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馬豆

苦馬豆

苦馬豆,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苦馬豆Sphaerophysa salsula (Pall.) DC.的果實或枝葉。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等地。具有利尿,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臌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苦馬豆
  • 拉丁學名:Sphaerophysa salsula (Pall.) DC.
  • 別稱:羊尿泡、馬尿泡、羊卵泡、尿泡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苦馬豆屬
  • :苦馬豆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煎湯,全草9-15g,果實20-30枚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果實或枝葉。

性味

味微苦,性平,小毒。

功效

利尿,消腫。

主治

水腫,小便不利,臌脹。

相關配伍

治心性、腎性水腫:苦馬豆乾全草1.5-9g(鮮品15-6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也可取苦馬豆的果實20g,浸泡在40度的小麥酒100ml中,每次服10-20ml。(《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全草9-15g,果實20-30枚;或浸酒。

使用注意

不宜過量。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下部匍匐,高0.3-0.6米,稀達1.3米;枝開展,具縱棱脊,被疏至密的灰白色丁字毛;托葉線狀披針形,三角形至鑽形,自莖下部至上部漸變小。葉軸長5-8.5厘米,上面具溝槽;小葉11-21片,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5-15(25)毫米,寬3-6(10)毫米,先端微凹至圓,具短尖頭,基部圓至寬楔形,上面疏被毛至無毛,側脈不明顯,下面被細小、白色丁字毛;小葉柄短,被白色細柔毛。總狀花序常較葉長,長6.5-13(17)厘米,生6-16花;苞片卵狀披針形;花梗長4-5毫米,密被白色柔毛,小苞片線形至鑽形;花萼鐘狀,萼齒三角形,上邊2齒較寬短,其餘較窄長,外面被白色柔毛;花冠初呈鮮紅色,後變紫紅色,旗瓣瓣片近圓形,向外反折,長12-13毫米,寬12-16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短柄,翼瓣較龍骨瓣短,連柄長12毫米,先端圓,基部具長3毫米微彎的瓣柄及長2毫米先端圓的耳狀裂片,龍骨瓣長13毫米,寬4-5毫米,瓣柄長約4.5毫米,裂片近成直角,先端鈍;子房近線形,密被白色柔毛,花柱彎曲,僅內側疏被縱列髯毛,柱頭近球形。莢果橢圓形至卵圓形,膨脹,長1.7-3.5厘米,直徑1.7-1.8厘米,先端圓,果頸長約10毫米,果瓣膜質,外面疏被白色柔毛,縫線上較密;種子腎形至近半圓形,長約2.5毫米,褐色,珠柄長1-3毫米,種臍圓形凹陷。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600m的河邊、溝旁、地埂、沙質土地和鹽鹼地上。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等地。

性狀鑑別

果實呈卵球形或長圓球形,長1.5-3cm,直徑1.5-2cm,果柄較長。表面黃白色,較光滑。果皮膜質而脆,內有多數種子。種子腎狀圓形,表面棕褐色,長約1.5mm。
小枝圓柱形,羽狀複葉,小葉多脫落,小葉片長橢圓形,先端鈍或微凹,全緣。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

相關論述

1、《陝甘寧青中草藥選》:“利尿。主治肝硬化腹水,血管神經性水腫,慢性肝炎浮腫。”
2、《沙漠地區藥用植物》:“補腎,利尿,消腫,固精,止血。”

附註

本品臨床雖未見中毒,但其使用時仍應嚴格控制劑量,不可久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