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王府(蘭州明朝肅王府)

肅王府(蘭州明朝肅王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肅王府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建於明朝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原址歷任清朝陝甘總督府、民國甘肅省政府,現為甘肅省人民政府、蘭州市委市政府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肅王府
  • 外文名稱:Prince Su Mansion
  • 地點:甘肅省蘭州市
  • 竣工時間:1399年
簡介,移藩蘭州,園林建築,發展變化,歷盡滄桑,地圖信息,

簡介

明肅莊王名朱楧,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初封漢,洪武二十四年改封肅,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藩是屬國屬地之稱)甘州(今甘肅張掖),僅四年。朱元璋死後,建文元年(1399年)遷至蘭州。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繼任肅王被李自成殺害,至明末,其府未廢。到清朝陝甘分治,將原明肅王府作為甘肅省衙門的駐地,蘭州以此開府建省,從此蘭州成為甘肅的行政中心。
明肅王府建於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迄今600多年,歷經明、清、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一直是甘肅最高行政權力機構所在地。600多年來它經歷了無數風雲往事,歷任明朝肅王府、清朝陝甘總督府、民國甘肅省政府,現為甘肅省人民政府、蘭州市委市政府駐地。
明肅王府大門(現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明肅王府大門(現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

移藩蘭州

肅王府是西北地區為數不多的王府之一。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改組國家中樞機構的同時,大封諸子為王,讓他們“控要害,以分制海內”,達到“屏藩王室”的作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將其庶十四子朱楧封為漢王。朱楧善騎射,能詩文,謀勇兼資,朱元璋曾稱其為秀才。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肅王,駐平涼。二十八年(1395年),設藩於甘州(今張掖市),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朱楧由於“甘、肅兵變不常”,局面複雜,難以控制;甘州寒冷而多風沙,江南官兵不服水土等原因,請求內徙,獲建文帝(即明惠帝)批准。建文帝批准朱楧的請求後,即派曹國公李景隆到蘭州選擇府址,按照“下天子一等”的規格修築肅王府。王府位置就選在蘭縣縣城中部偏北,以原元代蘭州州署衙門、明初蘭縣縣署衙門所在地為主,並加以擴展。具體在東至會館巷,西至城隍廟,南至張掖路,北至濱河路範圍內。王府位置選定後便開始大興土木,大規模修建豪華宮室。肅王朱楧和其他諸王一樣,“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地拜謁,不敢鈞禮。”“歲祿萬擔”。為了表示尊嚴,把縣署移建到州城西南一百五十步,而把州城正北舊縣治所在地,改建成藩府。
王府建成後,肅王便帶領王府官員、甘州中護衛官兵、來自江南的肅王隨從和其他人員正式移藩蘭州。

園林建築

對於王府的建設規模,朱元璋曾親自規定:其中王城高2丈9尺,正殿高6尺9寸。而且在《皇明祖訓錄》中規定諸王不許有離宮別殿,所以在構建肅王府第時力求將園林與府宅融為一體。整個王府周築府牆千米(北牆為蘭州城垣),牆高2丈有餘,周長3里之圍,坐北朝南。中部為府署,東、西、南三面均有府門,南門為王府正門,府門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桿,旗桿下為牌樓,牌樓後為“朝房午門”。“朝房午門”清代為陝甘總督署之“南轅門”,即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門側蹲守著兩座高大的石獅(石獅今在五泉山公園)。該門為五架梁雙坡懸山頂結構,小式做法,五開間,面闊18米,進深5米,琉璃筒瓦屋面,飾雕花正脊一條,垂脊四條,脊端飾“正吻”、“垂獸”,垂獸前飾“走獸”七件,“仙人”一件。明、次間前檐明柱,金柱安裝三樘六扇全板大門,前檐飾“雀替”、“荷葉隔架墩”等木雕飾件,並飾“一字枋心”青綠雲子彩畫。門額上掛“憲綱文武”巨匾一塊。當時肅莊王以金枝玉葉之尊,居三邊要衝之地,文武百官伏謁,也只能在朝房侍候。即使出府游幸,也是出禁入蹕,階前禁地,平民百姓望而生畏,絕不敢越雷池一步。
第二南門為欞星門,其左為府之東門,右為府之西門。在欞星門之後有端禮門,左右有廊,有過門二,分在端禮門內的東、西側。端禮門之後為承運門,承運門之後是承運殿。再後便是存心殿。肅府王宮(也叫寢宮)在存心殿後,建有東、西二宮,東宮在東過門內之東北;西宮在西過門內之西北。“承運殿”,是朝王殿,即現在省政府院內的“中山堂”。是肅王發布政令、舉行典禮的殿堂。該殿為七架梁雙坡懸山頂套前廳四檁卷棚頂結構,正殿七間,前廳五間,面闊25米,進深8米,琉璃瓦屋面,飾雕花正脊一條,弓脊二條,垂脊四條,各脊端均飾吻、獸。木構件繪青綠雲子彩畫。
肅府王宮的東北面為宮苑,統稱“凝熙園”,是肅王和妃嬪游息之外。園中承運門之右即為肅王宗廟。書堂、碑亭俱在承運門內東。園內“壘石為山,因泉為池,山下洞壑幽遠,逶迤數里”,亭台水榭,樹木蔥鬱,北濱黃河,景色優美。據《重修皋蘭縣誌》載:“凝熙園,俗名山子石,在城內東北隅,方廣里許,明肅藩置”。園中蓄水成湖,壘石堆山,因假山形狀多呈“山”字形,而蘭州方言又稱假山為“山子”,故名“山子石”。石山中有洞穴,洞穴中塑有眾多神像,形象生動,端莊可觀。園內還建有“雷祖殿”、“玉皇閣”、“斗母宮”、“棲雲橋”等寺觀廟宇,並建各式亭台樓榭。這些建築或聳立於繁花茂木之中,或點綴於湖泊假山之旁,高堂廣廈,幽徑洞府,造就了古蘭州的園林之最。
凝熙園的北面是肅王府的北圍牆,原是蘭州舊城北城牆的一段,城牆頂上建有拂雲樓。拂雲樓原名“源遠樓”,登樓可遙望白塔、俯瞰黃河。拂雲樓為歇山頂二層木閣樓,通柱造結構,各層均明柱迴廊,樓西原立石碑兩通,其中一通刻有肅王草書七律一首。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部將賀錦攻克蘭州,肅王朱識鋐被處死,其妃顏氏率幕府宮人200餘人想由北苑奔赴北城,投河殉難。因追兵跟蹤而至,來不及投河,顏氏即碰此碑而亡,其餘200多人全都殉難。據說每逢天陰下雨,這通碑就有斑斑血跡隱約出現,故稱之為“碧血碑”。此碑現存工人文化宮南部。
據《皋蘭縣誌》載:“明太祖定鼎,以西北遼遠,命少子屏藩肅土,賜名二十字: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遠凱諫處恒隆,以示傳世久遠”。肅王共傳九世十二王,歷251年。依次是:肅莊王朱楧、康王瞻焰、簡王祿埤、恭王貢錝、靖王真淤、定王弼桄、昭王縉炯、懷王紳堵、安王弼柿、懿王縉火貴、憲王紳堯、肅王識鋐。靖王、安王為追封王位,昭王早逝。

發展變化

明初朱元璋賜其子肅王朱模一部宋拓本《淳化閣帖》石刻初刻成後即藏於此堂內(時稱東書堂——今蘭州市委後院處)。在北邊順牆中央之上,建有拂雲樓(舊名源遠樓,又稱望河樓),在牆上嵌有“古長城遺址”5字。登樓俯瞰黃河、遙對北山,氣勢雄壯。樓上有“江上聳翠”、“拂雲樓”匾額,有小額曰“更上一層樓”。中有左宗棠書一橫匾“大河前橫”及“積石導流歸大海,崆峒奇劍上重霄”對聯。清時,陝甘總督左宗棠曾在樓前空地種花栽木,並從城外引水入園鑿澄清池,取名“節園”。在其西便是“澄清閣”,閣3楹、南向,其前復有軒3楹,供賞花觀月,納涼散悶之所。園中綠茵滿地、為絕勝景地,左宗棠書題“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對聯懸其上。張廣建督甘時,改為“星槎”左宗棠督甘時改為“槎亭”(即船亭),以其構造形船故名。門聯曰:“八月槎橫天上水,連畦菜長故園春。”解放前,1930—1949年八月前,甘肅省政府委員會會址在此。在船亭之西,建一亭叫“來鶴亭”,因民國4年(公元1915年)有鶴來棲園中,故建亭以志。再西為烈妃祠,烈妃者,乃明肅王十傳至朱識釒宏、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因李自成部將賀錦攻克蘭州,肅王朱識釒宏被農民軍處死,其妃顏氏等率幕府宮人200餘人慾由北苑奔赴北城,將投河殉難。追兵跟蹤至,顏氏等碰肅先王所書詩碑,死於碑下,這碑就成為後來的“碧血碑”。此碑現存工人文化宮南部。據說每逢天陰下雨,碧血碑則有血跡斑斑可見。
肅王府在清康熙年間改為巡撫署。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又改作陝甘總督署。後經甘肅巡撫劉斗,靖逆侯張勇,陝甘總督那彥成等人的迭次改建,將舊址擴建為後苑、四堂、三堂、二堂、大堂。(大堂即今甘肅省人民政府院內的“中山堂”)。大堂前為肅王府朝房午門(即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其式樣依舊未改)。大門(亦稱轅門),在其正南、中、東、西有3座轅門,各懸掛匾額,中為“憲綱文武”;東為“節制三秦”;西為“懷柔西域”。並樹高達14丈旗桿兩根,頂置8寸余方斗,懸掛杏黃色旗,上書陝甘總督官銜。當時從東崗坡即可顯見其頂。原置於轅門東西兩側之後獅子,今移五泉山公園門口。大門外東(今黃家園北口、山字石南口處)叫東柵子;西(今張掖路新華書店前),叫西柵子。大門正南建有“月牙橋”、下有洞(即今中央廣場花壇處),橋下有兩間磚窯,為乞討者住處,此一地段,舊時統稱“轅門”(即今中央廣場)。
辛亥革命後,初為督軍署,民國十六年(公園1927年),又改為甘肅省政府。並拆除東、西柵子、旗桿、月牙橋。另建一講台,為開會講演之用。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改轅門為廣場,拆講台並建一方形鐘塔,解放後拆除,闢為花壇。
肅王府在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三月趙惟熙護理甘肅布政使時,三堂後大樓7間失火被毀。抗日戰爭中二堂5間,遭敵機炸毀(一說:1938年2月,民政廳工友以次日元霄,趕製燈籠,深夜倦睡,雜紙燃火,二堂焚盡)。之後將大堂改稱“中山堂”、三堂改稱“五福樓”,後苑改稱“後花園”。蘭州解放後,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駐地至今。劃後花園及勵志社為中共蘭州市委、蘭州市人民政府、蘭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現除大堂(中山堂)、大門保留原貌外,其餘均拆舊建新,面目非肅藩之舊。後牆拆除,闢為濱河東路。
肅王墓除定王墓在圃子灣(今七里河區上西園)、憲王墓在周家山(今七里河區西果園鄉西津坪)外,其餘均在平頂峰(今榆中縣來紫堡鄉黃家莊)。平頂峰肅王墓曾出土銅爐等。

歷盡滄桑

在6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肅王府歷盡滄桑,幾經變化,其建築已面目全非。清初改為巡撫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為總督府。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明初為知州署,後為肅藩署,康熙五年建為甘肅巡撫署,乾隆二十九年總督來住。方廣二里,中為大堂,堂前東西為文武官廳、為文武巡捕廳,後為二堂,堂東為大書房、為集益軒,又後為三堂,最後為內宅、為花園,大堂南為儀門。門外為立中居正坊,坊東為土地祠,坊西為集房,南為大門,又南為轅門。旗桿四,二在轅門內,二在轅門外。署東為箭道(新設督練公所於內),為經費局(已廢);署西為筆帖式二署。
晚清,衙門前有3個牌坊,正面牌坊高大,上有“憲綱文武”。東西兩牌坊稍低,東曰“控制三邊”,西曰“威震西域”。並樹高達14丈旗桿兩根,頂置8寸余方斗,懸掛杏黃色旗,上書陝甘總督官銜。原置於轅門東西兩側之後獅子,後移五泉山公園門口。民國建立後,先後改為甘肅省都督署、將軍署、督軍署、甘肅省政府。府內建築基本保持原貌。抗戰時期,大堂改為中山堂。中山堂的楹聯為“惟公揭平等自由獨立解放之旗,喚起四百兆同胞,有如春風來臨,瞻仰遺容思報國;此地乃金城王塞古傑時賢所在,繼承五千年歷史,好挾黃河東下,誓除倭寇出重洋。”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省人民政府進駐,其後花園(即中山公園)由中共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進駐。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原古城牆、拂雲樓、望河樓等建築都被拆除。現在保存的只有省人民政府門和中山堂。大門和中山堂經過修繕,更加金碧輝煌。
肅王府的遷蘭,促進了蘭州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促進了蘭州經濟的較快發展,促進了蘭州士人群體的形成和地域文化的興盛,而且,使蘭州特有的民情風俗開始形成並傳承至今。毫無疑問,肅王府的遷蘭,對明代及其以後的蘭州歷史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地圖信息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蓮湖-北院七里秀川新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