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多汗症

自發性多汗症

自發性多汗症病因多數不明,可有下列因素,①某些器質性疾病,如丘腦、內囊、紋狀體、腦幹等損害;②某些偏頭痛、腦炎後遺症;③小腦、延髓、脊髓、神經節,神經乾的損傷,炎症及交感神經系統的疾病;④某些神經官能症,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等。臨床特徵表現為①全身性多汗;②局限性多汗,好發於頭、頸、腋及肢體的遠端,呈對稱性;③偏身多汗;④耳顳綜合徵:一側臉的顳部發紅,體局限性多汗症。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自發性多汗症
  • 中醫學名:自發性多汗症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否
簡介,疾病病因,西醫病因病理,中醫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鑑別診斷,常見症狀,治療原則,辨病治療,專病專方,單昧中藥,辨證論治研究,病因病機研究,飲食療法,西醫治療,

簡介

自發性多汗症是指多為病因不明的,除生理情況以外出現的異常出汗過多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可見於神經系統某些器質性疾病、神經症、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等所致局限性及全身性多汗症,與遺傳因素有關的先天性多汗症(多局限於腋、手掌、跖部,皮膚常處於濕冷狀態)及各種內科疾病(如病毒、細菌感染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產後、手術、大出血等)所致全身汗液分泌過多情況。本病臨床特徵為陣發性、局限性多汗或泛發性、全身性或偏側性及兩側對稱性多汗,汗液分泌量不定,並有隨氣候、運動、情緒等因素加劇的特點。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年男性為多見。本病屬中醫“汗證”範疇。但天氣炎熱、室溫偏高、渴飲熱湯、勞動奔走、衣被過厚及情緒激動等原因所引起的出汗,為生理現象,不屬本文論述範圍。 目前西醫對本病多採取對症治療,口服抗膽鹼能藥物,但易產生諸如口乾、尿瀦留、青光眼等一系列副作用,而療效不滿意。亦有套用交感神經切除術等外科治療者,為創傷性治療,給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中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對汗證的生理及病理的論述,歷代文獻已對汗證各方面有了豐富的認識,針對汗證不同的病因病機,因證施治,可取得很好療效,且副作用小,是中醫藥治療本病所存在的巨大優勢。

疾病病因

西醫病因病理

人體 全身體表除了黏膜以外,均有汗腺的分布,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支配。面部發汗受交感神經頸上神經節所支配,而上、下肢及軀幹的發汗受頸下神經節、胸節及腰節的支配,而發汗的高級中樞在大腦皮質、丘腦下部、延腦及脊髓。自發性多汗症為非生理狀態下的出汗異常增多,病因多數不明。神經系統的某些器質性疾病,如丘腦、內囊、紋狀體,腦幹等部位出現損害時,多表現為偏身多汗,某些偏頭痛、腦炎後遺症患者也可見偏身汗出增多;小腦、延髓、脊髓、神經節、神經乾等處的損傷、炎症及交感神經系統的疾病,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多汗;間腦性癲癇患者出現多汗為陣發性;炎症、腫瘤或動脈瘤刺激一側頸交感神經節,可引起頭部一側汗多;神經症患者出現全身或一側多汗,則是由於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失衡,或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性所致;先天性多汗者,多汗部位主要局限於腋部、手掌、足跖等處,且此處皮膚濕冷,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可見於一些遺傳性綜合徵,如Spanlang-Tappeiner綜合徵、Riley-Day綜合徵等。
另外多種內科疾病也有促使全身汗液分泌過多的情況,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肢端肥大症、肥胖症、鉛及砷的慢性中毒、結核病、傷寒等均可出現全身性多汗症狀。

中醫病因病機

汗為心之液,是由人體陽氣蒸化津液而成的,而汗出多少又與衛氣的開闔作用密切相關。故導致汗液外泄失常出現多汗,主要有如下病因:
肺衛不固素體陽氣虛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等病,耗傷肺氣,而肺與皮毛相表里,肺氣虧虛,肌表疏鬆,衛表不固,腠理開泄而汗出異常。營衛不和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微受風邪,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周,衛外失司,致汗液外泄失常。濕熱內蘊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致肺胃濕熱內蘊,邪熱熏蒸,迫汗外泄而致汗出增多。偏濕熱者,由於濕熱遏伏於里,陽氣不達於外,主要可致頭汗;而以肺胃熱盛為主者,由於胃主四肢,則以手足或腋下汗出為多。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致腎水不足,陰精虧虛,則虛火內生,迫津外泄而汗多。肝鬱血瘀情志失調,尤其是肝氣鬱結,則氣血運行不暢;或濕熱等邪蘊遏於內,氣血受阻,久則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同,津液運行受阻,而旁達外泄,成為局部汗出。

臨床表現

1、 全身性多汗表現為周身容易出汗,在外界或內在因素刺激時加劇。患者常常因皮膚汗液增多,容易並發擦破、汗疹及毛囊炎等。此種多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腦炎後遺症、下丘腦損害後等疾病。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2、局限性出汗汗出為局限性,好發於頭、頸、腋及肢體的遠端,尤以掌、跖部最易發生,通常呈對稱性地發生於兩側,也有僅發生於一側或身體上某一小片部位者。手及足部多汗者,表現為冷汗,可伴皮膚濕冷,或皮膚呈蒼白色、青紫色,偶可伴發水皰及濕疹樣皮炎,情緒緊張時症狀加重,表現為汗液滲流。僅局限於足部的多汗症,汗液分解後發出臭味,有時可見足部起泡或脫屑,角化層增厚。腋部、陰部多汗時也可伴臭汗症。截癱患者在病變水平以上常有出汗過多。頸交感神經刺激可產生頭面部多汗。
3、偏身性多汗為身體一側汗出明顯增多,自主神經系統檢查示,多汗側皮膚溫度低,皮膚劃紋試驗陽性。對於腦卒中後遺症偏癱患者除有偏癱側肢體多汗外,還可有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徵。
4、耳顳綜合徵表現為一側顳部發紅,伴局限性多汗,且多汗常發生於進食酸、辛食物刺激味覺後,產生反射性汗出增多,也可伴流淚。多汗局限於頸交感神經叢、耳大神經和舌神經支配的範圍內。頸交感性味覺性出汗常見於胸出口部位病變術後。上肢交感神經切除術後數周或數年,約有1/3病例可出現味覺刺激後出汗。

鑑別診斷

自發性多汗症1、汗證與生理性多汗、出汗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高溫環境、渴飲熱湯、情緒激動及緊張時、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明顯增加,都屬於生理性多汗;而汗證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汗液外泄所致汗出異常增多,且不因外界環境因素而出現的多汗。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2、自汗與盜汗:自汗為不因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在白晝時汗出增多者,動則益甚;盜汗則為寐中汗出,醒來汗可自止者。《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即對自汗、盜汗作了鑑別:“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者汗出,即名盜汗,或雲寢汗。”從病理上,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則多為陰虛內熱如《丹溪心法》所概括的:“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盜汗屬血虛、陰虛”,但《景岳全書·汗證》認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3、戰汗、脫汗與黃汗:戰汗發生於急性熱病過程中,症見發熱煩渴,突然全身惡寒戰慄,繼而出汗,而熱勢逐漸下降,多因正氣拒邪,此時若正勝邪退,則屬疾病趨於好轉之象。脫汗發生於病情危重之時,由於正氣欲脫,陽不斂陰,以致汗液大泄,表現為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常同時伴有聲低息短、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脈散大無力等症狀。黃汗則以汗出色黃如柏汁,染衣著色為特點,是因濕熱內蘊所致。

常見症狀

自發性 多汗症汗證是由於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失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以全身或局部汗出過多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本病總的病機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故辨證時,著重應辨明陰陽虛實。一般來說,汗證以屬虛者為多,尤以氣虛、陰虛多見,亦有濕熱之邪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久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陰陽虛實夾雜之證。汗證日久,可傷及陰津、陰氣及氣血,且常互為因果,日久致痰成瘀而為虛實夾雜之候,濕熱或陽明胃熱鬱蒸,病久則陰,又成虛實兼夾之證。前人所論汗證,認為自汗屬氣虛不固,盜汗屬陰虛內熱,但臨證時陽虛見盜汗,陰虛伴自汗者有之,故不能單以自汗、盜汗而辨別陰陽,而應根據病程及陰陽、氣血、虛實等加以辨別。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1、肺衛不固症見全身性多汗,活動及情緒激動時加劇,惡風怕冷,易於感冒,氣短體倦乏力,面色少華或觥白,舌質淡或正常,苔薄白,脈細弱。此證多見於全身多汗者,辨證要點:汗多,動則尤甚,惡風,氣短乏力,舌淡苔薄,脈細弱。
2、營衛不和表現為半身或某局部出汗異常增多,多汗部位皮膚溫度偏低,伴微惡風寒,周身酸楚不適,時寒時熱,舌質正常,苔薄白或薄黃,脈緩。此證見於偏身多汗者,尤其是素體虛弱,失眠,陰陽失調者。辨證要點:偏身汗出惡風,周身酸楚,苔薄白,脈緩。
3、濕熱鬱蒸症見全身或頭面多汗,兼見頭暈嘔惡,胸脘滿悶,身重倦怠乏力,納食減少,大便稀溏,舌體胖嫩,苔黃膩,脈滑數。既可見全身多汗,又可見局限性多汗。辨證要點:全身或頭面多汗,脘悶,納呆,身重,苔黃膩,脈滑數。
4、胃熱上蒸由於陽明胃熱,而見蒸蒸汗出,以手掌、足底汗出增多為主,尤易發生於精神緊張時,腋下也易汗多,有臭味,汗液易黏或皮膚黃染,伴消谷善飢,口乾,口臭,面赤烘熱,煩躁,小便色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洪大。此證以局限性多汗為主。辨證要點:手、足、腋下多汗,有臭味,伴消谷善飢,面赤煩熱,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洪大。
5、陰虛內熱症見頭面部多汗,面顱及太陽穴部位發紅,也可出現手足多汗,汗出增多常發生於食酸味、辛味或香味食物刺激味覺後,伴頭暈耳鳴,乾咳少痰,或咳血,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顴紅唇赤,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腰膝酸軟,溲黃便於,舌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本證主要見於局限性多汗,尤以頭部多汗為主,既可見盜汗,也可為自汗,病位在肺及腎。辨證要點:頭面多汗,於食物刺激味覺後加劇,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6、肝鬱血瘀局限性多汗,或汗出偏沮,活動及情緒激動、緊張時加重,伴胸脅疼痛,為刺痛,婦女則乳房作脹,月經不調,心煩,失眠,唇舌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本證以汗出偏沮為多見。辨證要點:汗出偏沮,激動、緊張時加重,胸脅刺痛,唇舌青紫有瘀點,苔薄,脈澀。

治療原則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的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以虛證為多見,治當辨明陰陽氣血之所偏而補之、調之,審其病位之所在,以益氣養陰、固表斂汗為其治療原則;屬實證者,當以祛邪為要,以化濕泄熱、祛痰化瘀為治療原則;對虛實夾雜者,則應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臨證時根據不同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施治,總以調理人體陰陽平衡、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為要則,在辨證論治同時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乾、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作用。
西藥治療自發性多汗症,主要為對症治療,選用抗膽鹼藥和鎮靜劑等,對有病因可查者,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辨病治療

專病專方

 1.止汗飲 適用於局限性多汗證。藥用煅龍骨、煅牡蠣、大棗各30g,黃芪25g,黨參、白芍各20g,桂枝、五味子、生薑各lOg,炙甘草5g。治療25例,臨床治癒(症狀消失,1年內未復發者)21例,顯效(症狀消失,1年內又復發者)3例,有效(症狀明顯減輕者)l例。(李志文,張會芸.止汗飲治療局限性多汗症25例。湖北中醫雜誌,1996<3>:44)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2.桂枝加龍牡湯 治療陰陽兩虛,陰損及陽,營衛失和所致汗出。以桂枝湯和陰陽,調營衛;龍骨人心,牡蠣入腎,使心腎交通,陽固陰守。並以為處方中桂枝與白芍的比例以1:2為最佳,若比例相同或桂枝劑量超過白芍,則止汗效果差。(施鴻瑞.桂枝加龍牡湯治汗出症.上海中醫藥雜誌,1992<9>:21)
胡義保認為小兒睡眠多汗為陰陽,營衛失調,衛不固表,營衛失和所致,故選用桂枝加龍牡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療56例,其中15例選用常規治療(谷維素、vitB1、vitB2、谷氨酸等),無效後再改用桂枝加龍牡湯。常規組治療好轉2例,無效13例,而桂枝加龍牡湯組痊癒38例,好轉ll例,無效5例,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胡義保.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小兒睡眠多汗症.河南中醫,1991<5>:26)
3.補陽還五湯 益氣活血,用於治療氣虛血瘀之汗證。方中黃芪用至30g,必要時可加至60~80g,配桃仁、紅花、川芎、柴胡、龍骨、牡蠣,對於久治不愈之汗證頑疾有效。治療7例,均獲滿意療效。(趙梅.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汗證.江蘇中醫,1993(12):38)
4.新加龍萸止汗湯 俞豪民擬本方用於治療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不齊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方選生龍牡各30~60g,山萸肉30~60g,何首烏30g,酸棗仁20g,黃芪20g,金櫻子20g,烏梅15g。治療後顯效,一般服2~3劑即可見效。(俞豪民.新加龍萸止汗湯治療心臟病大汗症.中醫雜誌,1988<2>:58)
5.豬蹄甲湯 用於治療衛氣不固,陰不內守之自汗證,不論輕重症均有療效。方中黃芪、黨參、浮小麥、牡蠣、五味子、熟地黃、山茱萸、豬蹄甲。治療25例,痊癒20例,另5例自汗明顯減少,常在服藥後2~3劑顯效,治癒率達80%。(陸曦,黃炳軍.豬蹄甲湯治療25例療效觀察.福建中醫藥,1989(6):24)
6.九味湯 本方散脾胃積熱,清心肝之火,用於治療小兒汗證,表現為寐則汗出,醒後汗止,出汗部位為枕、胸、頸、背部,前胸至乳線,背後至肩胛骨,汗出淋漓,面黃,頭髮稀直,眼瞼發灰,面部三角區發黃,口唇周發灰,手足心熱,睡臥露睛,苔薄白或薄黃,口渴喜冷飲,便乾者。藥用:桑葉、玄參、麥冬、白芍、當歸各10g,烏梅6g,五味子3g,天花粉10g,甘草6g共治療50例,結果顯效32例,有效17例,無效1例。(張小平.九味湯治療小兒汗證50例.遼寧中醫雜誌,1992<9>:31)

單昧中藥

 1.仙鶴草 丁福保用仙鶴草治療盜汗療效確切,用量隨證增減,一般每劑需用30~50g,大棗5~15枚;重症者仙鶴草用至90g,大棗用至30枚,方能取效。(龐國明,閻國傑,范思行.仙鶴草的臨床新用研究概況.中醫藥信息,1991<5>:22)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李聖平等以仙鶴草為主,採取配伍治療各種頑固性汗證:仙鶴草配炙白朮療自汗,配柴丹參醫盜汗,配藿膽治頭汗,配北黃芪止半身汗。(李聖平,餘韻星.仙鶴草專題筆談.中醫雜誌,1992<9>:5)
2.附子 鐘新山認為陰盛於內,陽浮於外,迫津外泄之盜汗,可用附片引火歸原,治療肺結核盜汗,以鹽附片12g,肉桂、五味子各5g,山萸肉10g,生黃芪20g,服藥1劑,盜汗即止。(鐘新山.附子可治盜汗.中醫雜誌,1992<11>:6)
3.桑葉 呂振卿認為盜汗為虛火內熾、迫津外泄、傷陰化燥導致虛陽偏亢,而桑葉益陰可配陽,調以米飲甘平和中,助桑葉益陰潤燥之力,且焙乾為末,以焦香益胃,使風熄而火靜,虛陽內潛,汗孔自合。(呂振卿,盧視平.桑葉止虛汗逶邪汗辨析.中醫雜誌,1988<8>:639)
4.麻黃根 以麻黃根與椒目等分為末,每服3g,日服2次。(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820)
5.乾葛 以白礬、乾葛等分,每次用60g煎湯洗手腳,治療手汗和足汗。(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820)

辨證論治研究

張聿青將自汗分為3型:
自發性多汗症自發性多汗症
濕熱蘊郁、迫津外泄型:藥用滑石、茯苓、澤瀉、豬苓、薏苡仁、萆薢、通草、黃芩、陳皮、半夏、沉香、小麥、枇杷葉、地骨皮、桂枝,使濕熱除而汗自止; 膽腑痰熱型:以溫膽湯加減; 氣虛濕蒸型:藥用參須、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枳實、陳皮、藿香、豆蔻健脾除濕。(楊雨禾.張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3(2):5)
柴可群等從濕、瘀、痰三方面進行論治:
濕邪不化、汗出於眠者,如濕邪在表,方用三仁湯加減以宣暢氣機,祛濕清熱;濕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濕,方選五苓散、苓桂術甘湯之類加減;濕邪化熱,濕熱蘊蒸,則以清熱化濕之茵陳五苓湯、導赤散之類加減。 血瘀脈阻、津液外溢者,或氣虛血瘀者,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陽虛瘀阻,治宜溫陽行滯,化瘀通絡,方擬參附湯合血府逐瘀湯;陰虛血瘀則以一貫煎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滋陰活血化瘀。 水運留滯,津液走泄,對於氣鬱化火,煉液成痰者,以溫膽湯化痰清熱;而痰濕內聚,脾失健痰涎者,則治以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用二陳湯加減。
柴可群,王德玉.濕、瘀、痰與汗證.中醫雜誌,1995(11>:667)
張振輝通過對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將之分為5型:
陽明熱盛型:治宜清瀉陽明邪熱,經證以白虎湯加減,腑證以承氣湯加減,經腑合病證宜白虎承氣湯加減; 肝經鬱熱型:治以滋陰清熱,養血舒肝,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 陰虛內熱型: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滋陰清熱; 氣血兩虛型:擬益氣養營,助陽固衛法,以八珍、十全大補湯加減; 陽氣虧虛型:方選桂附理中湯加昧以溫陽益氣。其中治癒21例,有效2例。(張振輝.半身汗出的辨證治療.中醫雜誌,1993<2>:740)

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學認為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則屬陰虛內熱,但後世醫家不拘於此說法。
徐善元以為自汗非皆陽虛,亦有陰虛者,陰虛自汗可由肺腎兩虛或肝陰不足而肝陽偏亢所致。(徐善元.陰虛自汗、陽虛盜汗辨.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3(6):8)
馬居里等結合臨床實踐,認為盜汗並非皆陰虛,氣虛失攝、陽虛失固、濕熱熏蒸、血分熱盛、濕邪內阻、熱邪鬱蒸及脾腎虧虛、氣陰兩虛等均可致盜汗。(馬居里,嚴慧芳.盜汗並非皆陰虛.陝西中醫函授,1994(1):1)
現代醫家多認為本病的病機應責之於濕、痰、瘀方面。
柴可群結合汗的生理,認為汗證由濕邪侵襲,致氣機郁滯,失於宣洩而成,濕邪若在表,則衛陽被困,氣化失利,營衛失調,營在里,三焦被濕所困,營衛受阻,而濕邪日久化熱,均可見汗出增多;血瘀也可致汗,血瘀致氣血運行失調,津液散布失常,拒衛於外,開合失司則見多汗,肺、腎、脾三髒氣化功能障礙,影響津液正常敷布與排泄而成痰,痰濁又可影響營衛之氣正常運行,衛外失固,津液外泄則為汗證。(柴可群,王德玉.濕、瘀、痰與汗證.中醫雜誌,1995(11):667)
李輔仁老中醫認為瘀血痰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可致多汗。(劉毅.李輔仁救治醫案.中醫雜誌,1993<5>:275)
胡明燦將本病的病位責之於脾、肺,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病及肺,開合不利,則衛表失固而汗多如漬。(胡明燦.變法治驗舉隅.中醫雜誌,1992(6):38)
李鴻祥老中醫認為自汗病位在腎,由於腎氣虧虛,津液輸布失常而汗出不止。(張曉春.李鴻祥益腎利水法治自汗.北京中醫,1993<6>:10)
胡臻認為盜汗病位在腎,心火獨亢,心腎不交,可迫津外溢致盜汗,腎氣虛而陽火衰,水火不和則盜汗不止;腎虛不化,氣化不利,開合失司亦可使津液外溢而成盜汗。(胡臻.盜汗治腎心得.浙江中醫雜誌,1989<12>:542)

飲食療法

1、五味子湯(《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北五味子50g,蘇梗6g,人參6g,以水煎煮20分鐘後,去渣留汁,人砂糖100g,待溶即成,飲用時可自酌。功效益氣斂肺止汗,對於肺脾氣虛所致汗證或兼有咳聲低微者,可分2~3次服食。
2、黃芪桂枝粥(《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先煎桂枝15g、白芍15g,煎10分鐘後取汁備用,再煎黃芪15g約20分鐘,去渣留汁,入粳米煮粥,粥成後兌人藥汁稍煎即成。宜溫服,取微汗。功效調和營衛,固表止汗,適用於病後、產後,脾肺、氣血虧損,致氣血營衛不和,陰陽失調之多汗者。
3、羊肺湯(《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將杏仁30g,去皮後研細末,同柿霜30g、真酥30g、綠豆粉30g共裝入碗內,倒入蜜60g,調勻,加少許清水,調成濃汁狀;羊肺洗淨,擠出血水,將上汁灌人肺內,再將羊肺隔水燉熟,吃時放人適量精鹽、胡椒粉、薑末等調料。功效滋陰養血,益肺清熱,用於久病體虛,肺腎陰虧,氣虛血少之自汗、盜汗兼見精神疲乏、心悸氣喘、乾咳少痰者。
4、玉米鰍魚湯(《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生煎玉米須50g,去渣留汁,後人泥鰍150g,煮熟,加蔥、姜、鹽適量即成,飲湯食之。功效清利濕熱,治腋證屬肝脾濕熱,或陰囊濕癢,口苦者。
5、薏苡赤豆粥(《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功效健脾利濕清熱,以水煎薏苡仁50g、赤小豆30g,去渣留汁,人粳米100g煮粥,將熟時加冰糖少許,分兩次服食。適用於脾經濕熱偏重之手足汗出,痞滿肢困者。
6、木雞紅花蜜膏(《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木瓜、雞血藤、紅花各200g,以適量水浸泡透發後,加熱煎液3次,合併煎液,以小火煎熬濃縮,至稠黏如膏時,加蜂蜜l倍,至沸停水。每次l湯匙,以沸水沖化頓服,每日2~3次。功效活血養血通絡,治以局部汗多屬瘀血內阻,津行不暢者,且對汗證久治不愈者,從瘀論治多收良效,本藥膳還有預防中風之功。

西醫治療

1、藥物治療
(1)抗膽鹼能藥物:阿托品每次0.3mg,每日3次,口服可抑制汗腺泌汗作用;亦可口服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顛茄合劑等抗膽鹼藥物,主要用於抑制全身性多汗者,但要注意此類藥物有口乾、青光眼、尿瀦留及精神症狀等副作用。
(2)鎮靜劑:對於情緒緊張的患者,可酌用氯丙嗪、地西泮、利眠寧等鎮靜劑。
2、局部用藥對於四肢遠端多汗者,可用5%~10%甲醛溶液局部擦拭;或以3%~25%氯化鋁局部敷用;或用5%~10%枯礬等收斂劑局部外搽,可有暫時療效;也可先搓熱手掌,再取烏洛托品粉放手心,搓勻後塗於多汗部位,尤對手足多汗者最適用。
3、放射治療手足掌多汗者可試用深部X線治療,每次lGy,每周2次,總量8~10Gy。
4、物理治療套用自來水離子透入法,每周2~3次,以後每月1~2次維持,有一定效果。
5、手術治療對於經過上述治療無效的頑固性局部多汗症,尤其是面部或手部多汗,因汗出過多而影響工作、生活者,可套用交感神經節切除術;腋窩汗腺由於不受交感神經支配,可予手術摘除。術前均應先作普魯卡因交感神經節封閉,以測試療效。封閉後未見效果者,一般不宜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