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威爾遜

肯尼斯·威爾遜

肯尼斯·威爾遜,(Kenneth G. Wilson1936年6月8日—2013年6月15日)美國物理學家。因建立相變的臨界現象理論,即重正化群變換理論,獲得了198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肯尼斯·威爾遜
  • 外文名:Kenneth G. Wilson
  • 出生地美國麻薩諸塞州
  • 出生日期:1936年6月8日
  • 逝世日期:2013年6月15日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主要成就:獲得了198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簡介,生平,學術成果,家庭,個人榮譽,

簡介

他的父親是哈佛大學化學教授。在上高中之前,就在父親的幫助下學習物理和數學。他當時學的數學是微積分,而物理是採用微積分的。他從這時起就決心當一名物理學家。在上大學前,K.威耳遜就跟父親學習符號邏輯。他父親還試圖教他群論,但不太成功。
肯尼斯·威爾遜肯尼斯·威爾遜

生平

1952年,這時K.威耳遜才16歲,就進入美國哈佛大學主修數學,但同時也學了許多物理,幾個暑假都參加課題組研究。他的研究生階段在加州理工學院渡過,其中有兩年是在核物理實驗室里工作,並跟隨蓋爾曼做博士論文。
在加州理工學院肯尼斯·威爾遜和物理系一位名叫馬休斯(J.Mathews)的助教很談得來,馬休斯教他使用學院的計算機。有一個暑假他參加通用原子能公司,從事電漿工作。第二年回到哈佛,當一名臨時工作人員,然後再回到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博士論文。當時哈佛的理論活動較少,於是K.威耳遜就去了MIT,以便利用那裡的計算機做理論工作,在那裡和MIT的理論組成員聯繫很多。
1962年肯尼斯·威爾遜來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參加肯德爾和布約肯的小組,研究場論和粒子物理學,他的興趣在於用重正化群方法來處理強相互作用的模型。
1963年9月肯尼斯·威爾遜到康奈爾大學當助理教授,
1965年受聘為副教授,1971年升教授,以後他就一直在康奈爾大學,除了幾次休假和訪問。有一次是去SLAC,有一次是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中心,又有一次是去加州理工學院當訪問學者,還到 IBM蘇黎世實驗室工作過一年。  1971年,他把重正化群的方法用於統計物理學中的臨界現象的研究,建立起二級相變理論。在這個理論中,準確地計算了低溫下熱容對溫度的線性關係式中的係數。

學術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們就開始對某些特殊系統的臨界行為,例如液氣之間的相變和鐵磁性與順磁性之間的轉變,作定性描述。例如,前蘇聯物理學家朗道就在1937年發表了相變的普遍理論。然而,當人們對許多系統作更為廣泛而詳細的研究之後,便發現相變的臨界行為與朗道理論的預言有很大偏離。
1971 年威爾遜發表了兩篇有重大影響的論文,既明確又深入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威爾遜認為,相變的臨界現象與物理學其他現象不同的地方在於,人們必須在相當寬廣的尺度上與系統中的漲落打交道。所有尺度上的漲落在臨界點都是重要的,因此,在進行理論描述時,要考慮到整個漲落譜。威爾遜的臨界現象理論是在重正化群變換理論的基礎上作了實質性的修改後建立的。威爾遜的臨界現象理論,全面闡述了物質接近於臨界點的變化情況,還提供了這些臨界量的數字計算方法。
隨著相變的臨界現象的研究不斷深入和發展,威爾遜創建的重正化群變換方法已不僅用來解釋臨界現象,還可用來解決其他一些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發布的公告中所說的:“威爾遜的理論代表著一種新的思想,它不僅圓滿地解決了相變的臨界現象這一典型問題,而且還似乎具有解決其他一些重要的,迄今尚未解決的問題的巨大潛力。”

家庭

肯尼斯·威爾遜1975年遇到布朗小姐,1982年兩人結婚。布朗小姐在
康奈爾計算機公司工作,他們兩人合作,在計算機軟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這以後,K.威耳遜以很大精力投身於大規模運用計算機作科學計算的研究之中。
肯尼斯·威爾遜肯尼斯·威爾遜

個人榮譽

Dannie海涅曼數學物理獎1973年
波爾茲曼獎章1975年
哈佛大學,4學士學位(榮譽學位)
加州理工學院 ,傑出校友獎,1981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2年
交流Eringen獎章 1984年
拉赫曼獎 199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