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經方用藥初探

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經方用藥初探

《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經方用藥初探》探討經方用藥,即在經方理論指導下,探討怎樣臨證用藥,以實現有是證,用是藥,以體現方藥對應。通過分析161味藥分別在方證中的作用,探明該藥的性能、功效及適應證,探討每一藥味與方證的關係及與六經的關係,以達到正確熟練運用該藥。《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經方用藥初探》第一講論述經方用藥特點;第十講概說六經用藥;第二講至第九講論述經方常用藥味,具體論述分以下四項為綱目:【藥物基本知識】、【解析所在方證】、【解讀藥味特點】、【藥物功用述要】。適合中醫臨床工作者參閱。

基本介紹

  • 書名: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經方用藥初探
  • 類型:偏方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6750759, 9787506750752
  •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作者:馮世綸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頁數:286頁
  • 開本:16
  • 定價:29.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十講:經方用藥初探》是通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書中所用方證(概260方證),以證類藥、以證測藥、以藥測證,解析其中的藥物(161味),即通過分析該藥在方證中的作用,探明該藥的性能、功效及適應證,探討每一藥味與方證的關係及與六經的關係,以達到正確熟練運用該藥,有是證,用是藥,冀望臨證時先辨六經,繼能準確快捷辨清方證,更能準確做到方證對應。

圖書目錄

第一講經方用藥特點
一、經方用藥與時方用藥有明顯不同
二、經方用藥起源於神農
三、經方用藥理論是八綱六經
第二講解表藥
一、桂枝
二、麻黃
三、葛根
四、生薑
五、蔥白
六、蘇葉
第三講吐下藥
一、瓜蒂
二、芒硝
三、巴豆
四、甘遂
五、大戟
六、蕪花
七、商陸
八、麻子仁
九、大黃
第四講清熱藥
一、石膏
二、寒水石
三、知母
四、葦莖
五、梔子
六、竹葉
七、黃芩
八、黃連
九、黃柏
十、苦參
十一、秦皮
十二、敗醬草
十三、射干
十四、升麻
十五、白頭翁
十六、狼牙草
十七、豬膽汁
十八、白蘞
十九、滑石
二十、百合
二十一、文蛤
二十二、連翹
二十三、生梓白皮
二十四、土瓜根
二十五、蛇床子
二十六、甘李根白皮
二十七、淡豆豉
二十八、柴胡
第五講 溫陽強壯藥
一、附子
二、天雄
三、烏頭
四、乾薑
五、吳茱萸
六、雲母
七、紫石英
八、薤白
九、細辛
第六講 補虛益氣藥
一、人參
二、薯蕷
三、白朮
四、大棗
五、甘草
六、訶子
七、粳米
八、小麥
九、大麥
十、天門冬
十一、麥門冬
十二、膠飴
十三、豬膚
十四、豬膏
十五、天花粉
十六、五味子
十七、山萸肉
十八、葳蕤
十九、龍骨
二十、牡蠣
二十一、白蜜
二十二、黜
二十三、大豆黃卷
……
第七講祛飲化痰藥
第八講理血藥
第九講其他用藥
第十講六經用藥概說

文摘

著作權頁:



大戟為強有力利水藥,功能大致與甘遂類同,主治里實熱的胸腹水。水與血結者,合用大黃、甘遂同用。因其性苦寒,利水峻猛,故不論是煎湯或散服,皆配以大棗或甘草緩其急、減其毒。
【藥物功用述要】
大戟,味苦,寒。強有力利水清熱藥。主治里實熱的胸腹水、腹滿急痛、癮瘕,積聚、皮膚疼痛。
用法及用量:人煎劑,每用0.5~6.0克;散服:大棗煎湯送服,適量。
六、芫花
【藥物基本知識】
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山海經》稱芫;《神農本草經》稱芫花,又稱芫華、去水;《吳普本草》稱敗花、赤芫、兒草;《別錄》稱毒魚、杜芫;《綱目》稱頭痛花;《東還紀程》稱悶頭花、老鼠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稱鬧魚花;《江蘇植藥志》稱棉花條、大米花;《山東中藥》稱芫條花、野丁香花;《湖南藥物志》稱九龍花、浮脹草、地棉花;《江西草藥》稱銀腰帶、小葉金腰帶。
【解析所在方證】
十棗湯方證(參見第六講:四、大棗)
芫花於陽明病十棗湯方證中,主利水除堅滿。
【解讀藥味特點】
經方用芫花,只見於十棗湯方證,即治陽明里實的胸脅伏飲痰癖和胸中痰水,亦治懸飲、支飲,因能利飲,故能治因飲引發的咳逆上氣、喉鳴喘、短氣、蠱毒等。其利水逐飲之功,大致與甘遂、大戟相類似,因同用於十棗湯方證,故其作用差異亦就不明確了,後世有一些探討可作參考。
後世的探討,大多依據《神農本草經》:“芫花:味辛,溫。主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本草述》:“芫花所治,在《本經》首言其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是其用在上焦以及中焦也……觀《本經》於甘遂、大戟,俱雲苦寒,而茲物獨言辛溫,惟其氣溫,故不獨去水,並治寒毒寒痰。”《本草求真》:“芫花主治頗與大戟、甘遂(同),皆能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然此味苦而辛,苦則內泄,辛則外搜,故凡水飲痰癖,皮膚脹滿,喘急痛引胸脅,咳嗽,脹瘧,里外水閉,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緊,無不立應。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經隧水濕;大戟苦寒,止泄臟腑水濕;芫花與此氣味雖屬相同,而性較此多寒之有異耳。”簡而述之,芫花、甘遂、大戟皆強力利水,甘遂、大戟苦寒,惟芫花辛溫,可知三者同用,芫花減其苦寒,而共起利水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三者同用而名日十棗湯,有著重大意義,重在明示大棗緩其毒,絕不可缺;芫花治咳喘,亦用大量大棗更是明證。
後世有內服治療咳嗽、精神病;外用治療癰疽、乳腺炎、白禿瘡等報導,臨床套用是很廣的。
【藥物功用述要】
芫花,味辛,溫。溫性攻痰利水藥。主治胸腹寒飲,及痰飲引起的咳喘、短氣、蠱毒等症。芫花常與甘遂、大戟同用,故常用於陽明里實之痰飲。
用法及用量:入煎劑,每用0.5~3.0克;或與大棗同煎吃大棗法、或與雞蛋同煮吃雞蛋;散服:大棗煎湯送服,適量。外敷:適量。
七、商陸
【藥物基本知識】
為商陸科植物商陸的根。《神農本草經》稱商陸,又稱盪根、夜呼;《本草經集注》稱當陸;《開寶本草》稱白昌;《本草圖經》稱章柳根;《分類草藥性》稱見腫消、山蘿蔔;《中國藥植志》稱水蘿蔔;《南京民間藥草》稱白母雞、長不老;《貴州民間方藥集》稱濕蘿蔔;《藥材資料彙編》稱狗頭三七;《四川中藥志》稱抓消腫、牛蘿蔔、春牛頭;《湖南藥物志》稱下山虎、牛大黃;《中草藥通訊》稱野蘿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