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誹

腹誹

腹誹,漢語辭彙。

拼音:fù fěi

釋義:心懷毀謗,指內心不滿,有意見,卻並不說出來,只在心裡嘀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腹誹
  • 拼音:fù fěi
  • 釋義:心懷毀謗
  •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相關詞語,出處,

詞目

腹誹

拼音

fù fěi

引證解釋

亦作“ 腹非 ”。口裡不言,心中譏笑。專制時代有所謂“腹誹之法”。
《史記·平準書》:“ 湯 奏當 異 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
《漢書·食貨志下》作“腹非”。
《朱子語類》卷七九:“且如 楊惲 一書,看得來有甚大段違法處,謂之不怨不可,但也無謗朝政之辭,卻便謂之腹誹而腰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又逾年,朝士竊竊,似有腹非之者。”
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三回:“世兄果為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誹。”
柯靈 《香雪海·歷史老人攤了牌》:“專制使人沉默,但無法杜絕腹非。”

相關詞語

miàn màn fù fěi
謂當面欺誑,心懷毀謗。
私下心存惡意,表面不露聲色
fù fěi xīn bàng
〖解釋〗腹誹:口裡不說,心裡不滿。指心懷不滿,暗中發泄。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傑壯士與論議,腹非而心謗。”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指心懷不滿,暗中發泄

出處

“腹誹”正式作為罪名而出現,是在大司農顏異受誅之時。漢武帝與張湯合謀製造了白鹿皮幣,向顏異徵求意見,顏異提出了不同看法,武帝不悅。張湯本來就與顏異有矛盾,及有人舉告顏異發表異議,武帝讓張湯審理顏異一案。於是,有了如下的記載:“(顏)異與客語,客語初令下有不便者,異不應,微反唇。(張)湯奏異當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以此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史記·平準書》)顏異被殺,《資治通鑑》系其事於元狩六年(前117年)。再加以考索,早於顏異被殺十餘年的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相爭一案,所傳達的法律信息,必須加以注意。田蚡強加給政敵魏其侯竇嬰的罪名是“腹誹而心謗”(《漢書·竇嬰傳》)。這成為導致竇嬰最終被殺的原因之一。問題在於,不論“腹誹”的罪名是出現在竇嬰被殺時,還是顏異受誅之時,它都要比“誹謗”更為周納嚴苛。
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期,一向為人剛直的大將軍灌夫,因不肯趨炎附勢,得罪了丞相武安侯田蚡。田蚡發怒,利用灌夫家鄉族人的過失,極力羅織罪名,要誅殺他及其家族。前丞相魏其侯竇嬰,為了營救灌夫一家,在朝廷中替灌夫辯解,並揭發了田蚡以國戚身份為非作歹的一些醜行。田蚡更惱羞成怒,反誣說:“天下幸而安樂無事,使田蚡能成為皇帝的貼心大臣。我所愛好的不過是音樂、狗馬、田宅;我所養的不過是倡優、巧匠之類人,不象竇嬰、灌夫那樣,日夜招聚天下豪傑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在皇帝和太后之間挑撥是非,只盼天下有變亂,他們好立大功。我可不知他們居心何在!”漢武帝最怕的就是別人圖謀不軌,當即就責令竇嬰對簿公堂。魏其侯竇嬰面對這“腹誹心謗”罪名,無法解釋清楚。於是,不僅灌夫被誅滅九族,魏其侯竇嬰也因此獲罪,被斬首於街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