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竹嶺

茅竹嶺

茅竹嶺因種植茅竹而得名,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白樓下村。嶺不高,是大羅山的余脈,卻像一條騰躍的蒼龍,一直延伸到甌江。明·王瓚《茅竹嶺西莊》讚美其山水之秀:“乘閒聊赴野雲期,水荇牽風盪漿起。求友黃鸝聲緩轉,伺魚白鷺步輕移。江清似此誰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詩。茅竹嶺西千樹竹,繁陰如蓋坐多時。”

茅竹嶺是宋代文化教育的遺址所在。據清光緒《永嘉縣誌》載:“茅竹嶺又名丁公嶺,以八行丁廉夫所居。”早在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人稱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嶺,構築“醉經堂”,聚徒講學,後演變為茅川私塾,為龍灣區內最早的教育場所。

茅竹嶺自古就是溫州“東南鎖匙”和“入溫咽喉”的江防要塞。在明朝,這裡是溫州衛守備之地,清朝這裡曾築城駐防,稱為茅竹寨或茅竹訊。晚清溫州將領陳百川、洪筱山等曾在這裡建炮台,抗擊西方侵略者。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要建立強大的人民海軍。彭德懷元帥曾經到茅竹嶺查看地形,經過論證,在茅竹嶺山腳下選址建造人民海軍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茅竹嶺
  • 地理位置:龍灣區瑤溪街道白樓下村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古蹟景色,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茅竹嶺因種植茅竹而得名,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白樓下村。嶺不高,是大羅山的余脈,卻像一條騰躍的蒼龍,一直延伸到甌江。明·王瓚《茅竹嶺西莊》讚美其山水之秀:“乘閒聊赴野雲期,水荇牽風盪漿起。求友黃鸝聲緩轉,伺魚白鷺步輕移。江清似此誰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詩。茅竹嶺西千樹竹,繁陰如蓋坐多時。”

歷史沿革

茅竹嶺是宋代文化教育的遺址所在。據清光緒《永嘉縣誌》載:“茅竹嶺又名丁公嶺,以八行丁廉夫所居。”早在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人稱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嶺,構築“醉經堂”,聚徒講學,後演變為茅川私塾,為龍灣區內最早的教育場所。
茅竹嶺自古就是溫州“東南鎖匙”和“入溫咽喉”的江防要塞。在明朝,這裡是溫州衛守備之地,清朝這裡曾築城駐防,稱為茅竹寨或茅竹訊。晚清溫州將領陳百川、洪筱山等曾在這裡建炮台,抗擊西方侵略者。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要建立強大的人民海軍。彭德懷元帥曾經到茅竹嶺查看地形,經過論證,在茅竹嶺山腳下選址建造人民海軍基地。

古蹟景色

茅竹嶺是條古道,全長約493米,每階用雕有花紋、繩紋、雲紋防滑的條石三或四根鋪就,兩旁置邊沿石。沿途樹木成蔭,溪水流淌。古道中段的原有便止亭,王瓚撰有《便止亭記》一文。現路亭改建為磚混建築,一座三開間硬山頂路亭,行人從路亭穿廊而過,俗稱“穿心路廊”。
茅竹嶺茅竹嶺
茅竹嶺是永嘉場鄉親趕路的休息站,也是遠方遊子心中的“鄉關”。農夫們挑著產自永嘉場一帶的鹽、海鮮、蔗糖、大米等物資通過這裡;鄉親們外出求學經商,走過這裡;張璁、王瓚、項喬等歷史先賢,也是從這裡走向外面的世界,建功立業。她稱不上分水嶺,但它卻成了我們人文的分水嶺,因為兩邊的民俗、方言均有所不同。以東稱“永嘉場”,以西的狀元等地稱“嶺上”。
在綠樹掩映中,古道曲折蜿蜒,延伸到嶺坪。陽光穿過綠樹縫隙,投射在刻著圖紋的石板古道上,透著歲月的滄桑。
茅竹嶺茅竹嶺
茅竹嶺有座平山禪寺,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因寺在茅竹嶺嶺背山坪而得名。面積不大,卻古樸、靜幽,佛象寶相莊嚴。只是年代有些久遠,與山下喧囂繁華的紅塵截然兩個世界。暮鼓晨鐘,偶然經過,可聽到僧人梵唱,靜靜嚀聽,也令人生出幾分禪意。
寺院保持清代建築風格,曾一度作為他用,後收回管理,並在寺後擴建部分建築。1990年12月,被定為溫州市文物古蹟保護點。寺內現立有古碑二通。一通刻於嘉慶六年(1801)十二月的“奉憲勒碑”,巴哈布撰,記載嘉慶三年風災後抵任永嘉知縣,任上請豁免七都坍壞塗田三千餘畝糧額,民頌之。另一通刻於清鹹豐三年(1853)十月,題為“修建茅竹嶺土埭土堡各工及遵辦團練保甲記”,慶廉撰書,記載鹹豐三年水災後重建茅竹嶺土埭、土堡各工程及操辦團練保甲,以防海寇等事。
茅竹嶺茅竹嶺
寺院對面青山一片,左右交通便利。後面是橫亘綿延的大羅山,幾公里長,被綠色植被覆蓋,很少可以看到裸露的山石,滿山滴翠。山不高,大約也就幾百米,左轉可沿一條青石鋪就的石階上山,石階兩邊是楊梅樹。

地圖信息

地址:溫州市龍灣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