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化妝

舞台化妝

舞台化妝,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段。化妝一詞源自法文Grime,意為“有皺紋的”、“起伏不平的”。舞台化妝是對演員鬚髮、頭飾、面型以及身體裸露部分進行修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台化妝
  • 目的:塑造人物形象
  • 源於:法文Grime
  • 作用:美化對象塑造角色
作用,分類,手法和樣式,發展,技術,

作用

舞台化妝的作用:一是以美化對象的儀表為目的,如歌舞、雜技、曲藝演出中的化妝;二是以塑造角色的外貌形象為目的,如話劇、歌劇、舞劇以及戲曲演出中的化妝。這類化妝須根據劇本或劇種的要求,按照角色的身份、年齡、民族、時代、性格等因素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儘量縮小或彌補演員同角色在外形條件上的差距。

分類

根據舞台化妝經典教程《舞台演出化妝髮型實戰》顯示,職業化妝師接到的舞台化妝工作一般為四類,分別是舞蹈演員化妝、歌手化妝、T台模特化妝、主持人化妝。而這四類常見的舞台化妝還可以具體細分如下:
舞蹈演員化妝包括:
新疆舞造型、京族舞造型、藏族舞造型、苗族舞造型、朝鮮舞造型、壯族舞造型、拉丁舞造型、肚皮舞造型、芭蕾舞造型、探戈舞造型、街舞造型、日本歌舞造型……
歌手化妝包括:
現代民族歌手妝發、主旋律歌手妝發、晚會金曲歌手妝發、民族風歌手妝發、通俗歌手妝發、懷舊經典歌手妝發、校園歌手妝發、知性才華歌手妝發、現代歌劇歌手妝發、傳統歌劇歌手妝發……
T台模特化妝包括:
時裝模特造型、晚禮服模特造型、運動裝模特造型、旗袍模特造型、婚紗模特造型、內衣模特造型、泳裝模特造型……
主持人化妝包括:
訪談節目主持人裝扮、兒童節目主持人裝扮、女性生活節目主持人裝扮、旅遊節目主持人裝扮、時尚節目主持人裝扮、晚會節目主持人裝扮、音樂節目主持人裝扮……

手法和樣式

由於劇種、劇目和導演要求的不同,化妝的手法和樣式也各有差異,產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其中有誇張性的,有裝飾性的,有寓意性的,也有象徵性的等等。古希臘在萬人觀眾的露天劇場中就要求使用表情誇張的面具,到了現代,室內的中心舞台、環形舞台以及伸出式舞台演出,在演員與觀眾間的距離大為縮小的情況下,就要求化妝更生活化,更細緻。其次,舞台化妝須在特殊的光照下呈現效果,因而光色與光源的演變,直接影響著化妝和色調深淺濃淡的處理。

發展

化妝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改進歷程。它的起源與原始歌舞和古代宗教儀式密切相關,而東西方文明古國的戲劇史都有使用面具的文字記載,以致淤國家至今還保留著面具、臉譜等傳統的化妝方法。但古希臘民間小戲“模仿劇”中已用面部化妝取代面具。15~16世紀神秘劇與道德劇中既用面具,也用原始的寫實化妝法。17~18世紀的古典主義演出開始有了較規範的化妝形式。後來舞台化妝逐漸向有個性特徵的化妝發展。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戲劇對化妝提出了新的任務:塑造性格化的角色形象,並在演員中出現了化妝能手連斯基及專業化妝家格列米斯拉夫斯基。20世紀的現代戲劇流派紛呈,化妝的形態也更趨多樣化。
中國話劇、歌劇、舞劇等劇種在化妝藝術上接受了外來的影響。袁牧之著的《戲劇化妝》一書(1931)系統地介紹了油彩化妝法。從50年代起,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以及著名化妝師辛漢文先後培養了一大批戲劇、電影、電視的化妝專業人才,並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化妝專業隊伍。

技術

舞台化妝的技術性較強,它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和技術知識。它把色彩、明暗幻覺效果與塑型、毛髮貼上等實物造型結合起來,成為真假結合、平面與立體並用的特殊綜合性造型手段。根據使用的造型材料和工藝操作的不同,又可分為:油彩造型,即用色彩、線條、明暗對比的技巧在演員臉上“畫”出來,再藉助舞檯燈光的塑造能力以及利用演員與觀眾之間的空間距離造成的錯覺來塑造角色的形象。油彩化妝是舞台化妝的基本技法。1849年最早試製油脂性化妝顏料的是德國演員卡爾·波登,直到40年後,化妝油彩才流行於戲劇界。毛髮造型主要是利用演員的頭髮、鬍鬚進行加工或貼上預製的造型零件,如假髮套、假須片等塑造形象,以改變演員的容貌。塑型貼上,是在演員臉上貼上用特殊塑型材料如油灰、棉花、纖維、紗絹、乳膠或其他高分子化合物配製成的材料,增加演員面部的立體真實感。但由於造型貼上增加演員負擔,影響演員演技的發揮,故在舞台上使用不多。各種舞台化妝技術之間的相互滲透交流、取長補短,構成了舞台化妝技術的系統性、統一性和完整性,並促進了舞台化妝技術的不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