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道書院

興道書院

揭西縣棉湖鎮的興道書院,是一所名聞遐邇的學校。它又是國民革命軍東征時期,前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在此駐紮,並指揮棉湖之役取得大捷的舊址。書院系清朝虎門提督方耀於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所建,坐落在棉湖鎮東南隅,遠對普寧鐵山筆架峰,近臨勝景雲湖,環湖一帶林木蒼鬱,四面樓宇環繞。書院在雲湖之濱,原有一道圍牆,解放後拆除,並填平部分湖床作群從活動場所,湖邊種植楊柳。站在書院樓房上,只見三山疊翠,一水澄碧,真是美不勝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道書院
  • 地理位置:揭西縣棉湖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縣級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白荷,出現“花開並蒂”奇觀
  • 建立時間:公元1867年
  • 結構特點:書院建築簡樸莊嚴
建築特點,結構特點,書院中廳,書院後進,周圍環境,創立歷史,辦學歷史,歷史事件,背景介紹,人才濟濟,結構介紹,“棉湖大捷”,周恩來演講,縣級保護單位,“三樂堂”,歷史人物,意義與作用,

建築特點

結構特點

書院建築簡樸莊嚴,右側有高大的紅牆,前後共有四進,前三進是廳堂,後進為樓房。大門頂的石匾上書“興道書院”四字,是清朝同治狀元劉桂年題寫,背面是方耀手書的“砥行立名”四字。清朝庠生楊少白為興道書院作一冠首對聯云:“興紀五百年,見知、聞識,自昔皆稱名世:道佳十六字,國學、鄉學,於今共頌作人。”①
興道書院

書院中廳

書院中廳,供奉“梓潼帝君”(也叫文昌帝君)。中樑柱一大匾額,刻“論秀書升”四個大字,右標“同治六年立”,左置“方濯書”。每年二月初三日,相傳是文昌帝君誕辰,從書院設定的膏火租②收入提供祭祀費用,儀式隆重,殺豬宰羊。還有演戲,場面十分熱鬧。凡學員及在此受業的學友,有來參拜的,都可出席宴會並領取一份豬羊肉。此祭例直到1927年為止。

書院後進

書院後進有一造鳳樓,上供魁星神像。樓上聯云:“是樓上主人,雲水湖橋資勝覽:幸棉中學子,鳳龍台閣定初基”。造鳳樓下,左右各有一大房間。1925年3月,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率領部隊東征時,指揮部設在這裡。周恩來住右房,蔣中正住左房。3月13日,在大功山擊敗陳炯明主力林虎部,取得“棉湖大捷”。這一戰為國民革命軍東征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周恩來曾在書院的三樂堂前向興道國小高年級學生演講,講述東征的意義,鼓勵大家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當年周恩來主任為東征軍撰寫的安民布告,據老輩人回憶,其內容是:“我軍奉命東征,實為討賊救民;父老苦情久矣,不得已而用兵。所到秋毫無犯,所過雞犬不驚。絕不拉夫籌餉,三民主義是行。黨軍討賊勇敢,與民相見以誠。渴忱來蘇之望,簞食壺漿相迎”。1978年8月1日,揭西縣革委會在三樂堂立碑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圍環境

位於正座左邊。有旁門通外面小巷,門頂有石匾刻“瑞文莊公祠”,堂上掛“三樂堂”匾額。堂前有一廣場,靠照壁邊築一荷池,栽植白荷,多次出現“花開並蒂”奇觀,文人學者多來此寫詩吟詠。荷池兩旁,分植七里香和五葉蘭。堂旁空地,種有龍眼和刺桐各一株,乾粗葉茂,夏季可遮陽光,十分涼爽。十幾個房間分布在堂周圍,布局雅致,環境幽靜,每逢寒暑期,常有一些學者,來此學習交流,這裡是攻讀鑽研學問的理想場所。
抗日時期,揭陽一中曾遷校來此,接著辦為揭陽二中。1965年成立揭西縣時仍沿襲稱為“二中”。文革後改稱棉湖中學。1985年,把棉中遷往嶺頂新建的校舍,原興道書院改辦興道中學。棉湖鄉親,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為興道中學題寫校名。1989年在書院前面廣場建起一幢五層教學樓,現有學生近千人。

創立歷史

興道書院,自創立到現在,已有127年了。在清朝科舉時期,培養出不少才華出眾之士。其中最傑出的有光緒十六年中進士的曾習經,他是當時嶺南傑出的詩詞家、書法家之一,歷官至戶部主事,度支部右丞。清末廢除科舉,改辦興道高等國小,在很長一段時間,它仍是文化中心,培養出很多有才幹的學生。當代國內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青少年時代在興道高等國小(三年制)畢業後,又繼續在興道書院讀了二年文科專修班。還有前廈門大學校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福建省書法協會名譽會長曾鳴,解放後揭陽縣第一任縣長王琴等,都是興道的校友。

辦學歷史

《揭陽縣誌》記揭西地區最古老的學校是棉湖社學,俗稱老書院。其中收錄二篇碑記。王秀(無錫人,巡簡)的碑記指出;“棉湖距縣治六十里,為霖田一都巨鎮。土田肥美,民物殷饒,衣冠之族,弦誦之家,甲於通邑。”“爰卜吉於安定門外之左,購地九丈。”“鴆工於雍正八年九月二日,明年五月六日而學成。”這所社學,創辦於一七三零年,今鎮內的文祠國小即其遺址。棉湖社學辦了十二年,即搬到現在興道書院這個地方,改名為鴻都書院。
《揭陽縣誌》記:“鴻溪書院,在鴻溪,乾隆七年,舉人陳元才建。”鴻溪就是雲湖。縣誌收入陳元才的兒子子承(邑舉人、永年知縣)的《鴻溪書院記》稱:“霖田之棉湖有社學,雍正八年邑宰湘潭陳公樹芝暨巡簡宰無錫王公秀始之,屬予先君茂厥事嗣,是士氣蒸蒸,日有起色。顧其地鄰於市肆台司,或假道申宿,遂成傳舍。先君屢思別覓僻處,為多士習靜,驟不可得。後覽勝至鴻溪,見三山排青,一水汀碧,頗有終焉之志。而藏修彌息,心跡雙清,於書院為尤宜。爰度揆日,築精舍於江滸,顏台曰文光,昭其文也,計三棟,夾室二十。廣袤各十二丈,庖井悉備,規制雖未宏,頗喜不蹈場界,夙願藉此稍償。肇工於乾隆壬戍,計費鏹約六百有奇。”鴻都書院是揭西地域有史所記的最古老的書院。以其所記面積,與今興道書院相等。鴻溪書院辦了一百三十年,才“改建”為興道書院。
一九二五年三月,國共合作的東征黃埔軍指揮部曾進駐興道書院,周恩來和蔣介石的住房即於興道書院內,十三日東征軍西渡榕江,在金和區大公山打敗了軍閥陳炯明,這就是威震海內外的棉湖戰役。
由此觀之,興道書院從社學開始,已歷二百五十四年,從遷來今址開始,歷二百四十二年。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揭陽縣第一中學遷來此開辦。一九四五年,興道書院改辦為揭陽縣第二中學。一九六五年改為揭西縣第二中學。文革期間的一九六七年改名為東方紅中學。一九七八年,改名為棉湖中學,並於隔湖嶺頂擴建校舍,書院舊址仍為部分師生的宿舍。一九八五年擬將此院改名為興道中學,與棉湖中學分開,獨立創辦另一所學府。

歷史事件

背景介紹

抗日時期,揭陽一中曾遷校來興道書院。接著,書院改辦為揭陽二中。1965年成立揭西縣時,仍沿襲“二中”的名稱。文革後,改為棉湖中學。1985年,棉中遷往嶺頂新建的校舍,原興道書院改為興道中學。著名經濟學家、棉湖人許滌新為興道中學題寫校名。1991年和1994年先後在書院前面的廣場上建起兩幢五層的教學樓,總建築面積3816平方米。計教室29間,辦公用房24間。總造價164萬6千多元。該校現有教職工102人,學生近1800人。

人才濟濟

興道書院自創立至今,已有136年的歷史。在清朝科舉時期,培養出不少才華出眾之士。其中最傑出的有光緒十六年中進士的曾習經。他是當時嶺南傑出的詩人和書法家之一,歷官至戶部主事、度支部右丞。清末廢除科舉,改辦興道高等國小。清末至民國時期在興道書院任教者,已知有曾述經、黃天廬、蕭遙天、蕭鳳翬、黃靜夫等。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興道書院是古鎮棉湖的文化教育中心,培養出很多有才幹的學生。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青少年時代在興道高等國小(三年制)畢業後,又繼續在興道書院讀了二年文科專修班,為他後來從事經濟學研究奠定堅實的文學基礎。還有前廈門大學校長、福建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曾鳴,解放後揭陽縣第二任縣長王琴等,都是興道的校友。

結構介紹

興道書院建築簡樸莊嚴,右側有高大的紅牆,前後共有四進。前三進是廳堂,後進為樓房。大門頂的石匾上書“興道書院”四字,是清朝翰林院侍讀學士光緒間潮州知府劉溎年所題,背面是方耀手書的“砥行立名”四字。門前舊有清朝庠生楊少白為興道書院所作一對冠首聯:“興紀五百年,見知、聞知,自昔皆稱名世;道傳十六字,國學、鄉學,於今共頌作人”。對聯中的“道傳十六字”,或釋為《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有人釋為《尚書·大禹謨》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書院中廳,供奉“梓潼帝君”,也叫文昌帝君。中梁掛一大匾額,刻“論秀書升”四個大字,右標“同治六年立”(方耀書匾時間),左署“方耀書”。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相傳是文昌帝君誕辰紀念日,從書院設定的膏火租金中提供祭祀費用,儀式隆重,殺豬宰羊,還有演戲,場面十分熱鬧。凡生員及在此畢業者,有來參拜的,都可出席宴會並領取一份豬羊肉。這個慣例直到1927年以後才廢止。
書院後進有一樓叫造鳳樓,上面原來供奉著魁星神像。樓上有對聯寫道:“是樓上主人,雲水湖橋資勝覽;幸棉中學子,鳳麟台閣定初基”。造鳳樓下,左右各有一大房間。1925年3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統帥部曾駐紮在這裡。當時周恩來住左房,蔣介石住右房。一同在書院下榻的,還有蘇聯顧問加侖將軍等。

“棉湖大捷”

第一次東征時的“棉湖大捷”,是棉湖鎮最著名的革命歷史事件。1925年春,新生的廣東革命政府,為抑制地方軍閥陳炯明勢力的發展,由當時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帶領東征軍向叛軍發起攻擊。3月13日,何應欽指揮的黃埔學生軍教導第一團1800餘人,在棉湖附近新塘村、大公山、崩山一帶,遭遇敵軍陳炯明屬下林虎、劉志陸、王定華部等近二萬人,全團將士以一當十,頑強地和敵軍血戰終日。午後雖有許濟旅加入作戰,但由於敵軍反撲,許濟旅潰逃,反致教導一團死傷更加慘重,連、排以上指揮官犧牲殆盡,人員傷亡過半。最後在黃昏前,教導第二團馳援,攻敵後方,前後夾擊,轉而擊潰敵軍,獲得大勝。陳炯明勢力從此一蹶不振。黃埔軍校一二期的學員、軍校的教官和許多國民黨的高級軍政人員都參加了這一戰役,經歷了這一戰役的洗禮,並從這一戰役中脫穎而出,一舉成名。不少共產黨人如章琰、曹學泉、余海濱等,也在這一戰役中壯烈犧牲。活下來的人後來大體都成為國共兩黨的中堅精英。當時蔣介石、周恩來、廖仲凱和蘇聯顧問等都親臨前線戰地,目睹殊死血戰的慘烈。
棉湖戰役是黃埔建軍有史以來第一次意義重大的決戰,是有關國家命運的大決戰,是決定辛亥革命能否突破軍閥割據局面繼續前進的關鍵性一戰,它奠定了當時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由此而有北伐戰爭乃至中華民國的持續歷史。參加過這一戰役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顧祝同曾評價說:“有武昌之役而後有中華民國之誕生,有棉湖之役而後有國民革命之發揚”。當時蘇俄顧問加侖將軍則評價說:“棉湖一戰的成績,不獨在中國所少見,即在歐洲世界大戰中,亦不能看見”。台灣的國民黨人曾經多次隆重地紀念這一戰役,並留下大量寶貴文獻。這一戰役是棉湖鎮有史以來比較具有國際性重大意義的事件,也是揭陽地區唯一受到如此高度評價的國際性軍事戰例。有關棉湖戰役的歷史文獻相當多,構成了潮汕地區近代戰爭史上無與倫比的輝煌一頁。興道書院,作為棉湖戰役時蔣中正和周恩來等的司令部駐地,也被定為除當時的實際戰場以外最有代表意義的標誌性遺址。

周恩來演講

棉湖戰役期間,周恩來曾在書院的三樂堂前向興道國小高年級學生演講,闡明東征的意義,鼓勵大家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當年署名中有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名字的東征軍撰寫的安民告示,據老輩人回憶為:“我軍奉命東征,實為討賊救民。父老苦秦久矣,不得已而用兵。所至秋毫無犯,所過雞犬不驚。絕不拉夫籌餉,買賣貴乎公平。愧承懷蘇渴望,簞食壺漿以迎。黨軍討賊勇敢,與民相見以誠。望各安居樂業,指望東區安寧。努力國民革命,三民主義實行”。這一告示也是珍貴的革命文存。

縣級保護單位

1978年8月1日,揭西縣革命委員會在三樂堂立碑,興道書院被定為揭西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廣東省電視台專程來這裡錄像,並在省電視台播出。1986年,現任廣東省省委黨校副校長的曾慶榴,首先出版了《東征演義》一書,書中對棉湖戰役有著詳細的記錄,這是國內比較早的記述。1988年1月,廣州花城出版社副主編廖曉勉也來這裡採訪,並寫成散文《棉湖尋跡》,發表於同年2月16日《人民日報》。1995年秋,中央電視台為籌備紀念周總理誕辰一百周年專題節目,千里迢迢,來這裡採訪錄像。1996年1月,興道書院被正式定為揭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最近,鳳凰衛視“口述歷史”專題組也在準備對棉湖戰役進行專題報導。棉湖戰役的歷史意義,正在越來越廣泛地引起各界媒體的關注。

“三樂堂”

“三樂堂”位於書院正座左邊,“三樂”一名,取義於《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語。三樂堂有旁門通外面小巷,門頂有石匾刻“瑞文莊公祠”。瑞文莊公即瑞麟,兩廣總督,《清史稿》有傳。三樂堂上掛“三樂堂”匾額。堂前有一廣場,靠照壁邊築一荷池,種植白荷。從前曾花開並蒂,一些文人學者嘆為奇觀,賦詩吟詠。荷池兩旁,分植七里香和五葉蘭。堂旁空地,種有龍眼和剌桐各一株,乾粗葉茂,夏季可遮陽光,十分涼爽。十幾個房間分布在堂左右和堂後,布局雅致,環境幽靜。過去每逢寒暑假,常有一些學者來此學習交流。
興道書院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三樂堂”同時被布置為周恩來事跡陳列室,並附加陳列部分棉湖戰役事跡。2005年秋,“三樂堂”被棉湖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設為棉湖戰役展覽室。展覽室中,陳列了棉湖戰役的戰場照片,文字介紹,各種歷史資料,文獻文摘,以及實物照片,作戰圖示,沙盤模型,乃至有關戰役的詩詞對聯等,使觀眾看後對棉湖戰役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

歷史人物

同樣在2005年秋,興道書院正廳兩側牆上,分別設定了曾習經、許滌新和棉湖鎮概況展覽欄,對曾習經、許滌新和棉湖鎮的概況分別作了簡要的介紹,並展出了不少相關圖片、實物照片。曾習經和許滌新是棉湖鎮全國知名的代表性人物,他們主要分別在文學藝術和政治經濟學方面有著卓越的建樹。而有關棉湖鎮概況的展覽,則使人們對棉湖鎮的歷史和現狀多少有點初步的認識。

意義與作用

興道書院是棉湖鎮比較內涵豐富的旅遊熱點,也是揭陽市意義比較重大的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築物,文化氛圍厚重,歷史氣息濃烈,對於國共合作的歷史始終保存美好的回憶,並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它無疑是揭陽地區一個對於港、澳、台同胞來說尤其有吸引力而意味深長的特殊景點。清代的書院建築,加上現代軍事史上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標誌性遺址,雙重的魅力使興道書院將永遠流光溢彩。
此外,興道書院有著良好的遊覽條件,交通便利,中小型車輛可直達書院門前,大型車輛也可在前面興道中學操場內停留,其它安全衛生設施完備,遊覽引導標識、公共符號合理規範,環境保護也越來越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