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壩米

茅壩米

茅壩米是指貴州省湄潭縣永興鎮茅壩村所產的大米。貴州省湄潭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湄潭茅壩米在清嘉慶年間曾作為貢品進奉朝廷而美名遠揚。茅壩米色澤光亮,晶瑩飽滿,煮食漿汁如乳,米飯油亮粘潤,天然清香,入口鬆軟有彈性,回味香甜悠長,為米中精品。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西遷在湄潭辦學時,校長竺可楨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譽之為“黔中之寶”。鄧小平同志到遵義視察,食用茅壩米後稱讚道“這飯好香喔!米中茅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茅壩米
  • 主要原料:茅壩米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主食
產品介紹,發展歷史,米碑介紹,產品產地,

產品介紹

貴州省湄潭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湄潭縣永興鎮茅壩村出產的“茅壩”米,米色澤光亮、晶瑩飽滿、如珠似玉,煮食漿汁如乳,米飯油亮黏潤,天然清香,入口鬆軟有彈性,回味香甜悠長,倍受世人矚目。清朝嘉慶年間曾作為貢米進獻朝廷,近年“茅壩” 米以其卓爾不群的內外品質在全國優質米評比中更是木秀於林,屢屢奪魁。其不凡的品質主要源於茅壩村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以及種植方式,高標準才能產出優質米。茅壩村2500畝稻田原是貴州省著名大米生產企業茅貢米業的核心基地。2010年,在村民王建明的帶領下,27個村民聯合流轉全部稻田,並成立公司專門生產高端有機大米。“茅壩米不僅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因為它的優質、安全。”王建明從茅壩米的一個個生產環節來解釋“天價米”的價值所在。燈籠山上林間腐質隨雨水而下匯集於湄江邊的茅壩稻田,形成一片片特殊的油沙地,土地肥沃,富含鋅硒,被鑑定為一級土壤。清嘉慶年間,在山東做官的茅壩人朱隆鼎獻給嘉慶帝品嘗,因其油潤濃香,被賜為“宮中御膳用米”。現在,茅壩米先後榮獲全國10次優質農產品金獎。在茅壩米長達160天的生長期內,茅壩米不施用化肥、除草劑、抗病農藥,每季兩次人工拔草,公司還統一投放鴨群吃掉田間害蟲,並安置太陽能殺蟲燈、殺蟲板等手段來物理除蟲。茅壩米從一上市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空前盛況,茅壩村民智慧的結晶——田園直購更是獲得了無數消費者的熱捧。考查茅壩米品質數百年來之所以能一以貫之,因茅壩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茅壩米不平凡的品質。
茅壩米
茅壩米

發展歷史

清朝嘉慶年間,曾先後任山東蒲台、肥城等八縣知縣的湄潭永興茅壩人朱龍鼎,帶“茅壩米”入朝進貢,嘉慶皇帝吃了茅壩米,贊不決口,1799年下旨欽賜“湄潭永興茅壩米為宮中御膳用米”1937年浙江大學西遷湄潭辦學期間,竺可楨校長(世界著名科學家),王淦昌教授(兩彈元勛)李政道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等與當地紳士就餐,吃了“茅壩米”,高興的讚譽茅壩米為“米中珍寶”。
茅壩米
茅壩歷史
1958年鄧小平同志到遵義視察,遵義賓館專程調“茅壩米”為接待用米,鄧小平同志用餐時稱讚道“這飯好香喔!米中茅台”。
茅壩米貫通了鄉村與朝廷,讓史籍里有了清嘉慶年間,曾先後任山東蒲台、肥城等地知縣的湄潭永興茅壩人朱龍鼎帶茅壩米入朝進貢,嘉慶吃了讚不絕口,下旨欽賜為宮中御膳用米的故事。1937年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在湄潭辦學期間,攜兩彈一驅元勛王淦昌、諾貝爾獲獎者李政道與當地士紳共品茅壩米,盛讚其為米中珍寶的故事。

米碑介紹

茅壩人為紀念茅壩村曾作為清嘉慶皇帝欽定貢米基地這一歷史事實,感激物華天寶的這塊風水寶地,紀念朱龍鼎發達之後不忘家鄉的鄉友情懷,特在茅壩岩立"貢米碑"。茅壩貢米碑位於貴州省湄潭縣永興鎮茅壩村,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貢米碑亭兩側有對聯:“嘉慶頷首鄧公讚譽人間共富;皇天施雨浩地育魂茅壩獨幸”。望所有茅壩人勿忘光輝歷史,發展和建設好茅壩,將茅壩村建設成具有示範作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茅壩米
茅壩貢米碑

產品產地

茅壩村屬湄江上游的核心種糧區,四面環山,無工業污染,生態環境優美,四面是人跡罕至的燈籠山山脈,森林茂盛,稻田土質是油沙地,據貴州大學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對茅壩稻田進行抽樣化驗,發現該區稻田中無鉛、貢、鎘、鉻、砷等有害重金屬類原生礦脈痕跡,此外,該地區稻田有益人體健康的有機質含量為36g/kg,達到高標準農田肥力標準。
為了將茅壩的不可複製土地資源繼續傳承下去,為了不讓茅壩貢米文化遺產留失,為了茅壩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所有茅壩人有責任保護和發展好茅壩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2009年茅壩村民自發成立了自己的專業合作社——湄潭縣茅壩農產品專業合作社,2010年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貴州湄潭茅壩龍脈皇米有限公司,以及成立了茅壩米種養業協會,進一步科學種植、規範種植、標準化種植。所有茅壩人將萬眾一心,竭力將茅壩發展好,建設好,早日實現中國夢,茅壩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