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八角鼓(膠州八角鼓)

膠東八角鼓

膠州八角鼓一般指本詞條

膠州八角鼓,是一朵紮根于山東省膠州市沃土中的藝術奇葩。

膠州八角鼓與山東琴書、山東大鼓屬同類體制,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曲藝。說唱者立在一張八仙桌前,手持一個八角形的手鼓邊打邊說邊唱,以三弦、墜琴、二胡等樂器伴奏,聽者圍坐在四周,所以也稱八角鼓為“桌戲”和“鼓子”。“八角鼓”常常一個段子用幾種不同曲調的曲牌聯在一起演唱,散、韻兼收,有板有眼。其柔美婉轉的曲調、迂迴曲折的旋律、和諧流暢的唱腔、朗朗上口的鼓詞,使演唱者一開口就牢牢吸引住聽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膠州八角鼓
  • 所屬地區山東·青島·膠州市
  • 遺產編號:Ⅴ-39
  • 遺產類別曲藝
  • 申報日期:2006
  • 申報人/申報單位:膠州市
  • 遺產級別:市
歷史溯源
膠州八角鼓最初是由京城“旗人八角鼓”演變而來的。清朝雍正年間,一位在京做官的膠州人因故遭貶,攜眷屬返回故里,逢年過節便組織親朋好友,演唱自京城帶回的“旗人八角鼓”段子自娛自樂,久之,八角鼓便在一些財主和鄉紳中逐漸傳播開來。文字多是反映老爺、太太、公子、小姐等上層社會生活,鄉紳們自稱為“廳房戲”、“學士戲”、“清客戲”。道光年間,一位富家子弟因家境敗落,便與他的兒子唱著八角鼓走街串巷,趕堂會、廟會唱“桌戲”,聽唱的多為普通百姓,膠州八角鼓才走出了深宅大院,在百姓中傳播開來。20世紀初,膠州城南關馬台子(現水寨街)鑑古堂藥店賬房先生孫瞎漢,與塾師趙華南、商人王述堂一起,經過數年探討、改革、創新,改換了膠州八角鼓原來那些晦澀難懂的唱段和辭彙,創作了《勸世詞》、《漁翁樂》、《母女頂嘴》等80多個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通俗易懂的唱段,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當時膠州人有“聽著鼓子戲,就把營生撂”的說法。到1911年,膠州里巷市井中能演唱八角鼓的已超過百人。
1920年前後膠州八角鼓進入了全盛時期。據老藝人回憶,這時期的膠州八角鼓已經有500多個段子40多個曲牌,呈現出各派競藝的局面,膠州城每天晚上都有三五處演唱八角鼓的。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魔爪伸向了膠州。為避聚眾結社之嫌,演唱者只好偃旗息鼓。加之社會動盪不安,至新中國成立前膠州八角鼓幾近失傳。
新中國成立後,這朵藝術奇葩受到了應有的重視,當地政府派專人進行了挖掘和整理,還組織專門排演。膠州市政協派專人趕赴大連,將老膠州人傅嘉蕙老人所能唱出來的20多支八角鼓曲譜和唱詞全部進行錄音整理,還出版了《膠州八角鼓》一書,使這一幾近失傳的曲藝奇葩重放異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