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漢語譯本

聖經漢語譯本

基督教傳入中國後《聖經》的各種漢語譯本。也是最早的聖經漢語譯本,可能出自唐代景教傳入之後。

基本介紹

  • 書名:《聖經》漢語譯本
  • 又名:《聖經》漢譯本
  • 原版名稱:《聖經》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基督教傳入中國後<聖經>的各種漢語譯本。
20世紀以來,蕭靜山於1922年翻譯出版了《新經全書》。吳經熊於1946年翻譯出版了詩體《聖詠譯義初稿》,1949年又翻譯出版《新經全書》。李山南、申自天等人合譯的《新經全書》亦於1949年出版。1946年起,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陸續分卷出版用白話文翻譯的聖經全書。舊約部分共分8卷,1953年出齊。新約部分共3卷,1957~1961年已出齊。中國東正教譯經甚少。據知,固禮曾譯過一部《新約全書》,於1864年出版,此後作過一次訂正。
概況最早的聖經漢語譯本,可能出自唐代景教傳入之後。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及《諸經目錄》記載,景教傳教士阿羅本至長安後,即著手翻譯經書,後景淨繼其事。所譯景教經典30餘部,包括新舊約正典的部分經卷。元代將天主教傳入中國的約翰·孟高維諾,曾翻譯過新約和《聖詠集》(即《詩篇》)。一般認為孟高維諾所譯為蒙文,也有人疑為漢文。但唐、元譯本皆未流傳後世。
明代天主教再次傳入中國後,陽瑪諾曾將四福音書中許多經文譯為漢語,於1636年編纂出版《聖經直解》。清代天主教傳教士曾有多人譯過聖經,但出版甚少。17世紀末,白日陞曾將大部分新約譯成漢語,譯稿現存不列顛博物館。羅馬圖書館存有另一部新約漢語譯稿,估計也出於同一時期。18世紀末,在清廷任通譯官的賀清泰曾將新舊約大部分譯成漢語,該稿存於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圖書館。19世紀末,德雅曾將新約全部譯成漢語,但只出版了四福音書,名《四史聖經譯註》。李陸遁所譯《新經全書》則於1897年出版。

其他信息

新教最早的聖經漢語譯本出自馬士曼之手。馬士曼是英國浸禮會派往印度一帶向華僑傳教的傳教士,在拉沙協助下將聖經譯為漢語,1822年在印度塞蘭普爾出版。與此同時,馬禮遜在東印度公司支持下在廣州從事聖經翻譯工作。新約部分於1813年譯成,次年出版。後又與米憐合作,於1819年完成舊約部分的漢譯工作。1823年,聖經全書出版,名《神天聖書》。此後,馬禮遜譯本經麥都思、郭士立、裨治文及馬儒翰修訂。新約部分多由麥都思修訂,1837年出版,名《新遺詔書》。後又經郭士立再修訂,改名為《救世主耶穌遺詔書》,1840年出版。此譯本曾為太平天國所採用。馬禮遜譯本舊約部分的修訂工作由郭士立擔任,於1838或1840年出版,名為《舊遺詔聖書》。《南京條約》簽訂後,清廷被迫開放五口。美英各傳教機構於1843年派代表在香港開會,決定重譯聖經,由各地傳教士分5組譯出新約初稿,交代表委員會審閱。參與審稿的有麥都思、施敦力、文惠廉、婁理華等。審稿工作自1847年開始至1850年完成。但希臘文 Theos一詞譯為“神”還是“上帝”,始終未能一致,故代表委員會譯本新約聖經於1852年出版時,有譯作“神”和“上帝”的兩種版本。舊約部分不再由各地傳教士參與其事,而由代表委員會進行翻譯。由於意見分歧,委員會陷於分裂。麥都思、施敦力等於1853年完成舊約譯稿,於1854年出版。1855年又與代表委員會譯本新約聖經合訂出版,仍稱代表委員會譯本《聖經全書》。該譯本曾經中國文人王韜潤色。裨治文與克陛存則另行翻譯,新舊約相繼於1859和1862年出版。浸禮會在較長時間內均使用馬士曼譯本,至1848年,始由高德著手修訂,1853年出版新約。舊約部分高德未能完成,由羅爾梯繼續修訂,1868年出版《聖經全書》。以上均為文言文譯本,當時稱“文理”譯本,或“深文理”譯本,至1877年已有11種之多。為求統一,1890年傳教士大會選出3個聖經重譯委員會,分別擔任文理、淺文理及官話3種文體的重譯工作。
聖經漢語譯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