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丙烯醯胺中毒

職業接觸丙烯醯胺,能經皮膚吸收出現紅斑及皮損等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四肢乏力、體重減輕、手足多汗、四肢發麻、食欲不振、皮膚脫皮紅斑,四肢遠端觸痛覺減退,累及小腦時還會出現步履蹣跚、四肢震顫覺、深反射減退等。此外,丙烯醯胺對增加腫瘤的發病率,生殖系統和胚胎髮育,遺傳等方面也有一定影響。隨著丙烯醯胺毒理學研究的進展,其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毒性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職業性丙烯醯胺中毒
  • 所屬科室:內科 -
  • 主要症狀:頭暈頭痛,四肢乏力
  • 主要病因:丙烯醯胺攝入過多
職業接觸,毒性及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及鑑別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防,飲食與疾病護理,專家觀點,

職業接觸

丙烯醯胺單體主要用於生產聚丙烯醯胺,後者穩定、無毒,廣泛用於石油和礦山開採、隧道建築、造紙、污水處理,生產油漆、金屬塗料和粘合劑。中毒患者主要見於生產與使用丙烯醯胺單體的作業。

毒性及發病機制

丙烯醯胺為白色結晶狀固體。分子量71.08,熔點85℃,蒸氣壓0.27kPa(87℃)、1.33kPa(117℃)。室溫下穩定,不易揮發。易溶於水。由於丙烯醯胺水溶性強,故其單體可經皮膚、黏膜、呼吸道與胃腸道吸收,經皮吸收量可為消化道的200倍左右。丙烯醯胺吸收後很快分布到全身,而以血液中濃度最高。它也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及血胎盤屏障。丙烯醯胺在血液中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為游離型,另一種為蛋白結合型,後者與血紅蛋白及器官中蛋白質的巰基結合,轉而分布於神經組織和皮膚、肌肉、肝、腎、肺等多個器官,其中神經組織(腦、脊髓、坐骨神經)中丙烯醯胺含量不足攝入量的1%,但存留時間超過14天。丙烯醯胺主要通過尿排出,24h內排出攝入劑量的2/3,至第7天排出已達3/4,其中90%為代謝物形式。丙烯醯胺在體內有一定蓄積作用。
丙烯醯胺屬中等毒性,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經口LD50為150~180mg/kg。不論種屬和染毒途徑,本品對各類動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毒作用。中毒的程度與給予的劑量及染毒時間有關。當體內累積劑量達到80~130mg/kg時,方引起中毒症狀。急性中毒時,主要表現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如運動失調、震顫、興奮、四肢強直、痙攣,甚至死亡。多次重複染毒,幾乎全部動物發生周圍神經損害,表現四肢肌無力、後肢嚴重癱瘓、肢體遠端肌肉萎縮、感覺障礙及腱反射消失。
丙烯醯胺中毒動物可見周圍神經發生軸索變性,繼發性髓鞘脫失,最後進入華勒變性。神經遠端較近端受累重。電鏡觀察顯示周圍神經有髓纖維內聚積大量10μm直徑的神經微絲和腫大的線粒體,這表明丙烯醯胺中毒性神經病屬於神經微絲聚積性軸索病。
丙烯醯胺中毒的猴、狗、貓、大鼠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輕度下降,一般很少超過30%,神經動作電位及肌肉誘發電位波幅降低,而感覺神經纖維動作電位波幅降低較運動纖維明顯,並持續到停止染毒幾周之後。丙烯醯胺中毒時神經動作電位波幅的降低較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出現為早,這一電生理表現符合軸索變性神經病的特點。丙烯醯胺中毒動物電鏡顯示周圍神經遠端軸索中神經微絲及神經微管是其原發受損部位。軸索內大量神經微絲聚集,可能與軸索能量代謝障礙導致軸漿運輸,特別是逆向軸漿運輸減慢有關。此外丙烯醯胺能與神經系統中蛋白質巰基結合,抑制軸索與軸漿運輸有關的酶,從而使遠離胞體的軸索末梢營養物質供應不上而發生變性。
有研究認為,丙烯醯胺的中樞神經毒性可能與腦紋狀體多巴胺能系統的功能紊亂有關。 已知丙烯醯胺的神經毒性是通過減少突觸的神經遞質的釋放來介導的,Lopachin等的實驗觀察到丙烯醯胺中毒的大鼠紋狀體小泡神經遞質攝取和釋放都有障礙,提出小泡轉運功能的抑制可能導致突觸神經遞質儲存障礙,並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 早期的電生理研究也顯示, 丙烯醯胺抑制了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突觸的神經傳遞。

臨床表現

丙烯醯胺中毒主要損害神經系統,其損害特點取決於接觸丙烯醯胺的劑量、濃度,即取決於中毒速度。慢性中毒以周圍神經系統障礙為主;亞急性或急性中毒時以精神症狀及小腦障礙為主,繼腦症狀恢復後可出現周圍神經病表現。
1.慢性中毒 生產性丙烯醯胺中毒多為慢性中毒,起病緩慢,一般在接觸本品數月或數年後逐漸發病。發病初期,患者出現頭暈、頭痛、疲乏、無力、嗜睡、食欲不振、消瘦等。隨著病程進展,可出現周圍神經病。患者訴四肢遠端麻木、刺痛、肢端感覺遲鈍,不知水溫冷熱。手指無力,持物不牢,易掉落,精細動作如上表弦、剪指甲、系扣、穿針等困難。下肢乏力、走路腿軟、上樓困難、下坡時易屈膝摔倒,雙腓腸肌疼痛、痙攣。體徵顯示四肢遠端音叉振動覺、痛覺、觸覺減退或消失,多呈手套、襪樣分布,其中振動覺障礙最為常見,出現早,恢復慢。雙手握力減弱,指(趾)屈伸無力,單足站立不穩。少數患者可見骨間肌、大小魚際肌萎縮,個別病例出現崗上肌、崗下肌、三角肌及脛前肌萎縮。腱反射遲鈍或消失,其中以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多見,而且出現早、恢復慢。腦神經一般不易受累。皮膚直接接觸丙烯醯胺溶液者,可發生接觸性皮炎。常見手掌及足底皮膚潮紅、多汗呈滴、濕冷、肢端皮膚溫度降低、脫皮及紅斑。這些表現可能是丙烯醯胺直接刺激伴有局部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現象。停止接觸丙烯醯胺後1~2周皮損逐漸消失,不留痕跡。
2.急性或亞急性中毒 短期接觸大量丙烯醯胺者可以發生中毒性腦病。突出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精神症狀及小腦共濟失調。後者主要表現說話遲緩、動作笨拙、持物不穩、精細動作難以完成,走路不穩、有時摔倒。檢查可見眼球水平性震顫、構音障礙、四肢肌張力低,輪替動作笨拙、指鼻試驗辨距不良伴震顫,睜眼站立不穩、閉目加重,跟膝脛試驗不穩,步態蹣跚呈酒醉狀等小腦損害表現。經1月左右隨腦病病情的好轉而出現感覺運動型周圍神經病
生產工人在長期接觸較小劑量丙烯醯胺的基礎上,近期又突然接觸大劑量丙烯醯胺後,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小腦共濟失調,並可能同時伴有不同程度周圍神經病表現。

實驗室檢查

1.神經肌電圖測定:丙烯醯胺作業工人以肌電圖變化明顯而神經傳導速度大致正常或輕度減慢為特點,符合周圍神經軸索變性的肌電特點。
2.脊髓及大腦誘發電位測定:既往研究對30例有周圍神經症狀或體徵的丙烯醯胺作業工人進行脊髓及大腦誘發電位測定,結果顯示該組工人脊髓傳導速度明顯減慢、脊髓傳導時間延長,而頸髓以上中樞傳導時間未見改變,提示脊髓上行傳導神經纖維受損。這一結果支持了丙烯醯胺中毒性神經病屬中樞-周圍性遠端型軸索病。
3.尿代謝產物測定:丙烯醯胺作業工人尿代謝產物巰基尿酸-乙醯丙醯胺半胱氨酸增高,基本能反映近期接觸丙烯醯胺量,可作為近期接觸指標。

診斷及鑑別診斷

根據密切接觸丙烯醯胺職業史.具有周圍神經病和(或)腦病的臨床表現,及神經肌電圖的神經原性損害,結合現場衛生學調查,並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類似疾病後,診斷一般不因難。根據病情可將本病分為輕、中、重度三級:①輕度中毒:在有倦怠、肢體麻木、下肢乏力或有皮損的基礎上,肢體遠端音叉振動覺、痛觸覺減退伴跟腱反射減弱:或肌電圖顯示有肯定的神經原性損害。②中度中毒:除輕度中毒外,尚出現感覺性共濟失調;或感覺障礙達肘、膝以上、伴腱反射消失;或肌電圖顯示有較嚴重的神經原性損害。③重度中毒:具有意識障礙及小腦共濟失調;或四肢遠端肌肉明顯萎縮並影響運動功能。
丙烯醯胺中毒需與其他原因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鑑別,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綜合症等。

疾病治療

本病無特效解毒劑。採用對症與支持療法,預後較好。常用的藥物:恩經復、甲鈷胺、神經節苷脂鈉鹽等。可用針灸、理療,穴位注射、改善循環等療法。中毒患者早期脫離丙烯醯胺,可逐步完全恢復功能。

疾病預防

生產過程中加強預防措施,作業場所應注意設備密閉和局部通風。操作者應穿戴長袖工作服、長筒膠鞋及橡皮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接觸丙烯醯胺。對生產工人定期進行體檢,發現中毒患者及時脫離。對於有周圍神經病變的工人不能從事丙烯醯胺作業。

飲食與疾病護理

多飲水,多吃水果、蔬菜。清淡飲食。急性中毒需要脫去污染的衣服及鞋、襪。清洗皮膚;眼部污染,可用生理鹽水沖洗。要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進行運動功能鍛鍊,促進疾病的康復。

專家觀點

丙烯醯胺是一種在工業領域中廣泛套用地化工原料,不僅是職業環境中的一種污染物,近幾年來有研究發現,除了職業性接觸外,市政處理供水後也可含極微量的丙烯醯胺,許多富含澱粉的穀物類食物在高溫加熱的過程中也可以產生丙烯醯胺,從而引起了世界各級人士的普遍關注。但是食物中的丙烯醯胺的量很少,是否能夠引起中毒,還沒有確定的報告。對丙烯醯胺中毒應有科學的評估。
丙烯醯胺中毒對人體各大系統都能產生一定的損害,尤其以神經系統為主,它能引起感覺-運動型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病變,主要表現為肌肉無力、深反射減弱或消失及共濟失調。丙烯醯胺中毒有一定潛伏期,因此停止接觸後病情可能會有進展。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是治療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