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簡單說,詩藝也罷,能工巧匠的手工藝技巧也罷,都只能教會人規矩法則而不能教會人如何去“巧”。而規矩法則僅僅是及格線,要想真正“巧”起來,關鍵還在於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原文翻譯,作品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原文翻譯

孟子說:“能工巧匠能夠教會別人規矩法則,但不能夠教會別人巧。”

作品賞析

德國哲學家康德有一段對於歌藝術的分析正好可以借來發揮孟子的這一思想。
康德說:“儘管對於詩藝有許多詳盡的詩法著作和優秀的本典範,但人不能學會巧妙地做好詩。”以大詩人荷馬為例,他可以教給人以作詩的方法、韻律等,但絕不可能教會第二個人也寫出他的那些偉大詩篇。因為他自己“也並不知道他的那些想像豐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樣湧上他的心頭而集合在一起的。”(《判斷力為批判》)第47節)
簡單說,詩藝也罷,能工巧匠的手工藝技巧也罷,都只能教會人規矩法則而不能教會人如何去“巧”。而規矩法則僅僅是及格線,要想真正“巧”起來,關鍵還在於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謂“熟能生巧”,都離不開各人的體悟。 這也正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罷。
既然如此,當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作品出處

《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