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楊十二李三早入永壽寺看牡丹

《與楊十二李三早入永壽寺看牡丹》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是游佛寺之作,表現了詩人對禪理的感悟。前兩句把讀者帶進佛家之地,接下來四句描寫佛寺的環境,隨後六句寫寺院牡丹盛開的景象,最後四句是詩人的觀感。此詩語言平實,風格清秀,意境深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楊十二李三早入永壽寺看牡丹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元稹
  • 作品出處:《元氏長慶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楊十二李三早入永壽寺看牡丹
曉入白蓮宮,琉璃花界淨
開敷多喻草,凌亂被幽徑
壓砌錦地鋪,當霞日輪映。
蝶舞香暫飄,蜂牽蕊難正。
籠處彩雲合,露湛紅珠瑩
結葉影自交,搖風光不定。
繁華有時節,安得保全盛。
色見盡浮榮,希君了真性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楊十二:即楊巨源,字景山,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登進士第,官終河中少尹。李三:即李顧言,字仲遠,行三,曾官監察御史,居常樂里,與元稹、白居易過從較密,元和十年(815年)春卒。永壽寺:在長安永安坊西南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二曰:“景龍三年(709年),中宗為永壽公主立。”
②白蓮宮:東晉釋慧遠於廬山東林寺,與慧永慧持劉遺民雷次宗等,結社精修念佛三昧,誓願往生西方淨土,又掘地植白蓮,故稱白蓮社。後因稱佛寺為白蓮宮。此指永壽寺。
③琉璃:梵語音譯。佛教以七寶莊嚴形容淨界,琉璃即七寶之一,為青色寶玉。此指僧院寶地。花界:蓮花界之省稱,此指永壽寺。清厲荃《事物異名錄·佛釋·佛寺》:“《白六帖》:花界、花宮……皆佛寺名。”
④開敷:指開花。敷,指陳述道理,即開示之意。多喻草:指牡丹。佛教常以花草樹木示人佛理。佛教有所謂“開敷華王如來”,指娑羅樹王開敷佛。為解釋佛教道理,佛教用很多花草樹木做比喻,諸如蓮花、優缽羅、曼陀羅花等。元稹這裡描寫佛寺內幽深道路旁的樹木青草,因境生髮意蘊,故意說成具有佛教含義。
⑤被(pī):覆蓋。
⑥砌:台階。
⑦籠:指護花的籬笆。
⑧湛(zhàn):清。瑩(yìng):光潔,透明。古有平仄二聲,此處讀去聲。
⑨色:佛教所說的色,相當於物質,指地水火風,總稱四大,是合成宇宙萬象的因緣條件。
⑩了:認識,明白,了解。真性:佛教所說的真如佛性,或謂人本身具有的不變不妄的心態。佛教認為:宇宙萬象由因緣條件臨時和合而成,空無目性,處在遷流不息的生滅變化中,宇宙萬象的本原實體是佛性,是一種超越時空、超越經驗的真實存在,由於不能用世俗語言、概念去描繪它,便把它叫做空、真如(如像那樣的實體)。萬象離不開本原,本原亦須藉助萬象而體現自己的存在。元稹依據這種認識,認為對牡丹,當如此看待。

白話譯文

一大早偕友人來永壽寺觀賞牡丹,好一塊琉璃淨土處處是錦簇花團。
佛家為了用草木打比方開導世人,讓幽深道路旁樹木成蔭,芳草芊芊。
紅彤彤的朝霞推出一輪朝陽,朝暉映紅台階,像鋪著一重紅氈。
蜜蜂采蜜,牽動花蕊歪歪扭扭,花香剛剛飄去、便引來彩蝶蹁躚。
繁花片片,莫非彩雲在這裡聚合,露珠閃暉,晶瑩透剔,絢麗斑斕。
綠葉掩映,重重疊疊,有濃有淡,迎風搖曳,忽東忽西,時明時暗。
要知道繁華有自己的固定期限,哪能只盛不衰一直持續不斷。
萬象只是因緣臨時和合,如化如幻,真如佛性才是宇宙本原,永恆不變。

創作背景

此詩於貞元十二年(796年)作於長安,元稹時年18歲。元稹與楊巨源、李顧言同游永壽寺,觀牡丹盛開的景觀,感悟到了禪理,遂作此詩。

作品賞析

整體鑑賞

詩篇從始到終融入了作者對禪理的感悟。詩一開頭,前兩句就把人們直接帶進了一片潔靜的佛家寶地。佛教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規勸世人身處污濁塵世應潔身自好,並以蓮花為佛花,將佛寺稱為白蓮宮。
接下來四句繼續描寫佛寺的環境:這裡牡丹和樹木花草繁茂,枝葉似草掩沒幽徑,繁花似錦鋪砌滿地,太陽透過霞光映照著殿宇。這正是佛理中所追求的境界。
隨後六句寫寺院牡丹的繁榮景象:蜂兒采蜜把花蕊牽動得歪歪斜斜,彩蝶飛舞伴隨著飄動的花香。籬笆下朵朵鮮花似彩雲在這裡聚合,花瓣上的露水似紅珠晶瑩剔透。綠葉重疊,花葉交錯,枝條迎風搖曳,光影飄忽不定。大自然一片盎然生機。
最後四句是作者的觀感。“繁華有時節,安能保全盛。”眼前景色雖美,但花開花落有其節律,不可能只盛不衰,因而這風光也是暫時的。“色見盡浮榮,希君了真性。”世上萬物在佛家看來,都是因緣關係的臨時合和,色見浮榮,一切皆空,只有真如佛性才能永恆不變,他希望大家了解佛理的真諦。
此詩細緻地描繪永壽寺牡丹盛開的景觀,和環境、場地結合描寫,寫了牡丹花的色香光影,表現了牡丹花幽雅秀麗,結屠指出萬物黛華有一定時節,不可能永遠全盛,眼見的色彩終是浮華,必須認識到事物這一真性,這是對事物自然規律的揭示,是深刻的認識。

名家點評

廣西科技師範學院教授謝永芳《元稹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寫景清雅,格高調逸,在表露一二知己間的襟懷抱負的同時,又蘊含著一定的哲理。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舉明經科,貞元十九年(803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