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會穴

聽會穴

聽會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耳屏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主治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齒痛,口眼斜,面痛。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聽會穴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隸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 主治:耳疾;齒痛,口眼斜,面痛
  • 主要配伍:配聽宮、翳風主治耳聾、耳鳴
  • 操作:直刺0.5~1寸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1)聽會穴。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
(2)耳門穴。耳,穴在二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穴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穴。
(3)聽呵穴。聽,聞也。呵,大聲呵斥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
(4)後關穴。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功能作用

清降寒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泄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耳屏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

深層有顳淺動、靜脈和面神經叢等;淺層布有耳顳神經和耳大神經。

主治

1. 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
2. 齒痛,口眼斜,面痛。

操作

直刺0.5~1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中耳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配伍

配聽宮、翳風主治耳聾、耳鳴。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聾,耳中癲颼風,聽會主之。”
2.《衛生金鑒》:“風中脈,口眼渦斜:聽會、頰車、地倉。”
3.《醫宗金鑒》:“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邪等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