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收穫機

聯合收穫機

聯合收穫機又稱聯合收割機,就是收割農作物的聯合機,在50年代初被稱作康拜因,是能夠一次完成穀類作物的收割、脫粒、分離莖桿、清除雜余物等工序,從田間直接獲取穀粒的收穫機械。

在聯合收割機沒出現以前,脫粒機和機械收割機這些器械,大大提高了19世紀時的農業生產率。這使得用比以前少的工人去收割更多的穀物成為可能。但19世紀後期的一項發明,更進一步地提高了這一效率。聯合收割機使收割與脫粒機結合在一個整件中,使農民能以單一的操作去完成收割和脫粒。從而節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合收穫機
  • 外文名:Combine harvester
  • 簡介:能夠同時完成穀物的收割的機械
  • 組成:由收割台、脫粒系統等幾部分
  • 作用: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
  • 領域:農業機械
歷史沿革,國內現狀,如何操作,

歷史沿革

18到19世紀,在英、美等國曾有許多人研製和設計聯合收割機,其中有的人還獲得了專利或製造出了樣機,但基本都不具備實用價值,未能得到推廣。
1831年,美國農民發明家麥克科密克(C.McCormik,1810-?)設計製作出第一台由兩匹馬牽引的聯合收割機,其收割效率超過了30個人工,這是聯合收割機研製的重大突破。此後,麥克科密克一直致力於聯合收割機的改進和製造,他生產的聯合收割機供不應求。到1870年,他製造的大型聯合收割機由40匹馬牽引,收割幅寬達30米,收割機上還裝有麥桔打包裝置。
1889年,美國人貝斯特(Best)設計製造出第一台由蒸汽機驅動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一天最多可收割50多公頃農田。此後,又相繼誕生了由內燃機驅動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
19世紀80年代後期,聯合收割機在美國日益普及,很快澳大利亞也生產也了類似的機器。
20世紀20年代,聯合收割機首先在美國的小麥產區大規模使用,隨後迅速推廣到了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西歐諸國。
穀物聯合收割機
聯合收割機已是大田作業不可缺少的農業機械。用其收割小麥,可比一般人工收割減少脫粒損失5~8%,並大量節省勞力。一台大型穀物聯合收割機一天可收割小麥400~500畝。
現代聯合收割機一個工作日可以收割12萬平方米以上的穀物。穿行於農田的每一次操作,都割下一捆約5.5米寬的穀物。
為什麼聯合收割機首先出現於美國和澳大利亞,有以下理由可以說明。首先,這兩個國家的農業規模都很大。田野一望無際,因此一個用快速收割法的農民在與他同行的競爭中能占據優勢。另外,早期的聯合收割機相對於潮濕的氣候來說,更適合於乾燥的氣候。聯合收割機在英國獲得成功之前,先得研製出使穀粒乾燥的機器,因為收割下來的穀物並沒有乾燥到能夠馬上貯存起來的程度。
所有的已開發國家都已廣泛使用聯合收割機。

國內現狀

國內收割機起步較晚,早期以模仿及從蘇聯,美國,及加拿大等國家進口為主。很多連線或支承部位沒有經過詳細的計算,而是根據已開發國家已造好的收割機的尺寸設計製造的,使得收割機體積龐大,質量偏大。
大型收割機是非常複雜的機械設備。大型收割機的使用對土地的平整和規模有更高的要求,大家熟知的華北平原,三江平原等重要的小麥,水稻產區很早就使用聯合收割機進行生產。
相對大型收割機,小型收割機的設計更隨意。國內很多院校都開始嘗試針設計製造小型收割機。這些院校設計適合本地土地環境和生產力的小型收割機,這種收割機因為價格低,維修簡單,使用方便,適合各種地形,保養要求低。這種收割機一般是個人購買,適合小農戶小規模的生產。
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

如何操作

農業機械作為農業生產和發家致富的好幫手,
不但要會選購、善維護,正確操作使用、保養、維護機械也十分重要。
按照《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凡是由個人原因造成的機械故障,不能實行三包。為此,廣大機手注意以下四點:
一、認真讀懂機械使用說明書,掌握結構和性能,切忌囫圇吞棗,自以為是,不能充當“百事通”。
二、操作機械要遵循操作規程,維護保養要講究方法,切忌馬馬虎虎,不能瞎擺弄。
三、農業機械功能有限量,載重車速有規定,切忌“小馬拉大車”,貪小失大。
四、堅決不能操作有病機械,一旦發現機械有毛病,要立即停止操作,及時進行維護和保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