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細狹口蛙

花細狹口蛙

花細狹口蛙(學名: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為姬蛙科細狹口蛙屬兩棲動物。雄蛙體長約34mm,雌蛙體長約40mm。體色變異較大,背部一般有4條明顯的深色縱紋。皮膚粗糙,除四肢內側皮膚光滑外,全身密布扁平疣,腹面有少數色淺的大圓疣。鼓膜隱蔽,鼓環清晰。指端鈍圓,第一、第二指幾乎等長。趾端鈍圓,第五趾短而弱,趾間具微蹼,趾長順序為4、3、5、2、1,跖間無蹼,有外跖突。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有雄性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細狹口蛙
  • 拉丁學名: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 (Blyth, 1855)
  • :動物界
  • :兩棲綱 Amphibia
  • :無尾目 Anura
  • :姬蛙科 Microhylidae
  • :細狹口蛙屬 Kalophrynus
  • :花細狹口蛙 K. interlineatus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雲南、海南、香港;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
特徵,生態習性,生活環境,分布範圍,

特徵

雄蛙體長約34mm,雌蛙體長約40mm。體色變異較大,背部一般有4條明顯的深色縱紋。皮膚粗糙,除四肢內側皮膚光滑外,全身密布扁平疣,腹面有少數色淺的大圓疣。鼓膜隱蔽,鼓環清晰。指端鈍圓,第一、第二指幾乎等長。趾端鈍圓,第五趾短而弱,趾間具微蹼,趾長順序為4、3、5、2、1,跖間無蹼,有外跖突。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有雄性線。體較窄長,體長32—44毫米左右,雌性略大;頭高而小,長寬幾相等;吻端略尖,突出於下頜,吻棱顯著,頰部幾近垂直;鼻孔近吻端,鼻間距與上眼險寬相等而小於眼間距;鼓膜不顯;舌長卵圓形,後端無缺刻;上下頜均無齒;內鼻孔後緣有光滑的犁骨齒嵴棱、左右不相遇,口腔深處有兩排鋸狀突起,橫貫在咽上方,前短後長。指端鈍圓,第一、二指幾等長,第四指顯然短小,均達第三指的第二關節下瘤;關節下瘤發達,各指均有指基下瘤;掌突大。後肢短,脛咐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鈍圓,第五趾短弱;趾間基部微具蹼,踱間無蹼;關節下瘤發達;有內外蹠突。皮膚極粗糙,除前臂、脛、跗內側的皮膚光滑以外,全體密布疣粒;有少數大而色淺的圓疣作較規則的排列,一般自口角沿胸側有5—7枚大圓疣,向外在體下側也有若干淺色大圓疣。顳褶顯著,在肩基部形成凹痕。液浸標本整個背面為淺棕色或略帶灰色,與深包的體側部分極易區分;背面的斑紋極為醒目,而且變異較大,一般有四條明顯的深色斜縱紋。在胯部有一大圓斑點;頭側自眼后角至體側以及咽胸腹前端色深,有時咽部有兩條深色寬縱紋,四肢橫紋顯著。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聲囊孔長裂狀。

生態習性

常匿居於住宅附近的深草叢中,很少在水內,在大的水塘中沒有發現過。產卵季節一般在三至九月間,卵產於小水坑內I卵深棕色,直徑1毫米左右,卵外有三層膠質膜,外層的上端成扁平小膠質囊,卵成片的漂浮於水面。早期蝌蚪與花狹口蛙極相似,僅體色為淺棕色。

生活環境

生活在30-300m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區,常見於住宅或耕地周圍的草叢。卵平鋪成薄片狀,漂浮在水面。

分布範圍

雲南、廣東(廣州)、海南(白沙、澄邊、儋州、萬寧興隆、瓊中)、廣西(南寧、憑祥、龍州、上思)、香港;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高棉、越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