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風景名勝區

茅山風景名勝區

茅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鎮江句容市境內,古稱金陵地肺名山,華陽境天,是中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十大洞天中第八洞天。茅山形勝獨特,風景秀麗,2001 年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主峰大茅峰372.5米,與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連,逶迤起伏。相傳距今約5000年前,展上公善養生術,修煉於句曲山伏 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植白李彌滿,食之登仙,當地稱其地為“白李溪”,在玉晨觀的石牌坊上刻“高辛道場”。周時燕國人郭四朝,也曾修煉於玉晨觀,成道 後被敕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棲息於郁岡山古煉丹院(今乾元觀)合神丹而升仙。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東巡會稽, 刻石頌德而還,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雙,會饗群臣,感嘆地說:“巡狩之樂,莫過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於是句曲山北陲為良常之山。《洞天福地》 列茅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茅山風景名勝區
  • 外文名稱:Maoshan Moutain
  • 地理位置:江蘇省鎮江句容市
  • 占地面積:50多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7:30 — 17: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風景區
  • 門票價格:淡季80,旺季100
  • 著名景點:茅山頂宮、印宮、華陽洞、喜客泉、新四軍紀念館、神奇紀念碑
  • 特點:道教聖地
歷史文化,句茅山 道江南,茅山道教,旅遊指南,主要景點,朝山進香—九霄萬福宮,茅山道院,印宮-元符萬寧宮,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華陽洞,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句茅山 道江南

中國道教聖山茅山,位於鎮江句容市境內,作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鬱;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頂宮)、華陽洞、仙人洞、八卦台等。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 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望長江,東至武進、常州、無錫、蘇州、崑山、上海,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游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環境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裡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裡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閃爍著猶如水晶般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迴。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朮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佳。1915年,茅蒼朮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茅山道教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
一、茅山道教的源流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他的《抱朴子·內篇》為神仙道教構造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並為道教在南北朝時期的成熟準備了條件。
二、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蒐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三、“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四、全真派的傳入與發展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
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
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茅山五觀傳習全真,在宗派上也有微小差別。乾元觀與仁祐觀傳全真龍門岔支閻祖派,白雲觀、玉晨觀、德祐觀傳全真龍門正宗。
五、近現代的曲折發展 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神祠存廢標準》,對道教採取限制政策,規定道教“不是善教”,“應切廢除”。
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侵占句容,橫行茅山,殺人放火,焚燒道觀,褻瀆神靈。22名道眾慘遭殺害,血染淨土,具有千年道統的茅山道教,幾瀕毀滅。
1938年6月,新四軍進駐茅山,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茅山道眾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洪流。 抗戰勝利後,九霄萬福宮怡雲道院住持滕瑞芝、監院白玉泉、慕道居士孫鳳麟發起組織江蘇省大茅山道教整理會,重振茅山道教。
1949年4月23日蘇南行政公署派張翼來茅山組織道眾學習時事政治,闡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茅山三宮五觀合併成茅山道院。
1954年,元符宮道士黎遇航當選為句容縣人民代表,同年推舉為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調北京中國道教協會工作,1961年起歷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文革時期,茅山道院又經歷了一場浩劫,神像被砸,道士下放,經籍焚毀,大量文物字畫遺失殆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九霄宮、元符宮修復開放。
1993年8月,乾元觀正式對外開放。 從此,茅山道院傳正一派,乾元觀為坤道修煉道場,傳全真龍門派。
(茅山道教幾經浩劫,大量具有珍貴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文物毀於一旦,鼎盛時的257處宮觀庵院,大多已無跡可尋,只能見諸史料記載。如歷史悠久的崇禧萬壽宮,1966年建東進水庫,宮址全部淹沒。其他大大小小的道觀,或在抗戰中燒毀,只剩殘垣斷壁,或在新中國成立後拆作他用。希望人們可以認識到,保護道教文物的工作,刻不容緩。)

旅遊指南

    開放時間
    7:30 — 18:30
    旅遊貼士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到次年三月十八,句容茅山都舉行道教廟會,每天都有道場活動,每年3月18日-5月8日,金壇茅山都舉辦登山節。農曆二月廿五、三月十八、十月初三為紀念日,每逢此時,香客眾多。
    門票價格
    135(含景區交通費35元)

    主要景點

    朝山進香—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座落於景區大茅峰頂,始建於西漢。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宮”,俗稱“頂宮”。宮內原有太元、高真、三聖等建築一百餘間,甚為壯觀。後經多次戰亂變遷,僅殘存20餘間。1982年開始,經不斷建設發展,現形成以靈官殿、藏經樓、宗師殿、坎離宮、太元寶殿、二聖殿等六大殿堂為主要結構的規模建築群。
    自北宋年間,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治好宋哲宗母親喉疾後,茅山道教名揚四海,發展到道士給皇帝煉丹授籙、直接書信往來;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題詞贈寶,敕建宮觀。由茅山道教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思想衍生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禮儀,多年來,逐漸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內外;同時,這些理論對老百姓日常生活起著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指引他們“以孝為先,以善為本”。多年來,在茅山當地一直流傳著“頂上一柱香,印宮一顆印”之說。頂宮即指九霄宮,它是人們朝拜三茅祖師、許願進香的第一場所,據說,以這種方式許願進香連續三年,神奇靈驗,消災祛邪。

    茅山道院

    茅山宮觀道院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
    "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

    印宮-元符萬寧宮

    “印宮”位於茅山積金峰南麓,初名“潛神庵”,為茅山上清派第25代宗師劉混康修煉之地。元祐年(公元1086年),哲宗皇帝母后誤吞尖針於喉中,御醫束手無策,道士劉混康用茅山道教的符錄和丹藥治好了母后,哲宗大悅,賜茅山八件珍寶,賜名劉混康為“洞天通妙法師”。紹聖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觀”,九年後建成,徽宗賜額“元符萬寧宮”,並令江寧府發兵200人,供元符宮及崇禧觀巡邏灑掃。八件珍寶中有一枚刻有篆體陽文“九老仙都君印”字樣的玉印,據傳為“和氏壁”一部分刻制,有“夜食四兩硃砂,日蓋千張君印”之說。傳說,明洪武年間,玉印被收至皇宮,欲改制成“奉天承運文寶”的皇帝玉璽,但三刻三試,印跡仍是“九老仙都君印”。明太祖無奈,只得於洪武十三年送還茅山。後來,每逢茅山香期廟會,前來朝聖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都要到元符宮請道士在其香袋或腰帶上蓋一顆“九老仙都君印”,意即能消災進壽,遇難呈祥。久而久之,元符宮又稱為“印宮”。印宮現有房屋107間,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主要包含睹星門廣場、靈官殿、萬壽台、三天門廣場、勉齋道院、太極廣場、老子神像、老子廣場、二十四孝圖等建築群。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座落於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巔之上.由鎮江市全體黨員交納特別黨費,於1995年9月1日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後刻有114字紀念碑文。紀念碑須彌座高3.13米,寓指鎮江市全體黨員31.3萬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軍一、二支隊來自南方八省;碑前317級16米台階,每組50級,寓指抗戰勝利50周年;6組台階寓指6月,最後17級寓指17日,即指韋崗戰鬥勝利紀念日(1938年6月17日)。
    紀念碑不僅是茅山紅色革命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已成為茅山人文景觀中必不可少的遊覽內容。1997年春,附近居民偶然發現每當在紀念碑下燃放鞭炮時,碑前上空就會傳出“嘀嘀達”的軍號聲這一奇特現象後,來這裡的遊人就更多了。此景點現被譽為"世界一絕"。對於這種奇特現象,風景區有關領導請了很多專家來研究此種現象,一種解釋是說與紀念碑前317級台階有關;另一種解釋說是與紀念碑所在望母山結構有關;還有一種解釋說是因地磁場作用,槍炮一響,就會再現當年的軍號聲,但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如今,此景點已被評為江蘇省精品旅遊景點。遊客除瞻仰紀念碑雄姿、緬懷先烈以外,“放鞭炮,聽軍號”也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旅遊參與內容。

    華陽洞

    該洞位於老虎崗西北坡林間的山岩之下,有三個大小不一的天輪石灰溶洞。 這就是茅山著名的華陽洞、玉柱洞、汕人洞,其中最見錢名的是華陽洞;此洞之口上端坐間石刻有“華相洞”三個紅色大字,每字大約1未見方,筆力蒼勁,傳為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手跡,壁上另有石刻20餘年,隱約可強印均為歷代文人星客甚名游洞之後所題刻。
    華陽洞華陽洞
    據元代劉大彬編著的《茅山志》記載,華陽洞共有東、西、南、北(南分二口)五個洞,亦稱五便門,其中三里二踢,深約數百里;《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載其為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之中的“第八洞天”,名曰“金壇華陽洞天”;相傳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與西晉時的汗澆及東晉時的許明,均曾於洞內隱居修煉過,人稱“山中宰相”的齊梁時著名道教學者、醫藥學家、煉丹家陶弘景也曾隱於洞中,並借洞而設華陽上、中、下三論,著書立說,收徒傳教;此洞與茅山齊名,歷代均有許多文人雅士與達官貴人慕名先後人洞遊覽,觀賞洞景,如韓愈·應日休、李商隱、顧況。劉長卿、范仲淹、王安石、于謙、唐伯虎、在重光、康有為等等。並都留有讚譽此洞的詩文顯寶傳世。洞內泉水叮哈作響,各種自級形成的鐘乳石是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洞外林木蔥籠,修竹青翠,怪石四立,溪水雲霧飄渺,環境清幽。
    傳說古時有位名叫吳綽的人,聽說茅山2中盛產有各種名貴的中草藥材,一日閒來無事,他便身背竹委,手拿藥斧進入茅山採集中草藥材,當他走到華陽洞附近時,忽然發現離華陽洞口不遠處的松林下,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手拿三顆大明珠正在那裡玩耍,吳綽心想:深山之中那家的小孩能跑到這裡來玩耍呢?而且手拿三顆大明珠,沒非他是山中仙子吧!於是他便走上前去 並隨聲問到:“你家在哪裡?父親名叫什麼?快來讓我看一看你手中的大明珠。”可是小孩聞聲見人之後,並不回答,只是只奔華陽洞內,吳綽害怕小孩被山中洞內的野獸所傷,一邊繼續大聲叫問,一邊快步入洞中尋找,人們剛追趕了片刻,卻見那小孩將三顆大明珠填入自己的左耳之內,忽然變成了一條小龍,吳綽平時膽量過人,便舉起藥鋤向小龍的左耳砍去,小龍躲避稍慢,竟被吳綽用藥鋤將左耳砍落在地,而三顆大明珠卻沒有看見,小龍隨即也無蹤無形了,吳綽只好走出洞來,背上藥委繼續採集他的中草藥材.此事既奇又任縣廣為流傳,你若不信,那么請看看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先生在受由茅山木耳之後所作的《答贈木耳》一詩:
    軟溫青紅狀可倩.
    欲烹還喚水盤迴;
    想君在太華陽洞,
    到取乖龍左耳來。

    地理環境

    秀美茅山 魅力無限:茅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句容市茅山風景區管委會境內,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1985年被列為江蘇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躋身於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之列。海拔372
    .5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鬱,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華陽洞、青龍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茅山還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5年(公元前44年),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 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著名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茅山風景區位置茅山風景區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