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條跳樹蛙

背條跳樹蛙

背條跳樹蛙,分布於我國雲南、海南以及緬甸等地,棲息于海拔1050-1620m低中山地帶,芭蕉樹下或山邊草間、稻田邊、草叢中。雄蛙體長25-27 rnm,雌蛙體長29-34 mm。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尖,突出於下唇緣;鼓膜略大於第三指吸盤,距眼較近;無犁骨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背條跳樹蛙
  • 拉丁學名:Chirixalus dori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樹蛙科
  • :跳樹蛙屬 
  • :背條跳樹蛙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海南,緬甸
  • 命名人及年代:Boulenger,1893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分布,

形態特徵

背面和咽喉部皮膚光滑,腹部及股部腹面滿布扁平疣;腋胸部多有橫膚褶。前肢較細,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趾端有吸盤和邊緣溝,吸盤背面無“Y”形跡,第一、二指與第三、四指相對形成握物狀,指側有緣膜,基部相連成蹼跡;後肢細,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左右跟部重疊甚多,脛長略大於體長之半,外側3趾間近半蹼,外側跖問無蹼,內跖突小,無外跖突。背面顏色有深淺變異,多為淺黃色或棕黃色,其上有5條棕色或棕黑色縱紋,有的或斷或續;四肢背面淺紫色,其上有不規則黑橫紋或不明顯。咽喉部及股基部腹面黃白色,僅下唇緣有深色細點,四肢腹面肉紅色。雄蛙第一指有婚墊;有單咽下外聲囊;雄性線紅色。卵粒乳黃色,卵徑1.4 mm左右。第38-39期蝌蚪,全長平均22 mm,頭體長8 ln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70%;體扁尾弱,尾末端細尖;眼位於頭側,眼間距較寬;從吻端到眼至體側有一條深色紋;尾的前半段色淺有細斑紋,後半段黑色;下唇乳突在中央不連續,口角無副突。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80-1 650 m山區的稻田、水坑或水溝邊灌木和雜草叢中以及芭蕉葉下。繁殖期在5-6月,在雨後的夜晚產卵者居多。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腋胸部位,卵群在淺黃色卵泡內,呈團狀或隨葉片形狀而定,多產在近水邊的灌木葉片及雜草葉片上,有卵180粒左右。每年可產卵2次以上。

種群狀態

該蛙分布區較寬,其種群數量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分布

雲南(景東、景洪、孟連、隴川、盈江、河口)、海南(文昌、三亞、儋州、瓊中、陵水、白沙、澄邁);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