”。
2011年2月11日,在長達十五天的民眾抗議後,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宣布辭職。埃及成為阿拉伯地區中第二個因為大規模示威導致政權更迭的國家。

阿爾及利亞

自1992年頒發緊急狀態以來,首都阿爾及爾禁止公開示威活動,但本月初,當地年輕人紛紛上街抗議物價高漲,還傳出自焚事件。

約旦

2011年1月14日,零星的抗議活動在首都安曼、馬安卡拉克、賽勒特及伊爾比得等城市發生。工會成員和左派政黨呼籲首相薩米爾·里法伊下台。他們高呼反政府的口號,並表示呂費爾是個“懦夫”。而半島電視台亦表示,由於糧食價格上漲,所以這場抗議可能會持續數周。
2011年1月21日,共有5000人在安曼街頭示威抗議,是約旦2011年規模最大的一起民眾抗議事件。在民眾日益增加的壓力下,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於2月1日決定宣布撤換首相薩米爾·里法伊,任命前首相兼前軍方將領馬魯夫·巴希特籌組新政府。

蘇丹

在正在進行獨立公投的蘇丹地區,有人呼籲效法突尼西亞發動政變,以抗議並推翻政府。一名25歲男子自焚,於周三傷重不治。人民普遍對經濟和政治不滿,近幾周在北部地區發起零星示威。·

阿曼

2011年1月17日,約200人示威抗議高物價和政府貪污,這在阿曼非常罕見。

茅利塔尼亞

2011年1月22日,1男子因“對國家政局和政府不滿”,在反政府示威活動上引火自焚,不治身亡。

摩洛哥

2011年1月21日,3名男子引火自焚,周二又有1男子自焚。·

葉門

2011年1月18日,沙那大學爆發聲援突尼西亞的百人示威。本周四,千人示威要在位30多年的總統薩利赫下台。已有4人自焚,1人不治。自2011年1月起,示威遊行抗議事件也在葉門許多的大小城鎮中發生。騷亂起因於民眾要求政府修改憲法,以改善經濟與失業的問題,但最初政府回絕了這項建議。不過在隨時間增加的民眾壓力下,執政32年的葉門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已決定在2013年任期屆滿後不再連任。

利比亞

開端:2011年2月16日利比亞發生“茉莉花革命”,示威者要求政府下台。對此,卡扎菲表示自己不會辭職,並動用軍隊暴力鎮壓示威者。
聯合國制裁:2011年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凍結卡扎菲海外資產。
設立禁飛區: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
軍事介入:2011年3月19日,法國率先空襲利比亞,西方十餘國家加入對利的軍事行動。美英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打擊利比亞沿海防空設施。
焦灼期:3月至6月,利比亞政府軍與反對派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在北約軍事干預的情況下,雙方互有攻守。 轉折:7月,反政府武裝向首都發動新攻勢,不斷占領重要地區;8月,反對派稱已控制首都多數地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