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堅炮利

船堅炮利

18-19世紀,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飛速發展,軍事武裝已是船堅炮利。 而中國卻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悠然前行。清朝水師的主要用途不是防外而是安內,船雖不堅,炮雖不利,但對制服老百姓已經夠用了。正是這些做法,給了中國海防以致命的打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船堅炮利
  • 拼音:chuán jiān pào lì
  • 解釋:形容海軍強盛
  • 用 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簡介,英夷船堅炮利解析,船堅,炮利,

簡介

【注 音】 chuán jiān pào lì
【解 釋】 堅:堅固; 利:鋒利。 指戰艦堅固,大炮猛烈。字面上的意思是船非常的堅固,大炮非常的猛烈,這個成語形容海軍強盛 。
【出 處】 清·林則徐《會奏穿鼻尖沙嘴迭次轟擊夷船情形折》:“此次士密等前來尋釁……無非恃其船堅炮利,以悍濟貪。”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海軍強盛
【示 例】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

英夷船堅炮利解析

船堅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當時中英兩國綜合力量的對決與較量,雙方都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來打擊對方,特別是殺傷力巨大的火炮和戰船。鴉片戰爭時期,侵華的英國“東方遠征軍”派來了各式戰艦共66艘,其中屬英海軍部者主要有Melville(麥爾威厘號)、Wellesley(威厘士厘號)、Blenheim(伯蘭漢號)、Druid(都魯壹號)等50艘,屬東印度公司者主要有Madagascar(馬達牙斯加號)、Nemesis(復仇女神號)、Enterprise(進取號)等16艘。
戰艦是十分重要的戰鬥武器,是承載人員與其他武器的作戰載體。1840年,英國戰列艦總噸位達到25.7萬噸,較之當時美國、法國、荷蘭西班牙丹麥、瑞典六國戰列艦的總噸位數之和,還要多出8.8萬噸。到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海軍已經擁有一支由戰列艦、巡航艦、輕巡航艦、武裝汽船、運兵船、運輸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分工明確、編組先進、戰術靈活。其船上的火炮,主要使用長管加農炮、陸海兼用臼炮和康格里夫火箭炮,火炮的設計思想、火炮材質、鑄造工藝、炮彈火藥以及射程、射速、機動性、射擊精度等明顯高於清軍。再加上後坐力釋放技術、火炮點火技術、炮彈革新技術的改良,火炮威力大大增加。
風能是戰艦的主要動力,而風向和風速決定戰艦的機動能力。到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戰船風帆技術大大改進。艏部縱向三角帆和桅桿之間的支索帆比僅採用橫帆航行起來更能吃風。橫帆的驅動力因增加了翼帆也得到加強,它由原船帆橫桁端向外延伸。滿帆時,一艘大型帆船戰艦可掛36面帆,以十節(約合37.04華里)的航速波浪前進。隨著橫帆和縱帆的結合使用,船已經能夠通過迂迴航線而逆風航行,風帆時代的船舶已經摒棄了人力手划槳,完全憑藉風帆藉助風力運動。而舵柄的出現,改變了過去那種靠人力在整個甲板寬的地方大幅度轉舵的笨拙方法,解放了水手,騰出更多的空間安放火炮,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戰艦的作戰機動能力。而用銅皮保護船殼,既阻滯海洋生物的附著,又提高了航速。
船堅炮利
19世紀以來,新的蒸汽動力逐漸被運用到戰船上。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至少有14艘木質與鐵質明輪蒸汽船參與戰事,這是蒸汽明輪船第一次在實戰中投入使用。其儘管噸位小,安炮少,在西方正式海戰中難期得力,在海軍中也不占主導地位,但憑藉吃水淺、動力足、航速快、機動性強,可以直線航行,不必根據風向和水流曲折航行,也可以根據戰事快速進退的優勢,在武器裝備落後的中國沿海和內河橫行肆虐。當時虎門和鎮江等海岸炮台都設在江口位置,老式的帆船逆流而上十分不便,利用蒸汽動力鐵殼明輪船作為拖船,將主力艦拖到合適的位置進行攻擊,或在登入行動中將首尾相連的20餘艘舢板拖到灘頭附近實施登入卻十分便利。
在“黑火藥時代”,隨著風帆戰船取代槳帆戰船,火炮口徑的增大、射程距離的增加,海戰戰術發生了新的變化:從接舷戰過渡到炮戰,即由雙方戰船接舷搏殺,轉變到擺開陣勢,拉開距離,展開炮戰。這就是英國海軍常用的“線式戰術”,即用側面對著敵人,排成一列首尾相接的長隊,這樣每條戰艦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對敵射擊,利於艦隊發揮火力。“線式戰術”是英國海軍的重大發明,關鍵人物是資產階級軍事家克倫威爾。
“線式戰術”較大程度地發揮了風帆戰艦的火炮威力,包括英戰船在內的西洋戰船因普遍採用“線式戰術”,威力大增。在鴉片戰爭期間,中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海上直接戰鬥。此時中英之間的海戰,多是英國戰艦與中國炮台之間的較量。由於中國火炮射程短、火力弱、準確度差,使得英軍戰艦在面對中國炮台的時候,也常常以“線式戰術”即用舷炮轟擊炮台,有時也會配合“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的戰術”, 一個一個地占領中國東南沿海的炮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時英國侵華軍戰船技術處於由木質風帆時代向蒸汽鐵甲戰艦時代的過渡期。從總體上講,參戰的英國戰艦主要為五、六等級及等外級戰艦和少量的三級戰艦,具有高大、航速快、抗腐性強、機動性優、抗沉性好、操縱方便、穩定適航和火力猛烈的優點。誕生於19世紀30年代的蒸汽動力鐵殼明輪船,在實戰中投入使用,其優點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上原因就是英軍“船堅”的秘密之所在。正是這些關鍵方面的差異,英軍憑藉其先進的戰船技術,橫行於中國東南沿海,決定戰爭的時間、地點和規模。
(作者:張建雄;單位:鴉片戰爭博物館)

炮利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的作戰方式主要是海陸炮戰。
清軍主導型火炮—紅夷大炮技術處於歐洲17世紀加農炮系列的水平上。至戰爭之際,泥模製造的火炮技術已和歐洲砂型鑄炮、實心鑽膛技術縮小了一些差距。廣東佛山鑄造的生鐵炮反映了當時沿海炮台所用海岸炮的基本情況,浙江鎮海龔振麟首創的鐵模鑄炮技術是清軍火炮的最佳縮影。根據彈道特性劃分,清軍火炮主要的類型有:重型紅夷炮、輕型火炮、衝天炮、抬炮等。
英軍火炮仍舊屬於以黑火藥做發射藥的前膛裝滑膛時代,炮膛呈圓柱體,炮形呈圓錐形體,由炮耳和尾紐等附屬檔案組成。其形制、設計思想未發生質的變化,類型上也以加農炮為主,但質量上優於清軍。分為炮管較長而彈道低伸的加農炮、炮管適中而彈道較彎曲的榴彈炮、炮管較短而彈道彎曲的陸用臼炮、海用加農炮以及康格里夫火箭炮等,火炮因用途而配套,射程與殺傷力遠近兼顧,其類型已適應了陸戰、海戰、攻城戰和山地戰等戰術需要。
清軍炮彈技術方面,用有石彈、鐵彈、蜂窩彈、鏈彈、空心爆炸彈和仿製的英夷爆炸彈等。石彈材質取料容易,但常不規整,易增加炮膛內徑和彈體之間的游隙值,炮彈出速無力,且易對炮膛造成損害,其性能在炮彈種類中為最差。
中國傳統型神機炮多用鉛丸炮彈。大口徑火炮需用鐵彈而不用鉛彈,是因為鉛雖有熔點低、殺傷力大、鑄造與修復容易的優點,但其操演日多,屢經火炙,易於炸裂,且較鐵彈為軟,磕碰、擠壓會出現凹凸不平,打放時常常需纏裹棉布,密封炮膛。清軍火炮主要發射斤兩偏小的球形實心鐵彈。其用生鐵或鉛鑄造,腰間有縫線、極光溜的炮彈比例有限。實心鐵彈用法是炮手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讓它在平地上彈跳,高速橫掃敵方的密集縱列,攻擊效果取決於炮彈的反彈、碾壓和撞擊效果。清軍炮體龐大,生鐵材質的球形實心炮彈卻很小,一般重1.5—15千克,而英軍木帆船的甲板和舷側板一般是按照能夠抵抗30.8千克實心彈的衝擊設計製造的,故常有“碰回”之說。
蜂窩彈源於明末中國引進的歐洲紅夷炮彈。蜂窩彈包括與口內徑吻合的封門子和碎鐵碎鉛組成的群子。封門子對準目標,靠撞擊攻堅。群子被包裹在細長的口袋裡,對騎步兵的殺傷力很大。但其速度喪失得很快,只在距大炮150—500米的距離內有效。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火炮發射的蜂窩彈變化不大。每門火炮除配火藥外,通常配有封門子40個,群子400個。清軍火炮發射的鏈彈是用鐵鏈或鐵桿連在一起的兩個半球形鐵球,發射後鐵鏈在飛行中會被兩個鐵球拉開,專門對付敵方戰船的桅桿。
清軍火炮發射的空心爆炸彈和仿製的英夷爆炸彈,需先後點燃火繩和火門處烘藥,若偶發不出危險係數很高。清軍對戰爭中英軍使用的幾種空心爆炸彈感到非常驚奇,後來,在戰爭中也很快學習、模仿、試製了英夷的爆炸彈。
相比之下,英軍炮彈技術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和清軍泥模鑄的炮彈不同,英軍鑄鐵彈採用蠟模鑄造,重量、大小不等的定裝球形實心彈形制規整,與炮膛間的游隙值自然降低,可提高炮彈的初速和殺傷力。另外,英軍還使用灼熱的實心彈、鏈彈、霰彈、爆炸彈和康格里夫火箭炮彈等。
英軍艦炮英軍艦炮
一個球形實心彈被加熱到高溫,發射到木質艦船上,擊穿艦體,其碎片可使戰船燃燒。橫桿炮彈和鎖鏈炮彈在發射時旋轉著擊中目標,在近距離上可以撕裂船帆,從而降低敵艦的機動性能。
霰彈分為普通霰彈、改良的葡萄彈和榴霰彈三種。葡萄彈實質上也是筒霰彈,只不過所裝的生鐵球形彈子比榴霰彈少一些,但彈子要重一些,是當時攻城炮或要塞炮對付近距離集結人員的武器。榴霰彈是1784年英國皇家海軍中尉亨利·施拉普耐爾在伍爾維奇(Woolwich)兵工廠發明的,裡面裝滿鉛鐵丸,鉛鐵丸的四周滿是火藥的鑄鐵球形霰彈。其射程比筒彈、葡萄彈要遠,可達700—1500碼,適用於大多火炮。
爆炸彈分為內裝緩燃藥和信管的鑄鐵爆炸彈、內裝縱火藥劑的燃燒彈兩種。1823年,一位名叫亨利·佩克桑的法國炮兵軍官解決了用艦炮發射爆炸彈的技術難題,設計了一種炮尾部有狹小藥室的大口徑火炮。19世紀30年代後期,英國和法國都採用了發射爆炸彈的艦炮。至於爆炸彈所占的比例,如此時的英軍三層甲板戰艦均配置了60%的實心彈加農炮和40%的空心爆炸彈火炮。
康格里夫火箭炮彈的基體由紙制筒體改用薄鐵皮捲成的細長圓柱體,直徑約為10厘米,導向桿由銅環或鐵環固定在箭身的一側。箭頭有筒彈、鏈彈、爆炸彈或縱火彈等之分,重量從6—42磅不等,利用不同的支架發射,如可採用金屬的兩頭透氣管體實行單次發射,其在海陸皆可使用。射速是6發/分鐘,由於其是金屬基體,裝藥量很大,射程為同時期火炮射程的兩倍,可達0.8—3.2千米。根據彈頭可分為15種類型,康格里夫火箭炮彈大體可分為榴霰彈火箭和燃燒彈火箭。
戰爭時,英艦炮發射的筒形霰彈、葡萄彈、榴霰彈、新式爆炸彈、燃燒彈和火箭彈等,就是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英軍船炮的優勢和新作戰方式的採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清軍船炮的劣勢以及作戰方式的陳舊,是其守衛失敗的關鍵。
(作者:劉鴻亮;單位: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火器史研究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