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迪拉·甘地
  • 外文名:Indira Gandhi
  • 國籍印度
  • 民族:印度斯坦族
  • 出生地: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
  • 出生日期:1917年11月19日
  • 逝世日期:1984年10月31日
  • 職業:印度前總理,政治家
  • 主要成就:印度第一位女總理
    世界上第二位女總理
  • 政黨:國大黨
成長經歷,奇異婚姻,初步執政,內外政策,緊急狀態,下台上台,再次執政,遇刺身亡,家族史話,人物評價,

成長經歷

尼赫魯家族的祖先是來自查謨·克什米爾邦和德里婆羅門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摩迪拉·尼赫魯是北方邦安拉阿巴德的一名訟務律師,也是印度國民大會黨在前甘地時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擔任主席一職,亦是著名的《尼赫魯報告》的作者。該報告規劃了有關印度未來的政府體制,以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至於英迪拉的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以及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其中一名領導。英迪拉是他與妻子卡瑪拉所生的。在英迪拉出生的那段時期,尼赫魯開始與聖雄甘地聯手推動印度獨立運動。
英迪拉和她的母親一直都疏遠尼赫魯家族,所以她從小就只能從多病的母親身上獲得關愛,而她祖父和父親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難以與同輩的人親近,故此英迪拉亦培養出堅強、獨立自主的個性。
英迪拉12歲時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創立“猴子隊”(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傳說中毗濕奴的一個化身羅摩在與邪惡勢力作鬥爭時,得到一群猴子的幫助,英迪拉認為他們就有如這班猴子),為國大黨擔任參加遊行集會、散發宣傳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魯因從事獨立運動的關係,房子經常有警察嚴密看守,傳聞指英迪拉常替父親帶出一些重要檔案,以轉交其他獨立運動人士。1936年,她的母親卡瑪拉與病魔掙扎多年後,終因肺結核去世,當時英迪拉只有19歲。在她的童年時期中,並未曾享受過一段穩定的家庭生活,這對她日後的性格發展亦有很大影響。其後,英迪拉進入印度、歐洲和英國的著名學府讀書,如桑蒂尼蓋登(又名“寂鄉”)、牛津大學等,攻讀政治、行政和社會管理學等學科。她廣泛地閱讀有關藝術考古學建築學宗教思想方面的書籍,博覽群書大大開拓了她的眼界。但因成績不佳最終都未能獲得學位。
英迪拉幼年與聖雄甘地的合照英迪拉幼年與聖雄甘地的合照

奇異婚姻

在她旅居歐洲大陸和英國的時候,她邂逅了同在英國留學的印度青年費羅茲·甘地,這個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雖然又黑又胖但風趣幽默,更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終於打動了印度公主那顆冰冷的心,並於1942年3月26日在故鄉結婚,改名為英迪拉·甘地。當時正值獨立運動最後爆發“脫離印度運動”的前夕。英迪拉與她的夫婿就因參與獨立運動而被逮捕入獄數個月。1944年,英迪拉誕下拉吉夫·甘地,兩年後又誕下桑賈伊·甘地(Sanjay Gandhi)。
年輕時的英迪拉年輕時的英迪拉
1947年的印度獨立與分裂的過程中,英迪拉為數以百萬計的巴基斯坦難民組建難民營、以及為病人提供藥物資助。這是她首次於公共事務上出力,亦是她未來踏足政壇的一次寶貴經驗。
印度獨立後,由於費羅茲的記者和保險員工作關係,需回到安拉阿巴德工作。所以英迪拉夫婦二人之後又返回當地居住。他們的婚姻在最初的時候相當美滿,但隨著英迪拉帶著兩名兒子遷居德里,去協助她那剛當選首任總理而面臨重大壓力的父親後,這段關係開始惡化。英迪拉成了她父親的私人助理及看護,並經常為父親分憂。隨著這樣的聚少離多,夫婦二人的暫別似乎逐漸演變成婚變。
在1952年,印度舉行第一次大選,英迪拉分別管理尼赫魯家族以及她丈夫費羅茲這兩個競選陣營。費羅茲的政治觀點屬於激進的一派而尼赫魯卻相對保守,當時費羅茲並沒有詢問他岳父尼赫魯的意見就自行參選。最後他成功當選遷回德里,但他卻選擇在德里另外找一間房子居住。他認為自己不應該像入贅的女婿住到岳父家,哪怕岳父家是總理府,他想妻子按當時的禮節應該搬出來和自己一起住才正常,但英迪拉卻以照顧父親沒有搬出來。費羅茲當選議員後不久就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名聲和地位,最主要是他揭發了一些國家保險業的醜聞,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反政府貪污的戰士形象。這一事件亦令到財政大臣、亦是他岳父尼赫魯的助手下台。後來,他更是支持喀拉拉邦的共產黨上台執政,而英迪拉卻奉父命,攜帶大筆資金來到喀拉拉邦,運用收買分化等手段將共產黨政權顛覆下去。在這一連串事件之後,費羅茲和英迪拉事實上是分居了。但是,在1957年印度大選後不久,費羅茲心臟病發作需入院治療,這一事件卻戲劇性地挽救了夫婦二人瀕臨破裂的婚姻。英迪拉悉心照料患病的丈夫,令她和費羅茲以及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拉近了。但好景不長,1960年9月8日英迪拉正在國外陪伴父親出國訪問之際,費羅茲終於因病過世。在以後的歲月里,英迪拉從來沒有承認自己的婚姻是不成功的,但她的眼睛裡從此總有一股淡淡的哀傷。
費羅茲和英迪拉新婚時期費羅茲和英迪拉新婚時期

初步執政

1959年至1960年間,英迪拉參加國大黨主席的競選並成功當選,並同時兼任其父親的幕僚長。她陪同尼赫魯訪問過美、中、蘇、法等國,出席每年的大英國協總理會議,還參加了萬隆會議和其他國際會議,會見和接待了不少國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她還先後擔任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並於1959年被選為國大黨主席(任期11個月,因照料重病的丈夫離任,1960年丈夫病逝後又重返政壇)。這段經歷,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由於其父尼赫魯極力反對用人唯親,英迪拉未參加1962年國大黨主席位置的競選。
英迪拉·甘地(右)與劉少奇英迪拉·甘地(右)與劉少奇
1964年5月,尼赫魯逝世,能夠繼任總理是財政部長莫拉爾吉·蘭奇霍季·德賽,他當時年近70歲,在黨內是一位飽經憂患的資深領導人,能力強但固執,當時的國大黨主席的卡瑪拉季趁機聯合黨的地方實力派(這一夥人被稱為辛迪加派)排斥德賽。結果58歲的不管部部長夏斯特里接任總理,新總理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為擴大同盟,力邀英迪拉擔任資訊廣播大臣。其後不久,印度南方爆發了反印地語騷動,當時官方正打算通過印地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但在南方的一些地區根本並不使用印地語,在不滿情緒下,當地人民爆發了騷動。事件發生後,英迪拉趕往馬德拉斯(現稱金奈)處理。在那裡,為自己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雖然夏斯特里在初時頗為照顧英迪拉,但事實上英迪拉又是他最重大的政敵之一,故此二人開始產生矛盾。1965年印巴戰爭開始,英迪拉卻選擇往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度假。當時巴基斯坦部隊正集結於相當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勸她改往查謨德里等較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卻堅持己見。她重整了當地政府並邀請傳媒到訪,務求令國家民眾消除疑慮。當時的大眾就形容英迪拉為“一群婦人內閣中唯一的男子漢”。1966年1月,夏斯特里在蘇聯塔什乾與巴基斯坦簽署和議之後數小時突然去世。
當夏斯特里的死訊傳到印度首都後,一場激烈的繼承權爭奪戰又展開了。為了阻止德賽的再次上台,辛迪加派看上了毫不起眼的英迪拉,當時的國大黨主席卡馬拉奇認為英迪拉在全國都享有盛名,且又是尼赫魯的女兒,故推選其出戰總理一職,並獲得十個邦的首席部長所支持。故此,英迪拉宣布參選,並於議會兩院中獲得355票,超過德賽所得的169票逾倍,成功當選印度第三任總理。
英迪拉 甘地繼任總理後,起初由於缺乏執政經驗,她頗為小心謹慎,顯得魄力不足。但她善於在實踐中學習,積累經驗,很快她處理問題的能力就顯示出來,雷厲風行和果斷成了她辦事的風格。“ 英·甘地就任頭一年政績斐然。國大黨內那些對她的能力抱懷疑態度的人,也對她增加了信任感。而以為這個年輕的女總理好駕馭的辛迪加派,對她初步顯露出的才華感到吃驚,對其辦事鋒芒的銳利頗有疑懼。黨內外儘管對她的政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她具有政府領導人的才能則很少人再懷疑”。
英迪拉·甘地英迪拉·甘地
1967年2月,在印度第四屆人民院的選舉中,英迪拉在國大黨面臨著極大困難的情況下,領導本黨取得了勝利,由她組成了新一屆政府。然而,躊躇滿志的英 甘地卻不得不與黨內的辛迪加派和右翼保守勢力周旋乃至攤牌,她渴望在執政黨中建立起自己不可動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她不想向任何人妥協,國大黨的分裂在所難免。
在1967年國大黨年會上,辛迪加派成員之一尼賈林加帕當選黨的主席。他指定的工作委員會絕大多數成員屬右翼和辛迪加派,英·甘地提名的幾位左翼候選人均被拒絕。英·甘地為了擺脫辛迪加派的控制,為了增加在與辛迪加派交鋒中的政治資本,提出了一系列激進的政策。結果,黨內紛爭加劇,辛迪加派和右翼公開反對英甘地的政策。
例如,英甘地提出的對大銀行實行國有化的政策,就遭到代表黨內右翼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德賽的抵制,他甚至公開說:“只要我是財政部長,這件事就不能實行;如果總理非要做,她就自己當財政部長吧。”英·甘地毫不示弱,1969年5月解除德賽財政部長的職務,自己兼任財政部長,但仍希望德賽留任副總理一職,德賽拒絕留任,退出內閣。
與辛迪加派的攤牌則因總統的去世而提前到來。1969 年5月,總統扎基爾·海珊病去世,需要選舉一位新總統。在選舉總統的過程中,英·甘地與辛迪加派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在國大黨內提名總統候選人時,英·甘地就與辛迪加派針鋒相對。辛迪加派為加強自己的地位,提名其成員桑吉瓦·雷迪為候選人。英 甘地認為辛迪加派的目的是利用總統權力牽制她,便提名賈·拉姆為候選人。結果在黨內表決時,雷迪得到多數票。在總統選舉時,作為黨的領袖,英迪拉沒有支持本黨的候選人雷迪,轉而支持現任副總統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同時,號召國大黨的兩院議員和邦立法院的議員不要受任何約束,只憑良心投票。結果,吉里當選。英迪拉大獲全勝。
英迪拉·甘地
1970年代初,印度獲得了獲得了來自世界銀行、瑞典國際發展局和聯合國的人口控制基金的貸款來支持這一計畫。1970年代中期,印度“鐵娘子”英吉拉·甘地政府修改了憲法,推行強制性節育。在1975年印度全國緊急狀態期間,甘地的兒子桑賈伊·甘地開始發起為很多窮人男子絕育的行動,很多人把此稱為是“可怕的行動風潮”。
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印度自1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計畫,197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推行絕育手術。
據BBC報導,自印度人口控制計畫1970年代開始以來,有無數的育齡男女死於節育手術事故。雖然為男子絕育要相對簡單,但是印度把控制人口的努力放在婦女身上。在2013到2014年期間,印度進行了400萬個絕育手術,其中男子絕育手術占不到10萬個。在2009年到2012年期間,有700人因為手術拙劣事故而死亡。356人被報在手術之後有併發症。

內外政策

早於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之始,印度與巴基斯坦已經就國土、政治等問題不斷發生衝突,更於1947年和1965年分別發生了兩次印巴戰爭,死傷無數。當時巴基斯坦本身被印度領土分割為不相連的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當時大部分政府官員、軍隊等都是西巴基斯坦人,引起了不少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的不滿。1966年,東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聯盟要求實行聯邦制,令東巴能得到自治權利以及經濟獨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選中,人民聯盟獲得大勝,並於翌年與總統會談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絕。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頒布了軍事管制條例,將人民聯盟的骨幹成員逮捕,引起東巴基斯坦人的強烈反對。由於大批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湧入印度國境避難,印度遂以此為契機通過了協助東巴基斯坦分離分子的決議,於1971年4月開始對西巴展開零散的攻擊,並於同年11月21日展開大規模進攻。12月16日,薩姆·馬內克肖指揮的印度軍隊戰勝了駐守東巴基斯坦的守軍,身為總理的英迪拉宣布於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戰爭隨之結束。及後,東巴基斯坦在印度協助下獨立,成為現時的孟加拉國
印巴戰爭中的英迪拉和葉海亞·汗印巴戰爭中的英迪拉和葉海亞·汗
在1971年的戰事中,美國曾派遣第七艦隊到孟加拉灣戒備,並警告印度不要利用東巴基斯坦的種族屠殺為藉口,而對西巴基斯坦、以及有主權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攻擊。美國的這種行徑令印度與其的關係更加疏遠,有見及此,英迪拉開始加速制定一系列新的國防以及外交方針。印度和蘇聯在之前已簽訂友好與合作條約,亦令印度在這次戰事中獲得更多政治以及軍事上的支援,從而在這次戰事中獲勝。
戰後,英迪拉邀請新任的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布托西姆拉作一星期的會談。在談判幾乎破裂之際,印巴雙方突然簽署了西姆拉協定,註明喀什米爾地區的
英迪拉·甘地英迪拉·甘地
主權爭拗應以談判與和平方式解決。英迪拉因此和約被印度輿論猛烈批評,認為她應該利用手上的93,000名巴基斯坦戰俘作為籌碼,以取回喀什米爾的土地。但這項條約確實減低印巴雙方在不久將來會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從而亦避免了聯合國或其他國家干涉事件。在不牴觸一些敏感問題的前提下,英迪拉允許印巴貿易正常化,但很多其他往來則仍凍結多年。
由於英迪拉感到中國的核武器發展對印度構成威脅,及認為兩個超級大國並無意促成印度的穩定,故加速了本國的核發展。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一次不公開的核試,此次核試的非官方代號為“微笑的佛祖”。雖然這次核試是被形容為以和平為目的,但毫無疑問地印度在當時已成為新晉的、世界第六個核國家。這次舉動亦導致了日後巴基斯坦的核發展。
經過1960年代的農業改革以及政府的資助下,印度由長期糧食短缺轉變為糧食出口國,亦令商業作物更多元化,這次改革亦被稱為“綠色革命”。與此同時,被稱為“白色革命”的向學童提供牛奶的計畫也有效地解決了營養不良問題。印度的政策也帶來了工業的發展。

緊急狀態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選獲勝後開始面臨重大考驗。官僚主義及貪污等都令國家的經濟和管理出現危機。雖然綠色革命令印度低下層人士的生活獲得一點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和幅度並不足以應付巨大的失業率。另外,政府又與桑賈伊·甘地的馬魯迪公司簽訂契約授權他們去生產首批本地生產的車輛,但這家公司一輛車也沒能生產出來。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與英迪拉·甘地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與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亦被指為獨裁統治。看起來,在與辛迪加派和德賽的爭鬥中,英·甘地占了上風,但是,黨內矛盾和積怨卻越發深厚了。辛迪加派和德賽不肯就此罷手,他們利用其在國大黨工作委員會中的微弱優勢,對英·甘地實行制裁,1969年11月2日他們宣布英 甘地被開除黨籍,同時,要求國大黨議會黨團重新選舉領袖,一心要把她從總理位置上拉下來。國大黨議會黨團的280人中的220卻投票支持英迪拉,其餘62人卻分裂出去另組國大黨組織派,這次分裂不僅黨元氣大傷,還造成了整個國家人們觀點上的不一致和政治傾向的轉變。同時,英·甘地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變得更加強硬和專橫,政策也更加趨於激進。黨內民主越來越缺乏了,而黨內專制的傳統卻用到了極限。
她曾運用其在國會的多數席位去修改憲法、以及削減各邦在聯邦系統下所被賦予的能力。議會曾多次指責敵對黨系所管理的邦份為“無法治及混亂”,並強制執行“總統規條”,以奪回這些邦的控制權。另一方面,某些官員又對英迪拉過度扶持山齊·甘地而表示不滿。不少過去的著名自由運動人士如賈耶·拿蘭恩(Jaya Prakash Narayan)等都站出來發表言論對抗英迪拉政府。
另外,英迪拉的政敵亦宣稱英迪拉在1971年的大選中舞弊。在1975年6月,阿拉哈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發現她在大選期間派一個公務員在自己的競選陣營里服務。從技術角度來講,該次選舉應該作廢。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並在未來六年中禁止參加選舉。
縱然當時的議會被認為是於黑幕之下運作,但卻這次是首次有法院對貪污下達了裁判。英迪拉固然提出抗訴,但她的政敵卻咄咄逼人要求她辭職。他們在全國發起示威,示威後期演變成騷亂。人民黨則勸喻警方如果被要求開槍鎮壓時不要執行。公眾的不滿、艱難的經濟環境、以及反應遲鈍的政府令印度的時局愈演愈烈。其後,一場巨大的集會包圍了議會和英迪拉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英迪拉隨即要求總統法赫魯丁·阿里·艾哈邁德頒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艾哈邁德是一位屬於保守派的政治人物,亦是英迪拉的忠誠夥伴,他曾經在邊境邦份擔任地方政府首席官員,並協助推行將數以百萬計的孟加拉人遷徙到印度的政策。由於印度政治體制上總統處事需聽從獲選總理的勸告和提議,所以國家從而進入了緊急狀態。某些愛國人士都認為這對政治夥伴是政治上的魔鬼。在確保了國家緊急狀態的實行後,英迪拉下令警察和軍隊鎮壓示威和騷亂,並下令逮捕敵對政權的領導層,而這些被逮捕的人士當中,有很多都是在獨立前曾反抗英國而下獄的鬥士。在所有印刷媒體在被資訊廣播大臣所控制的情況下,警察從而亦獲得了無限的權力和撥款。大選則被無限期延後,所有非執政黨控制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
總理亦在未經過國會的詳細討論的情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增加賦稅和政制修改的政策。英迪拉曾經嘗試去動議修改國家法律,務求在國家緊急狀態被解除後,她能免於被政治起訴。英迪拉又要求總統頒布“特別法”,讓她能不經國會去執行法令。資訊廣播大臣古傑拉爾(因不滿在政務上受到英迪拉和山齊的過分掣肘而辭職(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其後在1997年亦成了印度總理)。除這些極少數例子外,幾乎所有人都默默遵從著英迪拉和山齊的管治方式。
英迪拉的緊急狀態政策維持了19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國家在經濟上有了顯著的進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暴亂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縱然貪污情況依然存在,但一些熱心的政府官員則協助減免了一些稅項。在英迪拉的20點計畫中,農業和工業的生產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財政狀況可以立足於國際社會上。但另一方面,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獄。期間,山齊強制清除在德里的貧民窟,令數十萬計的人民流離失所,數千人被殺。
1977年,英迪拉倡議印度再舉行大選,由於英迪拉的受歡迎程度比先前預估的為低,結果遭受慘敗,而她亦出乎意料地自願下台了。

下台上台

1977年大選中人民黨獲得大勝,而英迪拉的長期政敵德賽則成功登上總理寶座。國大黨亦因而分裂,英迪拉派在國會的影響力被降低。人民黨的元老查蘭·辛格則下令逮捕英迪拉和山齊。但是,英迪拉的被捕和被長期審訊,卻令她在公眾建立了一個被政府逼害的無助女人的形象,反而幫助了她的政治重生。
英迪拉·甘地英迪拉·甘地
由於人民依然面對著艱難的生活,故此開始對執政的人民黨不滿。而同時英迪拉則發表公開講話,為國家在緊急狀態時所犯下的錯誤道歉,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1979年6月,因未能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德賽宣布辭職並由查蘭·辛格接上總理之位。
辛格嘗試組織一個由人民黨主導的政府,但並得不到很大的支持。故此,辛格提出與英迪拉派的國大黨合作,但卻引起了黨內某些人士的不滿。不久之後,當時的總統雷迪下令解散國會重選,而英迪拉則在當時撤回她對辛格的協助。重選後,英迪拉獲得大勝,於1980年1月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總理。

再次執政

甘地第二次執政後,因痛感權力失而復得的艱難,因此對權力更加執著,她把黨政大權完全集中在自己手裡。她不是從自身的方面去總結過往的幾年裡她的主要同僚離她而去的原因,相反,她不再相信高級同僚中的任何人。她總是疑神疑鬼,覺得自己被那些她曾“信賴”的人給“出賣”了。她傾力清除政府部門中占據要職但對她不夠忠誠的官員,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有能力、誠實正派的官員受到了冷遇;而一些被證明缺乏才能的官員,卻因對英迪拉的“忠心不二”被任命擔任重要和敏感的職務,一批唯唯諾諾的人進入了她的內閣,這些人對她言聽計從。英甘地變得更為偏執,除了親生兒子外,她不再信任任何人,她的所作所為看起來是決意要把一個政黨“完全置於她和她兒子的控制之下”。她開始著力培植他的兩個兒子,“黨內人士過去向英迪拉宣誓效忠,經常是一天幾次。現在他們隨風轉舵地改了宣誓內容,同時向英迪拉和她的‘家族’表達忠誠”。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迪拉的小兒子桑賈伊就被推選為她理想的、也是當然的接班人。英迪拉第二次出任總理後,更是處心積慮地為他的升遷創造條件,讓桑賈伊擔任印度人口最多、政治地位最重要的北方邦首席部長的活動很快便展開了。1980年6月23日,33歲的桑賈伊又被任命為國大黨總書記之一。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僅僅20天后,桑賈伊就因飛機失事,突然死亡。英 ·甘地在巨大的悲痛中,又把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大兒子拉吉夫召回到身邊,並努力為他創造步入政壇的條件。一年後,拉吉夫當選為議員。從此,英·甘地就讓他總管自己的一切內外聯絡,代表她去各地視察工作,聽取匯報,傳達她的指示,其用意顯而易見,是讓他儘快熟悉政務和人事,了解下情,並參與決策。這樣歷練了兩年後,拉吉夫又被任命為國大黨總書記之一,負責黨務工作。對英·甘地這種不遺餘力地培植家族勢力的做法,黨內外議論紛紛,頗有微詞,但是,英 甘地卻一意孤行,此時的國大黨(英)作為執政黨已經完全成為她個人獨裁的工具。

遇刺身亡

在英迪拉統治的早期,錫克教教徒一直爭取著更大的權益和認同。他們在旁遮普邦占有多數地位,亦建有著名錫克教廟宇金廟。在1984年大選前幾年,不斷有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的衝突事件發生。當時,占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印度教徒希望政府保障他們的安全,而英迪拉派國大黨為了在大選前樹立起自己的形象,在1984年6月3日,英迪拉下令印度陸軍攻入金廟。這次事件中有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傷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錫克人為主。這次軍事行動被錫克教人認為是政府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錫克人的屠殺,所以某些錫克極端分子便揚言要殺死英迪拉報復。當時,總理府的安全顧問曾提議英迪拉撤走在她身邊的錫克教人士,但英迪拉為免印度教和錫克教雙方矛盾加劇而婉拒。無奈地,這事亦為她的死亡種下了禍根。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總理府被兩個她的錫克教警衛開槍刺殺身亡,享年67歲。在她遇刺身亡的訊息傳出後,全國掀起了反錫克教徒的暴動,不少錫克教徒在這場暴動中被殺死或無家可歸。英迪拉於1984年11月3日下葬,結束了她對印度長達16年的統治。

家族史話

拉吉夫·甘地生於印度孟買。在印度北部的達拉冬接受中等教育,爾後到英國劍橋的三一學院和倫敦帝國學院深造,學機械工程。在劍橋畢業後,拉吉夫於1968年進入印度航空公司當飛行員。1980年印度第二號人物——他的胞弟桑賈伊·甘地不幸死於飛行失事。英迪拉·甘地夫人在萬分悲痛之後,力勸拉吉夫從政,填補胞弟的遺缺。在母親的扶持下,1983年2月2日,38歲的拉吉夫被任命為印度國大黨書記主持國大黨的日常工作。1984年6月5日,英迪拉·甘地突然遇刺,拉吉夫成為印度最年輕的總理。但於1991年5月卻和他母親一樣被暗殺,不過這一次他是被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簡稱泰米爾猛虎)所暗殺。而拉吉夫的遺孀、義大利裔的索尼亞·甘地帶領國大黨於2004年大選中獲得空前勝利,她本可成為第一位外國出生的印度總理,但她最後選擇不出任此職位。
雖然索尼亞婉拒了擔任總理的機會,但她依然保留對議會和黨的控制權。另外,身為錫克教徒的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本身亦很尊重尼赫魯-甘地家族。另外,拉吉夫的孩子拉赫·甘地和普里揚卡·甘地亦步入政壇。另一方面,山齊·甘地的遺孀瑪尼卡·甘地的兒子瓦倫·甘地亦活躍於政壇,是在野黨印度人民黨的成員。
雖然這個家族叫做尼赫魯-甘地家族,但和聖雄甘地並無血親關係,不過這兩個家族私交甚篤則是事實。

人物評價

英迪拉的英雄形象一直深入民心,但同時她的性格也和父親一樣不太喜歡與人接觸。這多數是因為她童年的動盪生活影響,雖然她對她的父親和家族充滿自豪,但她卻難以發展出一個普通人應有的社交生活。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左右,她曾經和一個紐約記者多洛菲·諾文通過通信而相熟,但由於政治立場問題而中斷了聯絡。所以除了政壇盟友外,她沒有私下的知己。她的孩子們都在英國念書,不過都沒有取得學位。
英迪拉·甘地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的個性比較特別。有人說她是個非常孤僻的人,說這位夫人是“冷酷”的;但對某些人而言,她似乎又很靦腆,會在他們面前局促不安;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她又顯得傲慢與冷淡。在外交場合,據會晤過她的人說,除了斯文的微笑和頻頻點頭以外,她沒有過多的應酬話。談話時,很注意聽對方講,而她則很少開口。英迪拉·甘地對家中的僕人和秘書人員,尤其對那些為尼赫魯家服務的僕人非常和氣,她同那些為她工作的人保持著同事關係,而不拘泥於禮節。她有著廣泛閱讀的興趣,幾乎可以涉獵國內外大多數雜誌。她能閱讀法文、德文報刊,對詩歌和電影以及有關環境問題的書籍也頗感興趣。英迪拉·甘地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比較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她最疼愛她的小兒子桑賈伊。不少史學家認為桑賈伊利用了她對自己感情上的依賴。可能因為桑賈伊有其父親費羅茲的影子,而且英迪拉覺得桑賈伊因為父親之死而不滿她,英迪拉所以竭力去取悅他。當時拉吉夫已經長大亦沒有政治束縛,故此英迪拉的母愛幾乎都傾注於年少的桑賈伊身上。結果卻演變成後來英迪拉對桑賈伊政治上的過分支持,而背棄了民主,腐敗以及濫用權力。拉吉夫曾說他永遠不會原諒弟弟對母親1977年大選失利之後的所作所為。
著名義大利記者法拉奇對英迪拉有以下的描寫:“她的相貌很動人,她有一對淡啡色而又略帶哀傷的美麗眼睛,臉上總是掛著一絲奇妙、高深莫測卻又能引起人們好奇的微笑。”短短几句話,卻表露出英迪拉內心表現出來的性格。
不過,在政績方面,外界對英迪拉·甘地的評價褒貶不一,既有讚揚她的政績和對印度的建樹,亦有人不滿其強硬政治手段和蓄意栽培她的兒子成為接班人。縱然如此,英迪拉·甘地依然是印度一代傳奇人物。
英迪拉在遇刺前不久曾經發表過以下的言論:“我一生人都用來為人民服務。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會用來哺育印度,讓她變得更加強大。”而事實上,隨著時日的變遷,不少印度人民都懷念這位硬朗的“印度鐵娘子”,甚至有人稱她為“印度國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