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道德

美國心理學家L.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中的第二級水平。大多數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水平都處在此階段。此時社會規則已被理解、接受和內化。其中包括“好孩子定向”和“法律和秩序定向”兩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習俗道德
  • 外文名:Morality custem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科爾伯格,習俗道德水平,

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他套用道德兩難論的方法研究道德的發展問題。這種方法也稱兩難故事法。故事包含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衝突的情境,讓被試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的人物行為進行評論,從而了解被試進行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原則及其道德發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兩難故事是“海因茨偷藥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歐洲有一位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藥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該藥價錢十分昂貴,要賣到成本價的十倍。海因茨四處求人,盡全力也只借到了購藥所需錢數的一半。萬般無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允許他賒賬。但藥劑師堅決不答應他的請求,並說他發明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闖入藥店偷了藥,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來。
科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被試參加討論,如:海因茨該不該偷藥?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海因茨犯了法,從道義上看,這種行為好不好?為什麼?通過大量的研究,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是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習俗道德水平

第二水平,習俗道德(9~15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能夠著眼於社會的希望與要求,並以社會成員的角度思考道德問題,已經開始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準則,能夠了解社會規範,並遵守和執行社會規範。規則已被內化,按規則行動被認為是正確的。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係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讚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儘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讚賞的行為。這一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藥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他做的是好丈夫應做的事;反對者則說,他這樣做會給家庭帶來苦惱和喪失名譽。
第二階段: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認為準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範去行動。該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藥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不這么做,他要為妻子的死負責;反對者會說,他要救妻子的命是應該的,但偷東西犯法。
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認識處於習俗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