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教音樂

茅山道教音樂

茅山道教音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傳統宗教音樂。經隋唐之興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宮廷的寵幸,文史資料甚富。當今的茅山道樂保持了唐、宋時代的茅山道教音樂風韻,又極具地方音樂的特點,它吸收了宮廷音樂與全真派正一派音樂的精華,加上茅山自身的特點,形成了茅山派特有的道教音樂體系,和蘇南其它地區的道教音樂有十分明顯的區別.

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14年11月,“茅山道教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茅山道教音樂
  • 屬性:傳統宗教音樂
  • 保護:國家級非遺
起源,特點,

起源

茅山道教音樂是江蘇省金壇市與句容市交界處的茅山道院創建的道教音樂。
茅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經歷代傳承,使之在中國道教文化中起到了相當主要的作用。
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創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儀及音樂。“茅山派”,又稱“上清派”,隋唐時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等宗師的竭力推崇而名聲大振。
茅山道教音樂以及齋醮活動,經隋唐之興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宮廷的寵幸,文史資料甚富,明正統年間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後編》等書中,茅山受皇命所舉行的醮事和節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樂器、演唱和演唱人員的配備等都有較詳細的記錄。
茅山道教音樂,保持了唐、宋時代的茅山道教音樂傳統,如《衛靈咒》、《三茅真君誥》等均為茅山派道教歌曲,詞為茅山專用而獨此一家。

特點

茅山道教音樂除有悠久的傳統之外,其地方音樂的特點亦十分明顯,它吸收了傳統宮廷音樂與全真派正一派音樂的精華,加上茅山自身的特點,形成了茅山派特有的道教音樂體系,在調性上五調皆用,無偏愛羽、角調傾向;在行腔上比較高亢有力,曲調居“剛”,和蘇南其它地區的道教音樂有十分明顯的區別。
其活動區域相當廣泛,國內主要影響區域:蘇州、無錫、常州、浙江及周邊多個省市,在海外、香港、澳門、新加坡、日本等也道名遠揚。
茅山道教音樂包括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
茅山道教音樂的演奏器樂有曲笛、笙、簫、二胡、中胡、皮鼓、鑼、鈸、木魚、阮、揚琴、琵琶等。
為使道教音樂得以發揚光大與更好地傳承,1985年,茅山道院成立道教樂團,並多次邀請有關專家對茅山道教音樂進行了理論研究,對茅山道教音樂的曲譜進行了收集整理,為使演奏呈現最佳效果,連續幾年,派學員進武漢音樂學院學習深造。從而使道樂樂手的演奏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中國道教音樂匯演,2007年特邀赴香港參加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大慶活動。
近幾年來,茅山道院道教樂團先後多次赴新加坡、澳門、香港等地巡演,參加中國道教音樂匯演,2007年特邀赴香港參加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大慶活動,其影響越來越大。
茅山道教科儀中的茅山派音樂,就是唐宋時代形成的帶有茅山地區特點的道教音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欣賞價值,它也為中國道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依據,為研究唐宋時代的道教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
2008年,《茅山道教音樂》被列入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