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縣

聊城縣

山東省聊城縣即今天的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聊城市隸屬於山東省,山東省聊城市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屬於中國工商業最發達的華東地區和中國農業發展條件最好的中原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聊城縣
  • 地理位置:中國華東地區山東省西部
  • 面積:1245平方公里
  • 人口:人口101萬
  • 所屬地區:山東省聊城市
  • 現在名稱:東昌府區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氣候條件,科學技術,醫療衛生,文化教育,

行政區劃

為聊城市,魯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設18個鄉鎮、辦事處和兩個工業園區。

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齊國西境聊、攝、清邑地 。戰國為齊國聊城邑(今市區西北7.5公里聊古廟)。秦置聊城縣,屬東郡。西漢於縣西境置清、發乾2縣,與聊城縣同屬東郡。東漢因之,章帝時改清縣為樂平縣。三國魏聊城縣屬平原郡,樂平縣改屬陽平郡。西晉聊城縣屬平原國,樂平縣仍屬陽平郡。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於縣東40里築城置平原鎮,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廢鎮,平原郡及聊城縣並移治於此,孝昌年間於縣西境分置西聊縣,治所在原聊城縣治,與聊城縣同屬平原郡。北齊樂平縣、發乾縣俱廢。
隋初廢平原郡及西聊縣,開皇3年(586年)於聊城縣西境分置堂邑縣,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博州,治聊城縣,大業初年,廢博州,聊城縣屬武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博州,聊城縣仍為州治。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年)聊城縣徙治於巢陵城(今市區東南7.5公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因黃河決堤,聊城縣移治孝武渡西(即今城),仍為博州治所。金聊城、堂邑2縣仍屬博州。元初聊城縣屬東平路,至元四年(1267年)由東平路析置博州,治聊城縣,十三年改博州為東昌路,聊城縣為路治所。明、清聊城縣均為山東東昌府治,其縣西境仍為山東堂邑縣。
入民國後,歷為山東濟西道(1913年)、山東省東臨道(1914年)、山東省東昌道(1925年)治所。1928年廢道制,直屬於山東省。1937年1月屬國民黨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並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1949年8月,聊城縣屬新設的平原省聊城專區,聊城縣為專員公署駐地。
1951年3月撤銷聊城城關區, 劃歸聊城縣。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縣、堂邑縣均隨聊城專區劃屬山東省。 1956年3月撤銷山東省堂邑縣,該縣東部原轄之城關區、八甲劉、垢土固、斗虎屯、梁水鎮、閻寺、道口鋪、張爐集、鄭家等區劃入山東省聊城縣。1958年12月山東省聊城縣改置山東省聊城市。 1963年3月16日山東省聊城市復改為山東省聊城縣。1983年再度置山東省聊城市,由山東聊城地區(1967年由山東聊城專區改稱)代管。1997年8月山東聊城地區和縣級山東省聊城市被撤銷,設立地級聊城市,,屬於山東省,原縣級聊城市改置為東昌府區。

氣候條件

山東聊城縣位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平均氣溫13.3度,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無霜期201天以上。

科學技術

近年來,山東省聊城縣在全國、全省、全市科技大發展的浪潮下,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進步。各類技術人員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機構蓬勃興起,取得了一批擁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

醫療衛生

擁有醫院、衛生院、衛生防疫機構、婦幼保健院中西醫研究院等衛生機構 100 所。醫院設備先進,醫生技術精湛,護士護理周到,能夠滿足人們醫療所需。

文化教育

山東省聊城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東聊城的所在地,商代為啟的封地,秦代設山東聊城縣,明清時期為山東東昌府治。建國後為平原省聊城行政公署駐地,1983年撤縣改市,1998撤市改區。明清時期,漕運暢通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秀美賽江南、富庶甲齊郡”。轄區內人文景觀眾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其中有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收藏之富被譽為“海內之甲觀”;有光岳樓、山陝會館、宋代鐵塔等名勝古蹟。
當代,山東省聊城縣的文化教育取得很大發展,公民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9%,轄區內擁有 8 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 4 萬人;中等專業學校 26 所,在校學生 8 萬人;普通中學 50 所,在校學生15萬人;技工學校 10 所,在校學生 4.5 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