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廣陵於馬上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是魏文帝曹丕率兵伐吳時寫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本詩耀武揚威,鬥志昂揚,很有陽剛之氣。詩里“不戰而屈敵”、“量宜運權”的理念,說明了曹丕修文偃武的本來面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至廣陵於馬上作
  • 創作年代:三國·魏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曹丕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基本信息欄,

作品原文

至廣陵於馬上作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②。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③。
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
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④。
不戰屈敵虜⑤,戢兵稱賢良⑥。
古公宅岐邑⑦,實始翦殷商⑧。
孟獻營虎牢⑨,鄭人懼稽顙⑩。
充國務耕殖⑪,先零自破亡⑫。
興農淮泗間⑬,築室都徐方⑭。
量宜運權略⑮,六軍鹹悅康⑯。
豈如東山詩⑰,悠悠多憂傷。

注釋譯文

①225年,《魏志》記載:“黃初六年,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戍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因於馬上作詩。”廣陵,今揚州,古代是軍事重鎮。
②湯湯:大水急流貌。
③玄甲:即鎧甲。玄,青黑色。“戈”一作“霜”。
④一葦可以航:語取《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航之”。
⑤不戰屈敵虜:一作“不戰能屈敵”。
⑥戢兵:收藏兵器。
⑦古公:周太王,古代周族的首領,傳說為后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戎狄為爭地而攻古公所居豳(bīn)地,古公遷居於岐山下,建築城郭家室,人多歸之,遂使周興。
⑧實始翦殷商:即言古公在岐山開發經營,為後來殷做了準備。
⑨孟獻:“獻”,《御覽》又作“子”,即孟獻子,春秋魯國大夫,有賢能。虎牢:城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
⑩稽顙(sǎng):跪拜,古代一種請罪的禮節。稽,叩頭至地。顙,額頭。
⑪充國:使國家富強。耕殖,即耕植,這裡指發展農業,農業為富國之本。
⑫先零自破亡:言如果不重視農業,使農耕凋敝,那是自我破亡之路。
⑬淮泗:指今河南、山東、江蘇等地淮河、泗水流域。
⑭徐方:古國名,在今安徽省泗縣。此句言在淮泗間開發農耕,恢復經濟。
⑮量宜運權略:量宜運,又作“量運宜”。意為在戰略上能適時度量,運籌得當。
⑯鹹悅康:都能安康喜悅。六軍:此泛指軍隊。
⑰豈如東山詩:意為哪裡像《詩經·豳風·東山》詩中所講的那樣。《東山》詩描寫了當時士兵背井離鄉、風餐露宿,復員後田園荒蕪,難見親人。
白話譯文
閱兵的場地在臨近江水的長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洶湧澎湃。
兵陣中豎起的鐵戈長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鎧甲折映著耀眼的日光。
壯威豪猛的將軍們透露出奮勇殲敵的暴烈憤怒,蘊涵著縱橫八方的膽略和豪氣。
有誰認為那廣延的江水難以渡過?我看一束蘆葦之伐就可輕鬆穿越。
兵法的上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訴諸武力而謀得和平才稱得上是賢良所為。
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為蓄積醞釀之地,武王滅商實在是要歸功於曾祖父的奠基。
春秋時的謀士孟獻子為晉國出計在險要的虎牢之地修築城防,迫使鄭國畏戰而俯首稱臣。
漢將趙充國以萬人屯田開荒種地;使得先零部落沒了牧野而不戰自亂,四萬人降服漢朝。
我們在淮河泗水之間發展農業,在徐州一帶也修築軍事瞭望監察設施。
我認為這是適當使用正確的權謀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隊能喜悅安康。
哪會向《詩經·東山》所述得勝後班師時出現的那種疲憊,那是一種綿綿難述的憂傷!

作品鑑賞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面對湍急的長江,觀看雄壯的軍隊,軍隊就像聲勢浩大的長江一樣。江:長江。湯湯(shānɡ):河水急流的樣子。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茂密的戈矛像山林一樣,日光照耀在黑色的鎧甲上發出奪目的光芒。戈:青銅製成,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的兵器,秦以後逐漸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橫擊和鉤殺。一作霜。矛:有柄的長兵器,一頭有利刺。玄甲:鎧甲。玄,青赤色。
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勇猛的將軍滿懷怒氣,赤膽忠心,鬥志旺盛。縱橫:這裡指鬥志旺盛,奔放無際。
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誰說江水寬廣?用一隻葦葉作舟就可以渡過。航:渡過。《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毛傳》:“杭,渡也。”
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不通過戰爭而使敵人屈服,把兵器收藏起來不用,才能稱得上是賢德善良。不戰屈敵虜:一作不戰能屈敵。《孫子·謀攻》:“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戢(jí)兵:收藏兵器。
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古公亶父居住在岐邑,實際上是消滅殷商的開始。古公:即周太王古公亶父,傳說為后稷的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他不願為爭地 而戰,因而在戎狄攻打豳地時,古公亶父率部族離開豳地遷居到岐山。人們知其仁德而歸附,周族得以興旺發達。宅:居住。岐邑:地名。在今陝西岐山。翦:除 滅。
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孟獻子以形勢險要的虎牢為營,鄭國人恐懼萬分,叩首稱臣。孟獻:孟獻子,春秋時魯國大夫仲孫蔑。公元 前571年,晉、宋、衛等國攻打鄭國,後來魯國也參加進來。孟獻子提出“請城虎牢以逼鄭”的建議。事見《左傳·襄公二年》。虎牢:古邑名。春秋時屬鄭國, 舊城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形勢險要,為軍事重鎮。漢初於此置成皋縣。稽顙(sǎng):跪拜。意為臣服。稽,叩頭至地。顙,額頭。
充 國務耕殖,先零自破亡——趙充國致力於開墾田地,發展農業生產,先零羌因此破敗滅亡。充國:指西漢名將趙充國(前137—前52)。隴西上邽(今甘肅天 水)人。善騎射,通兵法,為人沉勇而有方略。漢武帝時,以破匈奴功拜中郎將。漢宣帝時,以定冊功封營平侯。西羌事起,趙充國以七十多歲的高齡,馳馬金城, 擊破先零。後罷兵屯田,振旅而還。曾言“屯田十二便”,寓兵於農,致力於地方的開發與穩定。務:致力於,從事。耕殖:即耕植,指屯田,墾種土地。殖,一作 植。先零:漢代羌族的一支,又稱先零羌。最初居於今甘肅、青海的湟水流域。後離開湟水。漢宣帝時,復渡湟水,為趙充國所破。後漸漸與西北各羌族融合。
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在淮水、泗水流域發展農業和屯兵,在徐方建立都城。淮泗:淮河和泗水。淮泗間指曹丕故鄉譙郡(今安徽亳州)一帶。築室,即長 期留下來屯兵之意。都:建立都城。徐方:即徐戎,古族名。東夷之一。夏至周分布於今淮河中下游。周初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稱強大,曾數次聯淮夷等抗周。春秋 時為楚所敗,周敬王八年(前512)為吳國所並。
量宜運權略,六軍鹹悅康——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案,運用正確的計謀,使軍隊的主體將士 都能享有安樂。量宜: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案。運:運用,發揮。權略:計謀和韜略。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諸侯國有三軍、二軍、一軍不等。每軍一萬兩千五百 人。後為軍隊的統稱。鹹:都。悅康:安樂。
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怎能像《東山》詩描繪的那樣,讓凱旋的將士充滿了積怨和悲傷呢?東山:《詩經·豳風》篇名,寫遠徵士兵歸鄉途中的思家之情。悠悠:久遠。憂:一作悲。
詩人臨江觀兵,見士卒裝備精銳、鬥志昂揚,不禁發出“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的感慨。此語豪邁自信,鼓舞人心。作為魏國的最高統治者,曹丕深知“不戰 屈敵虜,戢兵稱賢良”的古訓。隨後,詩人從戰略的高度追憶古公亶父、孟獻子、趙充國之事,以表明“量宜運權略”的思想。末二句以《東山》詩為結,通過為出 征將士著想,表達對出征將士返回家園後的關心之情。

作者簡介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魏朝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謚為文皇帝(魏文帝),葬於首陽陵。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由於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其《燕歌行》是中國存世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像曹丕像

基本信息欄

這是一首閱兵詩。評家們對該詩的看法不一,有的說是閱兵時的慷慨言志,有的說是退兵前的壯膽打氣。其實,慷慨言志也好,壯膽打氣也罷,不過是看其言得象不象,壯得真不真,至於是不是言過其實、無病呻吟,似乎沒有多少考證的必要。“實”的多了,可以送一頂現實主義的帽子;“玄”的多了,恰好戴一束浪漫主義的花翎。照史風來看,倒是詩文說得越含糊些越好,多些猜測就多些意味,多些意味才能多些聯想,多些聯想才能多有啟示,多有啟示才能多有裨益,於是就多有長進,就有此詩此文令人受益匪淺之說。看看黑格爾的《邏輯學》,讀讀古先哲的《周易》,就有切身的體會。
曹丕的這首詩作於公元225年10月,這是他受禪稱帝代漢後的第6年,也是他病逝的前一年。這一年的8月,魏水師受命於魏王曹丕東征孫權,沿淮河舟行逼長江北岸,兩軍隔江對峙。對水師征吳這件事,《三國志》《資治通鑑》均有記載,應該可靠。《三國志》說:曹丕“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戍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奇怪的是《通鑑》所記反比此述更周詳,說是丕眼看舟船為寒冰所阻,仰天嘆道“嗟乎,故天所以限南北也!”可以放心的是,《三國志》述:《魏書》中既載廣陵賦詩事亦載該詩文,此詩為此間所作定當無疑。由此可見,此次出征後不戰而撤是出於無奈,借丕的話說是天不作美,要劃長江為南北界限以分吳、魏。有趣的是歷史性的氣溫演變之妙。1700多年前的農曆10月也就是現在的公曆11月,就算是“是歲大寒”,氣候偶不正常,此種長江船道結凍的寒冷也可與現今東北瀋陽、錦州一帶11月的氣候相似。詩中的廣陵故城即現今的江蘇揚州,地理位置處在北緯32、3度間,而瀋陽和錦州的位置在北緯41、2度間,近10個緯度間沒溫差,若非隔時跨代出現此事,不可思議。但畢竟是歷經了1700多年,人類的進步伴隨著厄而尼諾與拉尼那的交替登場,以至溫室效應累於今天之狀,是大自然情理之中的報復。想到這,倒記起某位思想家的笑談,說是“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XX的哲學就是鬥爭的哲學”,不知依照那種傳統的鬥法未來的自然和社會該是什麼樣子,地球村的子民們還能不能樂下去?能否照此再斗不得而知,倒是對三國時候11月份的長江出冰道不以為奇了。這等背景下,可知曹丕水師的出征受阻是因於天時,而非實力不濟,由此知閱兵詩並非說大話,確確是慷慨言志。至於是不是“馬上作”則用不著較真,馬上以筆草成是馬上作,馬上吟詠由幕僚記下也是馬上作,馬上打妥腹稿閱兵後書下仍是馬上作,甚至事後依照馬上閱兵時所感而作還是馬上作。
簡而言之,閱兵詩言說了一位統帥求戰不成、被迫退兵時的慷慨、風度、韜略、志向。慷慨有激昂、豪爽、感嘆、大方諸義,此處感嘆為首,兼有激昂、豪爽之意。詩人的感嘆是無耐班師,激昂之處是向敵方展示了強大的軍威,豪爽之處是不強求於武力,當退兵時且退兵。至於風度、韜略、志向,主要含於詩的第9--20句,其中9、10句講“不戰而屈人之兵”;11、12句講周太王繁衍生息的典故;13、14句是春秋時晉以威服鄭的史跡;15、16句講漢將趙充國屯田略敵的妙策;17--20句則是述說自己的勤農強軍之法。這些,概要的總結了周、晉、漢史實的成功之例,以及自身採用且已實施的諸項方略,強調德化、謀劃、武力諸法兼而用之,日後必勝。其實,此次出征曹丕亦有剛愎武斷的錯誤,他於出征前不聽謀臣蔣濟的勸告,蔣言“水道難通,帝不從”。結果不但勞軍無功,且在返回時發生了東吳偷襲、水路堵塞等險情。
曹丕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帥才,只是詩文的豪氣不及其父曹操,才氣不及其弟曹植。但以事業與享年之比率量測人生之得失,似丕以39歲之享年獲軍、政、文全局之成就者,史上鮮有。追昔撫今,贊詩如下:休言猛將厭浮風,自古元戎喜閱兵。浩氣摧敵驅虎膽,威風勵己壯豪情。出征未戰期心勝,撤帳班師欲義贏。善策良謀豈沙場?吟詩立馬述鵬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