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水土異物志

臨海水土異物志

最早署錄於《隋書·經籍志》,作《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亦加著錄,均作《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至宋朝而書亡佚。元陶宗儀、清末民初楊晨王仁俊,都做過此書的輯佚工作。清章宗源、姚振宗,近人張國淦等對其也有專門考證。陶氏輯本,刊入《說郛》,楊晨輯本刊人《台州叢書後集》、《崇雅堂叢書》,王氏輯本刊入《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1981年農業出版社出版了張崇根的《臨海水土異物志輯校》,是目前完備的一個本子。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書籍簡介,

作者簡介

沈瑩(?—280年),三國吳國人,官拜左將軍。曾任丹陽太守,死於孫皓天紀四年(280)吳亡之役。學者或疑其曾為臨海太守,今無從證明。

書籍簡介

三國時東南沿海及台灣民及台灣民族風土物產雜記。《臨海水土異物志》既是一部關於吳國臨海郡(今浙江臨海市)的方誌著作,又是記載台灣歷史的最早著作。其內容有二:一是關於夷州民、安家民、毛民等古代民族的史志,為研究高山族史和古越族史的重要資料;二是關於鱗介、蟲鳥、竹木、果藤等動植物資料,這部分內容不僅是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知識的一部分,而且從中也可以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古越人的生產知識和生活狀況。吳大帝黃龍二年(230)春,孫權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到台灣(當時稱“夷州”),沈瑩很可能加入了夷州之行,因而對夷州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敘之尤詳。這部分內容是關於高山族先民與古越人以及他們之間相互關係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料。例如,從書中可以看到,當時夷州人還處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婚姻上是從妻住的對偶婚,生產工具則以使用磨製器及骨角為主,有缺齒、獵頭、穿耳等習俗,稱呼氏族成員為“彌麟”,等等。所記載的野生動植物,內容也很豐富。劉知幾評論說:“蓋方物之事,盡在是矣。”(《史通·內篇·書志》第八》
“夷州自古帝王州”,台灣是我國的寶島,此書較早地記錄了夷州的風土人情,說:“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北夷各號為王,分畫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藩障]。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磨礪青石以作矢鏃刃斧,環貫珠璫,飲食不潔。取生魚肉雜貯大[瓦]器中,以[鹽]鹵之,歷[月余日]方啖食之,以為上餚……”這些記載是研究台灣當時風情的寶貴史料。其關於夷州豐富的動植物資料的記載,對於研究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史亦十分珍貴。單是對魚的介紹,就有鹿魚、海、鱝魚、大魚、鑷魚、烏賊鯪魚比目魚、板魚、人魚鯉魚石首魚牛魚、槌額魚等六十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