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池顯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肝血池顯像
  • 外文名:hepaticblood pool imaging
概述,原理和方法,臨床套用,

概述

當注射的99mTc-RBC在全身血循環中達平衡後,分別於30分鐘和2小時後套用SPECT進行多體位平面顯像或斷層顯像即為肝血池顯像。

原理和方法

正常時肝供血是雙重的,即75%來自門靜脈,25%來自肝動脈。當以靜脈“彈丸”式注射顯像後,因肝動脈期的血流極少,故放射性分布也很少,因此在腹主動脈、脾和腎血管床顯影時,肝幾乎不顯影,待6~8s後,大量顯像劑經門靜脈進入肝後,在靜脈期才見肝區域放射性明顯增高,稱為肝動脈灌注顯像。注射的顯像劑不透過毛細血管,待其在血循環中分布平衡後,肝血池內放射性分布明顯高於鄰近組織而清晰顯影,稱為肝血池顯像。
受檢者顯像前1h服用高氯酸鉀(KCLO4)400mg,取仰臥位自肘靜脈“彈丸”式注入99mTc-RBC(紅細胞)後,立即以2秒/幀的速度採集30幀,為肝動脈灌注顯像;30min或2h後進行肝區前、後、右側位平面或者斷層顯像,為肝血池顯像。

臨床套用

肝動脈灌注顯像和肝血池顯像主要用於診斷肝血管瘤和鑑別肝內占位性病變的性質,靈敏度高於肝實質顯像。目前,超聲、CT、MRI等影像學診斷技術非常成熟,不僅方法簡便、患者易於接收,而且診斷靈敏度和準確性均明顯高於核醫學檢查技術,因此,肝動脈灌注和血池顯像在臨床上已經是一種非常規診斷技術,只有在特殊病例中,作為一種輔助檢查技術來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