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第七

《胸痹第七》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胸痹第七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孫思邈
  • 作品出處:《千金方》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胸痹第七
論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 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乾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
論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故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人脈陰弦故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栝蔞湯治胸痹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方。
栝蔞實(一枚) 半夏(半斤) 薤白(半斤) 枳實(二兩) 生薑(四兩)
上五味 咀,以白 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後》不用生薑,枳實,半夏)
枳實薤白桂枝湯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方。
枳實(四枚) 薤白(一斤) 桂枝(一兩) 濃朴(三兩) 栝蔞實(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用濃朴四兩,薤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茯苓湯治胸中氣塞短氣方。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五十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為六服,日三,未瘥更合服。
治胸痹候胸中 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宜此方∶
橘皮(一斤) 枳實(五枚) 生薑(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金匱》名橘皮枳實生薑湯。)
治中湯治胸痹方(方見二十卷膀胱腑霍亂門)。
通氣湯治胸滿短氣噎塞方。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橘皮(三兩) 吳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無橘皮,用桂枝三兩。
細辛散治胸痹達背痛短氣方。
細辛 甘草(各二兩) 枳實 生薑 栝蔞實 乾地黃 白朮(各三兩) 桂心 茯苓(各三兩)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蜀椒散治胸痹達背方。
蜀椒 食茱萸(各一兩) 桂心 桔梗(各三兩) 烏頭(半兩) 豉(六兩)
上六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湯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各二兩) 黃芩 當歸 人參 桂心(各一兩) 生薑(三兩)大棗(三十枚) 竹葉(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 人參 茯苓 生薑 麥門冬 餳(各三兩) 黃芩 當歸桂心(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二服。
熨背散治胸背疼痛而悶方。
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兩) 川芎(一兩六銖)
上七味治,下篩,帛裹微火炙令暖,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氣湯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方。
杏仁(四七枚) 大腹檳榔(二七枚)
上二味 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輒合服之。
檳榔湯主破胸背惡氣聲音塞閉方。
檳榔(極大者四枚,小者八枚)
上一味二品 咀,以小兒尿三升煮減一升,去滓,分三服,頻與五劑永定。
灸法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胸痹心痛,天井主之。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胸痹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作者簡介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