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教學過程

英語課堂教學過程

本書為“英語教師發展叢書”之一,對英語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探討,提出一些觀點,以此對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分析形成一個參考框架,供教師參考或批評,在此基礎上幫助教師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指導、自我發展,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形成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基本介紹

  • 書名:英語課堂教學過程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頁數:295頁
  • ISBN:753363098X
  • 作者:薛中梁
  •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安徽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為“英語教師發展叢書”之一,對英語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探討,提出一些觀點,以此對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分析形成一個參考框架,供教師參考或批評,在此基礎上幫助教師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指導、自我發展,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形成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作者簡介

薜中梁,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無錫市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江蘇省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員。曾作為訪問學者由國家教委派送澳大利亞進行為期一年的外語教學法研究,自費赴美國進行外語課堂教學研究的進修,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從事高中英語教學40年,撰寫《薛中梁談英語課堂教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體性》等著作10本,發表論文20多篇,並多次拍攝教學錄像和VCD教學片。

媒體推薦

序言
這套叢書從醞釀到出版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早在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就意識到:實施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和有效保障是教師素質的提高。在基礎教育中教師的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發展問題(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世界各國教育界普遍重視的戰略性課題。教育出版社應當在教師職業發展上做出自己的貢獻。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決定組織編寫這套《英語教師發展叢書》。在構建這套叢書的框架時,我們覺得至少有下面四個基本思路是值得重視的:
第一,在教育的領域中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比如:教育理念的問題、課程教材的問題、教學方法的問題,等等,但是;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以教師的發展為前提。有了教師的發展,當代教育理念才會在教育過程中科學而有效地指導教育實踐;有了教師的發展,新型課程和教材才能轉化為教育現場的實際運作;有了教師的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才會落實到課堂的有效活動和任務之中。基於這個思路,我們認識到出版《英語教師發展叢書》的意義重大。
第二,教師在接受了師範院校的學歷教育之後才開始實質性地參與教育實踐,並從此開始在職時期的教育服務,因而也就從此進入了在職發展階段。調查研究表明,絕大部分在職教師大體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成熟,需要5~8年的時間才能逐步走向優秀。我們把在職教師的這個進程稱為教師的專業化進程,即一種逐步領悟教育觀念、逐步積累教育經驗、逐步增長教育智慧、逐步學會教育行動的進程。基於這個思路,我們認識到出版《英語教師發展叢書》的長久功效。
第三,在職教師的發展是一種建立在教育實踐經歷和伴隨著豐富的教育體驗基礎之上的自主發展進程。基礎教育理論和基本教育觀念不應當以抽象概念和思辨的形式,而應當以教育案例的實際分析的形式傳輸給教師,從而使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並升華自己逐步積累的經驗。基於這個思路,我們確定了《英語教師發展叢書》的基本形式。
第四,教師的持續發展最終要外顯於專業化的教育行動。優秀的專業化教師總是善於把自己敏銳的教育機智和純熟的教育技能熔於一爐,從而形成優秀的教育表現(educating performances)。如果我們想讓未來的英語教師在師範院校中就能在這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我們想讓在職英語教師的發展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那么,系統的英語教育專業技術培訓就必須成為他們的必修課程。基於這個思路,我們確定了《英語教師發展叢書》的選題、內容和編寫方法。
在本叢書設計和撰寫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進行了中、國小英語教師狀況的基礎調研,比較充分地把握了他們的需求。在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多層次的學術研討活動,旨在確認叢書的體系和定位。我們把英語基礎教育領域的重要項目納入本叢書的選題,並根據全國英語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及時地充實選題的內容。我們十分重視在叢書撰寫過程中的重大課題研究,而且重視把這些課題研究建立在教學第一線的實際論證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之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本叢書的所有選題都是英語基礎教育研究工作的成果,也是教師發展試驗項目的成果。
參與本叢書策劃和撰寫的有兼備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能力的特級教師,長期在中、國小承擔教育科研項目的英語教育博士,具有豐富的師資培訓經驗的教授和副教授。他們的特點是:學習了當前最新的英語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把握並了解當代英語教育發展狀況,而且熟悉我國中、國小英語教學現狀,在一個或幾個專業領域中具有較高的學術素養並已取得了明顯的研究成果。大多數作者有在英語國家留學的經歷。我們相信,由這樣的作者所提供的論著將會使廣大的英語教師開卷有益。
《英語教師發展叢書》從選題策劃到編輯出版經歷了6年多的時間。如今得以出版是兩家出版社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套書在編寫過程中不僅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魏國棟、編審劉道義、安徽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黃書元、安徽教育出版社社長曹露明、總編輯童本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語室主任龔亞夫、郝建平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還得到了很多英語界專家的指導和關心,他們是:安徽省教科所杜效明、合肥鐵四局中學許時升、合肥市教委教研室邢凌初、巢湖市教委教研室姜錫倫、安徽師範大學外語系陳乃宣、曹綺平。另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語室鄭旺全也參與了本套叢書的前期工作。對以上各位給予的支持、關心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叢書可用作在職英語教師的系統培訓教材,可用作師範院校高年級學生的專業教材,也可供其他類型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引 論
第二章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總體特徵
2.1社會性
2.1.1 社會需要與學習驅動力
2.1.2 社會的全面進步和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
2.1.3 教學內容對社會發展的適應
2.1.4 社會人際關係準則和課堂內群體活動
思考與探索
2.2 文化性
2.2.1 文化中的教育
2.2.2 外語學習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2.2.3 文化意識和文化教育
思考與探索
2.3 互動性
2.3.1 什麼是課堂互動活動
2.3.2 互動活動的基本特點
2.3.3 課堂內互動活動的類型
2.3.4 互動活動分析(Interaction analvsis)
2.3.5 促進課堂內的互動活動
思考與探索
2.4 動態連續性
2.4.1 語言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動態發展
2.4.2 英語課堂內教學過程的動態發展
2.4.3 動態平衡
思考與探索
2.5 實踐和理論的結合
2.5.1 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
2.5.2 準確性和流利性的統一
思考與探索
2.6 計畫性和不可預測性並存
2.6.1 計畫性
2.6.2 不可預測性
2.6.3 處理好教學計畫和課堂行為的關係
思考與探索
……

文摘

書摘
2.4.2英語課堂內教學過程的動態發展
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不是教學活動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連續發展的動態過程。Allwright和Bailey(1994:153)認為教師在設計每堂課時通常考慮三個方面:根據大綱規定的內容教些什麼(syllabus),怎樣教(method)和課堂教學氣氛(atmosphere)。而課堂教學的實際往往並不像教師設計的那樣,課堂教學動態結構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得各種練習機會(practice opportunities),把教學內容變成自己的輸入(input)並在一定的氣氛中提高接受能力(receptivity)。這就是教師認真備課而有時課卻上得並不滿意的原因。教師應弄清楚課堂內到底發生了什麼,要靈活機動地根據教材的要求和課堂內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要增強對課堂中各互動因素的調控,使每一次課堂教學的過程都能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而不是幾個步驟的簡單相加。
一位大學生進行教學實習,內容是初二課本中英語be的過去時。他一開始就介紹了過去時的概念、公式、用法以及be的肯定、否定和疑問句等不同形式,一堂課下來,學生練習的時間較少。指導老師指出後,第二天,他讓學生練習的時間增多了,但他只是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做口頭和筆頭練習:口頭練習時,讓學生把肯定改否定、改疑問或者一問一答;筆頭練習時,學生自己做習題,沒有指導,沒有幫助。當然,比起前一堂課,他是進步了,但語言學習是前後聯繫的,並不是幾個練習相加就行了,如果在上課一開始就結合be的過去式,有意識地複習一些課文中已學過的短語詞組,如:be at work,be at office,be late for school,be in or out等;課的後面部分增加一些有意義的情景活動,讓學生運用be的過去式結合上面複習的這些短語,在上下文中自由地表達自己在星期天做了什麼,並且詢問同學昨天的,其學習生活情況,使前面的機械操練為後面的練習做準備,後面的自由運用又是前面的發展,再進一步鞏固前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樣前後聯繫,互相促進,會使學習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高一英語有一課第二部中Language study的,其學習任務是帶有關係代詞whose的定語從句,教師可以有多種方法引入這一新語言點的學習。如:
1.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的內容是whose定語從句,講解’whose定語從句的形式。
2.做一些練習,複習帶有who、whom的定語從句,弄清它們在定語從句中的語法作用,再做一些練習,引入whose,找出whose與.who和whom的區別。
3.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直接用whose做一些操練,如用whose合併句子:I know‘the person.His company produces com-puters.→I know the person whose company produces computers.
4.複習前一課和本課的內容,在故事情景中體會whose定語從句的意思,然後討論whose的用法。
5.教師和學生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問和答的活動,教師有意識地放入一些包含who,whom和whose的句子,有些學生能理解而另一些學生覺得不太清楚,然後教師提出whose定語從句讓學生體會、理解和討論。
6.讓學生聽一段包含who,whom和whose的聽力材料,教師提出理解性問題,有的學生能理解而另一些學生可能答不出,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whose定語從句。
還有其他方法就不一一列舉了。到底哪一種方法最好,很難有統一的說法。各位教師、各個班級的情況不同,班上各別學生的情況更不同。教師要根據這些不同,把課堂教學中各種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滿意的效果。
也許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上面所舉的例子都不合適,這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是對這六種方法簡單討論的話,前三種著重句子形式的介紹和操練,而後三種則通過情景或意義來呈現whose定語從句,特別是第5條和第6條,讓學生在複習who,whom用法的同時領會whose的意思,這是不是有點“i+1”或“跳一跳摘果子”的味道?
在學習了whose定語從句的規則和形式等知識後,教師應設計一些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的課堂活動,不同方法都能各顯神通。這些活動也能分成著重形式的和著重意義的。形式和意義都很重要,既要做一些著重形式的練習,如完成下列句子:________________
(那位右眼失明的男人)was a very famous person in the town.又要做一些旨在表達意義的練習。教師可以在這些綜合性活動中既鞏固學生對whose定語從句形式的掌握,又加強他們對whose的意義在理解後的靈活運用。例如,描寫教室、實驗室、圖書館或校園,要求至少作五句包含有whose定語從句的句子;用whose定語從句介紹一位熟悉的人,而pair work,group work,dialogue等都是合適的活動方式。這樣,就能讓學生學會用whose這一特定形式表達。也許這些活動並不適用,舉例的目的是想藉以說明在每堂課的鞏固運用環節上應該怎么做,以便前後一致和協調。
上面以whose定語從句為例說明每一堂課都是一個協調的、前後聯繫的整體,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單獨聽、說、讀、寫訓練以及語言知識只是一種孤立的靜態結構,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把這種靜態結構轉化為動態結構,既遵循教學規律,又要靈活機動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人們常說課堂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道理就在於此。
2.4.3動態平衡
英語學習的動態連續性並不等於英語學習過程中沒有一種動態的平衡(dynamic balance)。當然,這種動態平衡是整體發展運動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的局部性的平衡,是動態發展中階段性的體現。因為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
《辭海》把“動態平衡”定義為:物質系統在微觀粒子不斷運動和變化情況下的巨觀平衡。並且舉例說,密閉容器內水和其蒸汽的平衡,實際上是水分子不斷逸出水面,同時有數量相等的分子從蒸汽中飛入水面的結果。從以上定義和例子,我們歸納出動態平衡的內涵:
1.動態平衡應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發生,而不是無邊際的。
2.這個特定範圍內的組成部分不斷地進行運動,並發生變化。
3.這些運動變化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其結果就造成了組成各部分的整體的巨觀平衡。
4.這些運動著的組成部分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其整體的巨觀平衡,即動態平衡,也就同時遭到破壞。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