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夼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徐家店鎮肖家夼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肖家夼村是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徐家店鎮下轄村。

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洪武年間(1368-1398年),肖姓來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肖家夼。後有趙、姜、管、李、王、楊等姓來此定居。 肖家夼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7°06′。東隔玉山與嵐店村為鄰,西隔富水河與古堆山村相望,北與求格莊接壤,南與萬家夼村相交。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全村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58戶,453人。有管、李、王、楊、鞠、於、蔣、林、孫等9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1929年秋末蝗蟲成災。蝗群像雪片一樣,從西北鋪天蓋地而來,一時天昏地暗,所過之處,麥苗及其它莊稼都被吃得淨光。1941年本村解放。1947年中共肖家夼村黨支部成立。1956年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1962年村磚瓦廠建成並投產。1965年全村勞力出動建水庫1座,庫容60多萬立方米。後全公社出動勞力加固大壩。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投資20萬元,將原窯廠改建成大型磚窯廠。1985年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村民齊上陣,建成5道攔河壩。鎮政府在本村召開了水利工作現場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糧食畝產105公斤,總產4.4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24公斤,總產16.2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22公斤,總產14.9萬公斤。1987年開始,村委會發動民眾栽植蘋果。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61.7萬元,其中農業340.5萬元,畜牧養殖業117.8萬元,其它3.4萬元。
第二產業解放前後,沒有工業項目。1962年,村集體建磚瓦廠,職工20人。1984年,投資20萬元,搬遷擴建大型磚瓦廠,有職工40人。後又辦起了油坊、磨坊,婦女多從事刺繡、繡花等。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0人,總收入32.4萬元,其中工業23.5萬元,建築業8.9萬元。
第三產業1971年,辦起了供銷社代銷店,後辦起個體商店。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20人,總收入106.4萬元,其中運輸業94.7萬元,商飲業5.9萬元,服務業5.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肖家夼初級國小,設4個年級。1969年,國小實行五年制。1985年,村投資2.76萬元,建起了市級花園式學校。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本村是窮村。土改劃成份時,全村無地主、富農。村民討飯的21戶,105人,乾長工的31人,逃荒的12戶。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8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324公斤,全村收入9.8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90輛,機車28輛,電話60部,彩電140台,電冰櫃26台。 集體福利1981年,購買了發電機,用上照明電。1982年,投資3.2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90年,投資6.8萬元,安裝自來水。1986年開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2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管奎松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7年,成立黨支部,王吉松任黨支部書記,李洪永任組織委員,劉風仙任宣傳委員。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5人。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24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吉松、管奎禮、李秀春、李文財、王玉國、李秀庭、管奎運、楊傳龍、王仁山(兼)、管京海、管京朋。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為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為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管奎英、王吉瑞、蔣忠福、李洪芝、鞠彥令、楊國亭、管喜德、管奎德、李文財、鞠寶令、李秀春、管奎運、王玉國、管京龍、李壽平、管奎一、管京朋。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