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範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緻,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翻砂法
  • 種類: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
  • 制偽錢方法:用母錢翻鑄
  • 錢幣攜帶方法:用繩索將錢幣串在一起
詳細釋義,鑑定錢幣,

詳細釋義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範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鹹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覆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儘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鑑定錢幣

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鑑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