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芹悲黍

美芹悲黍

《美芹悲黍》,為一楹聯,作者是郭沫若。這是郭沫若為辛棄疾紀念祠題寫的對聯。上聯“鐵板銅琶”是一個典故,出自《歷代詩餘》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劍錄》里評論蘇詞風格的話;下聯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揚朱》篇載:有人向同鄉富豪讚美芹菜好吃,結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腫鬧肚子。後人以“獻芹”稱所獻之物菲薄,以示誠意。郭沫若(1892年—1978年),四川樂山沙灣鎮人,漢族,原名郭開貞,文學家、詩人等。是我國新詩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領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芹悲黍
  • 外文名:美芹悲黍
  • 作者:郭沫若
  • 體裁:楹聯 對聯
楹聯內容,對聯解析,作品賞析,

楹聯內容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對聯解析

這是郭沫若辛棄疾紀念祠題寫的對聯。
美芹悲黍
上聯“鐵板銅琶”是一個典故,出自《歷代詩餘》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劍錄》里評論蘇詞風格的話: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只好於十七八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後來就演繹為“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詞。“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別稱;“柳郎中”即當時詞人柳永;“大江東去”是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首句,後人多用“大江東去”代表蘇軾的創作風格。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下聯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揚朱》篇載:有人向同鄉富豪讚美芹菜好吃,結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腫鬧肚子。後人以“獻芹”稱所獻之物菲薄,以示誠意。辛棄疾曾於1165年寫論文10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悲黍”,黍即小米,據史書記載,周室東遷後,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有《黍離》篇。“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表示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詞《賀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壯志。

作品賞析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評《金戈鐵馬辛棄疾》
辛棄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他是自我們學習詩詞開始就耳熟能詳的一位詞人。我們喜歡閱讀他那豪氣沖雲天的詩詞,同時又喜歡細細體味他詩中的堅定與信念乃至一絲絲的悲苦與無奈。喜歡在這個傳奇人物的身上看到歷史傳奇的色彩。
他與李清照被稱為濟南“二安”,一個是豪放派的代表,另一個則是婉約派的代表。可是稼軒詞中卻於豪放中見溫情,易安詩中於溫情中顯豪放。“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就是易安望見滿目蒼夷的故國時心中的哀嘆。或許,於那個時代,任是英雄豪俠都會拋棄以往哀愁,轉而走向英勇的一面吧。
稼軒也是生不逢時,年少時耳熟目染祖父的諄諄愛國直言,於此,便成為了終身報負。他英勇,文武雙全,卻屢遭嫉恨。他渴望實現輔助君王,成就一番事業,恢復中原,卻因君主無能,國家破敗而成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哀嘆。
趙曉嵐教授所講述的《金戈鐵馬辛棄疾》充滿了重重疑雲,重重傳奇色彩,將這個生不逢時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多姿多彩的不同面娓娓然地敘述了出來。當然,百家講壇的講述方式一向是淺顯易懂,用我們的大眾語言來替代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同時又以我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所變現出來。如同古代的說書,快板一敲,一場精彩的好戲就開始了。也如同新東方英語地教學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教授最全面的知識,積極地調動起了現場氣氛。
唯一不同的是,趙曉嵐教授的講述既不是易中天講三國時的詼諧幽默,也不是劉心武講紅樓時的精闢見解,而是以一個重視學術研究又不乏枯燥的形式為我們架構了辛棄疾的一生。人們平時最喜讀八卦,趙教授就以疑團的形式層層揭開了辛棄疾不平凡的一生,讓觀眾既可見八卦的樣式,又可見學術的真實。同時以詩詞的講解作為輔助,又撐起了學術的威嚴。
不過,作為辛棄疾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物,一生豪氣奔波,又一世英名流芳。作為金國與南宋戰爭交際的動亂年代,辛棄疾無疑是悲劇的,他的忠君思想作為南宋帝王來說似乎是不值一提,大宋的江山在風雨中搖擺不定,將帝王的野心與收復中原的信心一掃而空,這樣,作為有抱負有理想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一層打擊,得不到帝王的信任,也難怪他發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的哀嘆了。這樣,作為他曾經的豐功偉績似乎在實現不了的願望之前也不算得什麼了,所以他內心地不平與憂苦蘊藏於詩詞之中,藉此表達自己的豪氣與壯志雄心。可是江山無望,英雄無名,對於祖父從小培養的他來說,這是一件多么令人心碎悲哀的事情啊。
所以,只能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了。
罷罷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