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秩序:國際金融熱點精述

聚焦新秩序:國際金融熱點精述

《聚焦新秩序:國際金融熱點精述》內容簡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世界格局劇烈變革,全球經濟金融進入大挑戰、大變革與大調整的新階段。舊秩序已經被打破,而新秩序正在構建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複雜多變,國際金融的新事件、新現象、新問題、新規則層出不窮,考驗著各國的智慧與應對能力。本書選取了其中60個熱點問題,從歷史、現狀、趨勢、對中國的影響及啟示等方面進行解讀。

基本介紹

  • 書名:聚焦新秩序:國際金融熱點精述
  • 作者:肖鋼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640020
  • 外文名:Eyes on the Financial World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信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近幾年來全球經濟新的發展趨勢和秩序變革下,《聚焦新秩序》匯集了多位專家學者和金融界人士對最近幾年國際金融新秩序、制度創新與發展趨勢的總結與思考。肖鋼對近五年來國際金融熱點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專題研究,以目前比較引人關注的60個金融熱點為索引,進行高度概括和精確解讀,具有不可替代的權威性。
為什麼美國、歐洲連續出台多輪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計畫?
金融秩序的變化如何引發各國的利益博弈?
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金融業如何進行重組與變革?
拉動中國和全球經濟復甦的引擎在哪裡?
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建立有哪些根本問題要解決?

作者簡介

肖鋼,1958年出生,從1981年到中國人民銀行任行長秘書,到1998年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2003年,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任中國銀行董事長、行長、黨委書記。2004年8月至2013年3月任中國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2013年3月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仍處於“新興加轉軌”階段,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作為中國金融領域的政府高級官員、金融改革家,肖鋼的言論和行動被廣大媒體廣為跟蹤和轉載評論,並直接牽涉中國股市的波動。

媒體推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市場波瀾起伏,各國政府大規模的經濟金融干預,國際協調和博弈更是風雲疾起,空前激烈。本書選取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生的60個事件,以小看大,從現實到理論,在世界看中國,在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剖析中透析全球金融的脈絡。作者肖鋼主席和中國銀行的研究和業務人員綜合他們對國際金融形勢的長期跟蹤,對國際金融理論的獨特研究和對我國的金融發展的實踐經驗,在全球經濟金融急劇變化的一片撲朔迷離中,栩栩如生地為我們展現了當今全球金融的方方面面。謹以為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 朱民

由肖鋼主席領銜,集中國銀行海內外優秀研究者之力編撰的《聚焦新秩序——國際金融熱點精述》一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於我們跟蹤危機的軌跡,分析危機的原因,探討走出危機的路徑,尋找改革全球金融體系的新方向,均提供了極有見地的思路。正因如此,本書對於我們分析中國金融體制的深層矛盾,探討進一步改革的路線圖,也有極強的參考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李揚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財政貨幣政策轉變
國家資產負債表
美國“財政懸崖”
美歐英日中央銀行應對危機的貨幣政策操作
央行貨幣互換
匯率戰
金融保護主義
央行獨立性
金融政策目標的“不可能三角”
歐洲豬國
歐洲“三駕馬車”
歐債危機救助措施
歐元區一體化機制建設
第二部分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
G20推動國際貨幣金融改革的作用與困難
超主權貨幣
特別提款權
特里芬難題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開發基金
亞洲金融合作基金
亞元
人民幣國際化
第三部分 金融監管體系塑造
巨觀審慎監管框架
巴塞爾協定Ⅲ
流動性覆蓋率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金融消費者保護
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
沃爾克規則
英國銀行業“圍欄”改革
金融交易稅
影子銀行
龐氏騙局
反洗錢
“避稅天堂”改革
金融監管套利
熱錢
日元套利交易
第四部分 金融業重組與變革
貝爾斯登公司倒閉
雷曼兄弟破產
美國的“兩房”機構
摩根“倫敦鯨”事件
五大投行轉制
問題資產救助計畫
有毒資產
去槓桿化
金融高管薪酬
“占領華爾街”運動
對沖基金
主權財富基金
第五部分 金融基礎設施完善
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操縱醜聞
歐元區各國中央銀行間的支付清算系統
存款保險機制
國際評級機構改革
泰德利差
離岸金融中心
亞洲債券市場
人民幣點心債
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能源金融化
碳金融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後記

2012年12月,為便於分析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五年來的進程和經驗,我們著手對這五年發生的國際金融事件和熱點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研究,陸續形成了述評文章,並彙編成此書。
為有效完成編寫任務,我們成立了寫作小組,確定了寫作思路、熱點問題、篇章架構和文章風格,並將任務落實到人。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戰略發展部總經理黃志強、副總經理宗良同志幫助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合理安排寫作計畫,有效協調具體問題,保證了寫作任務的完成。在此,我深表謝意!
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中國銀行海內外研究力量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動員了海內外50餘名中青年骨幹人員,直接參與資料蒐集、問題研究和初稿寫作,他們中既有業務管理部門的相關負責同志,也有多年從事研究工作的專家。他們的名單如下:國際金融研究所邊衛紅、廖淑萍、周景彤、李建軍、張曉婧、李佩珈、徐奕晗、陳靜、高玉偉、馬欣、楊先道、王勇、劉茜(大)、邵科、葉蓁、辛本勝、韓雨晴、劉茜(小)、索麗娜、張慶昌;風險管理總部張守川、黃黨貴、魯征、楊瑾、譚昭、徐振東、王玉婷、沈鴻、周娜、陳昕;金融市場總部王蕾、徐凡、周堯、丁孟、周洋、侯麗萍;中銀香港戴道華、黃少明、應堅、柳洪、卓亮;紐約分行黃小軍、陸曉明、吳曉暉、周怡;倫敦分行王家強、瞿亢、韓麗穎、李琪、宋達志、菅睿。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資深研究員鐘紅、巨觀研究主管溫彬參與了本書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央行獨立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和《G20推動國際貨幣金融改革的作用與困難》三篇文章,還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王宇和國際司基金處郭凱的大力指導和幫助。藉此機會,我對他們的積極參與和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出版發行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出版社副總編輯季紅同志對全書的主題策劃、篇章結構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於本人水平能力有限,時間倉促,加上國際金融事件和熱點問題都在發展變化之中,書中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肖鋼
2013年3月9日

序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五年來,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世界格局劇烈變革,全球經濟金融進入大挑戰、大變革與大調整的新階段,國際金融秩序亟待重塑。
舊秩序已經被打破,而新秩序正在構建之中。國際金融的新事件、新現象、新問題、新規則層出不窮,衝破了傳統理論框架,考驗著各國的智慧與能力,折射出各國利益的博弈,反映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變化,引起了政界、學界、工商界和社會公眾的空前關注。
中國已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既分享了紅利,也做出了貢獻。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邁上一個新台階。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其貿易量已占全球貿易總量的十分之一,外匯儲備已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開始從貿易大國向投資大國轉變。與此同時,金融業快速成長,金融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民幣國際化跨越式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金融事件的發生、國際金融規則的變化對中國經濟影響日益明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正因如此,我們對近五年來國際金融熱點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專題研究,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語言、平實生動的評述,加以闡釋,並集結成書,展示在讀者面前。我們相信,這種努力對於普及國際金融知識,研究國際金融危機,了解國際金融體系的變化,推動中國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發展,以及探討國際金融新秩序,均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為有志於從事國際經濟金融研究的人士,提供了難得的、鮮活的史料參考。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已經有所緩和。美國經濟溫和復甦,歐元區經濟下行風險降低,日本經濟也出現好轉跡象。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仍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全球金融市場樂觀情緒上升,國際資本開始回流。美國道瓊斯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德國DAX指數和日經225指數均大幅反彈,恢復或超過危機前的水平。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逐漸改善,美國銀行業已連續3年實現盈利增長,“問題銀行”數量大幅下降,歐洲“銀行業聯盟”正在組建。
我們認為,當前危機有所緩和,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促成的,主要包括:
一是財政、貨幣政策的刺激作用。美歐等危機國家紛紛出台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財政刺激計畫和連續多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過去五年,央行資產規模快速膨脹,美聯儲已擴大3.5倍,規模高達2.9萬億美元;歐洲央行已擴大2.5倍,規模高達3萬億歐元。
二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推動。這場危機暴露了世界經濟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和矛盾。危機之後,許多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採取了一些結構性的改革措施,已開發國家著手調整過度消費及高福利的模式,提出“再工業化”、新能源等戰略;開發中國家則調整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模式,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最佳化出口結構,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國內需求。
三是新興經濟體的貢獻。危機以來,新興經濟體的表現優於發達經濟體,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其GDP占比顯著提高。據IMF統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最近5年世界經濟成長的70%來自新興經濟體。中國政府在危機之初的4萬億投資以及一系列擴大內需的刺激措施,成為拉動中國和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新興經濟體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投資等政策的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四是國際治理機制的改善。危機爆發之後,世界各國開展了多方位的合作,共同應對危機。2008年11月,G20首屆峰會在華盛頓召開,至今已召開了七次。峰會在應對危機、全球經濟再平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全球金融監管等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重要平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組成的“三駕馬車”,在歐債危機處理中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和資金支持。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明顯加強。2012年3月,在第四屆金磚國家峰會上,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探討設立新的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基金的計畫也提上日程。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取得顯著成果,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得到重視和加強。
然而,眾多跡象表明,一些根本性、結構性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金融危機還遠未真正過去,全球經濟金融新秩序的建立仍然任重道遠。
一是政府債務不可持續,寬鬆貨幣政策的副作用不容忽視。史無前例的積極財政政策,使一些國家政府債務高企,違約風險不斷上升。根據IMF的統計,2012年已開發國家政府債務餘額占GDP的比例已上升到110%,為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財政的捉襟見肘,促使其推出多種形式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而且規模日益擴大。這雖然改善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但也造成了全球貨幣總量膨脹,催生了通貨膨脹預期和資產價格泡沫隱患,加大了各國巨觀經濟管理的難度。
二是全球經濟再平衡任務更加艱巨。危機後,許多國家採取了多種措施以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但是,由於產業格局調整的長期性,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的衝突,全球經濟再平衡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再平衡過程中,各國應高度重視內生增長機制的培育與形成,使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是各國之間的博弈更加激烈和複雜。危機使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已開發國家實力猶存,新興經濟體整體實力上升,經濟金融力量此消彼長使得各國之間的利益博弈更加激烈,對規則制定和國際貨幣體系主導權展開角逐。一些國家競相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採取更加隱蔽的貿易保護和金融保護措施,進一步使利益博弈複雜化。

五年來國際金融發生的新變化涉及方方面面,本書選取了其中60個熱點問題,從歷史、現狀、趨勢、對中國的影響及啟示等方面進行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財政貨幣政策轉變。為應對危機,西方已開發國家通常採取“需求管理政策”,即通過減稅增支和降低利率,增加社會總需求,刺激經濟復甦和增長。與以往不同,這次危機是由於政府、企業、家庭和金融機構“去槓桿化”而引發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所導致的,這一新特徵對傳統的巨觀管理政策提出挑戰。
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政府債務高企,靠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已無餘地,只好讓央行承擔更多職責。市場利率已處在超低水平,傳統價格型工具刺激作用有限,已開發國家央行又普遍採取超常規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自身資產負債表,採取競爭性貨幣貶值的手段,造成全球流動性泛濫,金融風險加劇,央行的獨立性也受到質疑。
建立健全國家資產負債表,保持債務的可持續性。我們對資產負債的考察不能僅看單個部門,而應將政府、家庭、企業和金融機構等部門納入統一的框架內加以考慮。不僅要了解國家資產負債的整體存量信息,還要揭示潛在的風險,以及金融風險在不同部門乃至國家之間的傳導途徑。要將國家資產負債表及其管理能力納入巨觀調控體系建設,堅決守住防範風險的底線。
及早規劃並適時退出超常規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難以解決經濟的內在結構性問題,且實施時間越長,貨幣總量失控的風險就越大。為規避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應提前規劃並擇機退出。各國央行要加強合作,防止以鄰為壑的“貨幣戰”,反對各種形式的金融保護主義。
解決債務問題要有新思路。美國應及時化解“債務上限”和“財政懸崖”的潛在風險,避免債務規模的積累和擴大。歐洲應儘早啟動有序的債務重組,有效化解危機。有關各方應通力合作,減輕重債國的債務壓力,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同時監督其推進結構性改革、削減債務和財政赤字的力度和進度,真正幫助陷入危機的國家早日走出困境。
第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金融危機暴露了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可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完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加快IMF的份額和治理結構改革,增加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話語權。推動IMF監督職能範圍由匯率擴大到財政、金融和監管等領域,提高監督的全面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利用G20平台帶動多邊和區域合作,進一步發揮G20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和政策協調中的作用。
加快推進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超主權貨幣是一個長期遠景,亞元等區域貨幣構想也由於存在內在缺陷而困難重重。當前應推進儲備貨幣多元化的改革,進一步提高歐元、日元、英鎊、人民幣等貨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比重。
擴大SDR的使用範圍。逐步擴大SDR在私人領域的使用,進一步發揮其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金融資產中的定價作用,完善SDR作為國際貨幣的職能。積極研究人民幣納入SDR定值貨幣籃子等相關問題。
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推進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推動大宗商品以人民幣定價,積極推動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擴大人民幣的資本輸出和經濟援助。多管齊下,全面提高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意願。
第三,金融監管體系塑造。金融危機促使各國反思金融監管的順周期性,重視防範系統性風險,加大對金融機構特別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
健全巨觀審慎監管框架。應把單一機構的監管與巨觀經濟金融問題聯繫起來看待和處理。將防範系統性風險、降低順周期效應作為巨觀審慎監管的主要內容。強化對系統性風險的預防和管理,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和處置機制。加強對系統重要性機構的監管,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
加強金融監管。繼續穩步推進巴塞爾協定Ⅲ的實施,加強對資本和流動性等方面的監管。嚴格區分銀行零售金融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嚴格限制自營投機性業務,在傳統業務與高風險業務之間建立防火牆。提高評級機構的透明度和客觀性,打破大型評級機構的行業壟斷。
建立適合本國特色的監管組織架構。加強監管者之間、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由單向被動式監管向互動式和聯動式監管轉變。加強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制度建設,完善消費者保護工作。健全經濟金融信息共享機制,為完善金融監管協調創造良好條件。
增強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強化其穩定金融體系、協調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職能。
第四,金融業重組與變革。金融機構加快自身經營管理方式和結構調整的步伐,重視完善風險管理架構,構建核心競爭力。
完善公司治理。健全金融從業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建設對股東、投資者、交易對手和社會負責任的企業文化,加大信息披露。建立健全“風險與成本相抵扣、長期與短期激勵相協調”的薪酬制度,避免過度冒險。
穩妥推進綜合經營。金融綜合經營是順應客戶需求、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收益結構的必然趨勢。應加快金融綜合經營相關立法,對金融控股公司要實行“主監管”制度,對相關業務實行並表監管,避免監管真空。集團內部要進一步完善不同業務之間的防火牆,防範金融風險的交叉傳染。
加快結構調整。金融機構加快業務和收入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是適應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應在競爭中形成差異化發展的格局,構建資本節約型的發展模式,降低資本消耗,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加強風險管理。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的生命線,是其經營發展的永恆主題。要健全金融機構風險防範預警體系、評估體系和處置機制,著力防範和化解部分領域、行業和企業的潛在風險,全面提升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完善金融機構救助機制。金融機構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其破產倒閉可能引發經濟金融危機,使全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政府應高度關注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對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應以兼併重組為主,避免因破產倒閉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完善。全球金融體系順利運轉需要進一步創新金融市場工具,完善基礎設施。
積極完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信用評級標準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新興經濟體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在穩定金融體系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方面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秩序重建的契機,努力提高話語權。
最佳化國際金融中心布局。隨著全球經濟中心逐漸東移,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國際金融中心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擴大和強化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資金調度、多元化融資平台、全方位市場交易以及財富管理等功能。加強金融中心之間的分工與協調,努力實現共同發展。
加快新興經濟體的債券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本幣債券及其他新興債券。亞洲各國應高度重視債券市場建設,擴大投資者基礎,增強市場流動性,安排好債券發行計價貨幣,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亞洲債券市場建設中的作用。
豐富和發展碳金融、能源金融等市場。碳金融作為金融體系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創新,是各國搶占低碳經濟制高點的關鍵之一,對全球經濟與金融格局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能源是關係全球經濟命脈的重要資源性商品,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能源的金融屬性逐步增強。應鼓勵有實力的金融機構進入碳金融和能源金融等新型市場領域,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構建多元化的市場結構。

金融危機帶來了經濟金融制度的深層變革,在國際格局調整中金融份量開始上升。過去,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與科技等方面。經濟力量是一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軍事力量是一國保衛自身利益的支撐。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增強經濟和軍事力量的重要推動力。金融危機以來的實踐表明,金融力量正成為各國競爭的重要領域,成為影響國際格局變化的新因素。
主權貨幣的國際化是金融力量的集中表現。主權貨幣國際化仰賴經濟實力,但又可超越經濟實力,成為引導國家競爭戰略的關鍵因子。一個國家擁有國際儲備貨幣職能的貨幣,不僅可以帶來鑄幣稅、降低貿易成本等收益,更能增強對全球資源的調控能力。貨幣角逐產生於美元對英鎊的替代,日元和馬克隨後加入這一競爭,而歐元的誕生和壯大也不斷挑戰著美元的國際地位。
金融市場規則話語權是金融力量的主要手段,掌握了話語權就會處於主動地位。危機以來,信用評級標準、金融監管、金融會計準則、反洗錢與大宗商品定價權等規則制定仍由西方國家主導,但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積極參與,力爭更大話語權。
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金融力量的重要體現。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是各國金融實力對比最為直接的載體。國際金融中心是開展國際資本借貸、證券發行、外匯交易和金融產品研發的核心場所。世界各國國際金融中心的數量、規模和成熟度是衡量金融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危機催生變革,孕育新的希望。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需要理論創新,需要各國共同創造,共同推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