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後一塊殖民地:波多黎各

《美國最後一塊殖民地:波多黎各》內容簡介:波多黎各島如今遭受經濟停滯,高失業,國民政治權利受限等困境。在書中,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闡述波多黎各與美國超過百年的歷史關係,並就如何取得政治獨立和經濟發展提出令人信服的探討和戰略。筆者通過一系列採訪和報紙專欄,探討了六個和波多黎各大小相似,都成功取得主權和經濟發展的國家:新加坡,愛爾蘭,以色列,紐西蘭,愛沙尼亞和斯洛維尼亞。科利亞多- 施瓦茨記載這些國家的政治歷史,在每個如何取得獨立,什麼教訓可以套用到波多黎各的方式進行深入探討。具有說服力的分析和精心合理的論據,《美國最後一塊殖民地:波多黎各》將重新開啟美國對關於波多黎各未來的討論。

基本介紹

  • 書名:美國最後一塊殖民地:波多黎各
  • 作者: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03頁
  • 開本:32
  • 外文名:Decolonization Models for America's Last Colony:Puerto Rico
  • 譯者:陸靜怡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1651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編寫的《美國最後一塊殖民地:波多黎各》介紹了波多黎各近年來每況愈下的經濟效益以及當前災難性的社會現狀。書中著重強調了該國悲慘的政治地位,繼而呼籲解決波多黎各的殖民地地位,論證強烈有力、令人信服。作者通過案例研究六個同類國家,從而得出強有力的結論:獲得主權獨立的波多黎各可以鼓舞人民充分發揮埋沒已久的潛能。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 譯者:陸靜怡

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95年出生於波多黎各,分別取得馬德里孔普盧頓大學當代拉美史博士學位和錫拉丘茲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身兼數職,頭銜頗多,包括:庫萊布拉島海洋保護基金會和波多黎各理察.華格納協會的創始人兼主席,波多黎各大學出版社委員會主席,以及馬斯維爾學校諮詢委員會、錫拉丘茲大學託管委員會和巴倫博伊姆·賽義德基金會的一員。
迄今為止,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已經出版了四部作品:《文化之聲第一部》(2005)、《文化之聲第二部》(2006)、《文化之聲第三部》(2007)以及《非殖民化:值得波多黎各借鑑的六個經濟發展模式》(2008)。他的下一本著作將以冷戰、杜魯門以及波多黎各為主題。此外,安哥爾還定期為波多黎各主流報刊《新日報》撰寫專欄文章。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通過介紹波多黎各近期每況愈下的經濟效益以及當前災難性的現狀。著重強調了該國悲慘的政治地位,繼而呼籲解決波多黎各被殖民統治的境遇,論證強烈有力、令人信服。”
——詹姆斯·沃爾芬森,世界銀行主席(1995—2005)
“作者將大膽的構想與全新的方法結合起來,即關注波多黎各的現存的問題,也探討了它走上繁榮富強的可能性。”
——托馬斯L.休斯,前美國國務卿助理以及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前任主席
“對於那些堅信波多黎各的未來將會超越過去、實現繁榮昌盛得到人來說。本書不容錯過。”
——莫伊塞斯·納伊姆,《外交政策》前任總主編
這本萬眾期待的書介紹了波多黎各近年來每況愈下的經濟效益以及當前災難性的社會現狀。書中著重強調了該國悲慘的政治地位,繼而呼籲解決波多黎各的殖民地地位,論證強烈有力、令人信服。作者通過案例研究六個同類國家,從而得出強有力的結論:獲得主權獨立的波多黎各可以鼓舞人民充分發揮埋沒已久的潛能。儘管目前經濟危機的烏雲籠罩著世界,但小國仍然有取得發展進步的特殊機遇,所以波多黎各需要密切的關注。
——詹姆斯·沃爾芬森,世界銀行主席,1995—2005
無論是在華盛頓還是在聖胡安,波多黎各自由聯邦的創建者在20世紀50年代時期的高度期望和推理上的模稜兩可看起來順理成章,實則難以為繼。最初的高度期望已經被接下來連續幾十年的失望取代。可惜的是,他們再也沒能找到具有建設性的新思路。不過,安哥爾·科利亞多一施瓦茨撰寫的這本書是個例外。該書極富挑釁性,作者將大膽的構想與全新的方法結合起來,既關注波多黎各現存的問題,也探討了它走上繁榮富強的可能性。”
——托馬斯L·休斯,美國前國務卿助理
以及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前任主席
這部重要的作品將波多黎各經濟上的潰敗和政治上與美國尚未理清的關係聯繫起來。該書案例分析了六個小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功,為波多黎各走出每況愈下的經濟漩渦提供了模式。對於任何關心美國所留下的五個殖民地管理問題的美國人而言,·本書一定不能錯過。
——皮特R·羅森波拉特大使,華盛頓律師,曾是美國
前總統卡特在終止美國對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馬紹爾群
島和帛琉群島託管權協商談判和建立自由聯盟關係談判
中的私人代表
這本書大膽地呈現了人類所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是什麼使一個國家強盛、其人民富有?本書不是通過講解抽象的理論,而是通過研究具體案例得出答案。愛爾蘭是如何做到的?斯洛維尼亞、以色列和新加坡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儘管這些國家過去也一樣貧窮不堪,直到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然而如今的它們已成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習榜樣。波多黎各如何才能達到它們現有的發展水平呢?答案就在充滿愉快的對話、富有啟迪性的事實以及令人驚訝的結論中。對於那些堅信波多黎各的未來將會超越過去、實現繁榮昌盛的人來說,本書不容錯過。
——莫伊塞斯·納伊姆博士,《外交政策》前任總主編;《國家報》(馬德里)專欄作家

名人推薦

本書通過介紹波多黎各近期每況愈下的經濟效益以及當前災難性的現狀,著重強調了該國悲慘的政治地位,繼而呼籲解決波多黎各被殖民統治的境遇,論證強烈有力、令人信服。
——詹姆斯·沃爾芬森,世界銀行主席,1995-2005
作者將大膽的構想與全新的方法結合起來,即關注波多黎各的現存的問題,也探討了它走上繁榮富強的可能性。
——托馬斯L·休斯,前美國國務卿助理以及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前任主席
對於那些堅信波多黎各的未來將會超越過去、實現繁榮昌盛得到人來說,本書不容錯過。
——莫伊塞斯·納伊姆,《外交政策》前任總主編
這本萬眾期待的英文版介紹了波多黎各近年來每況愈下的經濟效益以及當前災難性的社會現狀。書中著重強調了該國悲慘的政治地位,繼而呼籲解決波多黎各的殖民地地位,論證強烈有力、令人信服。作者通過案例研究六個同類國家,從而得出強有力的結論:獲得主權獨立的波多黎各可以鼓舞人民充分發揮埋沒已久的潛能。儘管目前經濟危機的烏雲籠罩著世界,但小國仍然有取得發展進步的特殊機遇,所以波多黎各需要密切的關注。
——詹姆斯·沃爾芬森,世界銀行主席,1995-2005
無論是在華盛頓還是在聖胡安,波多黎各自由聯邦的創建者在20世紀50年代時期的高度期望和推理上的模稜兩可看起來順利成章,實則難以為繼。最初的高度期望已經被接下來連續幾十年的失望取代。可惜的是,他們再也沒能找到具有建設性的新思路。不過,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撰寫的這本書是個例外。該書極富挑釁性,作者將大膽的構想與全新的方法結合起來,既關注波多黎各現存的問題,也探討了它走上繁榮富強的可能性。
——托馬斯·L·休斯,美國前國務卿助理以及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前任主席
這部重要的作品將波多黎各經濟上的潰敗和政治上與美國尚未理清的關係聯繫起來。該書案例分析了六個小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功,為波多黎各走出每況愈下的經濟漩渦提供了模式。對於任何關心美國所留下的五個殖民地管理問題的美國人而言,本書一定不能錯過。
——皮特·R·羅森波拉特大使,華盛頓律師,曾是美國前總統卡特在終止美國對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馬紹爾群島和帛琉群島託管權協商談判和建立自由聯盟關係談判中的私人代表
這本書大膽地呈現了人類所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是什麼使一個國家強盛、其人民富有?本書不是通過講解抽象的理論,而是通過研究具體案例得出答案。愛爾蘭是如何做到的?斯洛維尼亞、以色列和新加坡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儘管這些國家過去也一樣貧窮不堪,直到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然而如今的它們已成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習榜樣。波多黎各如何才能達到它們現有的發展水平呢?答案就在充滿愉快的對話、富有啟迪性的事實以及令人驚訝的結論中。對於那些堅信波多黎各的未來將會超越過去、實現繁榮昌盛的人來說,本書不容錯過。
——莫伊塞斯·納伊姆,《外交政策》前任總主編;《國家報》(馬德里)專欄作家

圖書目錄

2012年中文版序言
2011年英文版序言
2010年第三版序言
2008年第一版序言
一般性附註

第一部分:波多黎各簡史

第二部分:訪談錄
成功取得主權獨立的國家:美國最後一塊殖民地—波多黎各非殖民化可借鑑的模式
新加坡
斯洛維尼亞
愛爾蘭
以色列
紐西蘭
愛沙尼亞

第三部分:數據比較
2010年世界銀行數據統計
2010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數據統計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五年預測:經濟學人智庫

第四部分: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博士的報刊專欄
聯邦法律害苦波多黎各消費者
中國和拉美
五位總統、一名教皇以及一位國王的來訪
新娘拒絕結婚
愛爾蘭正在偷我們的餅乾
波多黎各:島國卻沒有新鮮海鮮?
巴哈馬雖小,但主權獨立
邦加羅爾精神
對太陽能的忽視
沒有農業的農業國
暴力,心理健康和地位
有主權的菜園子
阿拉斯加之州地位
世界最排外的俱樂部
發展需要主權
迷失的二十五年
銀行家俱樂部和波多黎各
毒品走私和聯邦官員
聯邦全民公決——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
領地條款與主權
專家和領地條款
美籍拉美裔的影響力和州地位
製藥之都與自由聯邦的潰敗
工作,工作,工作
亞洲成為領頭羊
失去的十年:2000-2010年
歐巴馬在波多黎各的238分鐘
三八分界線和自由聯邦地位
經濟停滯和憤怒者的缺乏

推薦閱讀
訪談參與者
名詞對照表

文摘

第一部分 波多黎各簡史
加勒比島波多黎各位於大小安地列斯群島之間,歷史悠久。大約六千年前已有居民。歐洲人發現此島時遇到的本地人是從如今委內瑞拉的東海岸和特立尼達島逐步遷移過來的。他們是阿拉瓦克人——居住在南美往南直到阿根廷北部的一個民族。這些人,不同於加勒比島的第一批居民,他們發展了基於木薯(即樹薯)的農業和其他技術,如獨木舟,能在島嶼群中往來。
古巴、伊斯帕尼奧拉島、波多黎各和加勒比的前拉美裔人基本都很好地適應了環境,自給自足,人口增長迅速。據估計,五十萬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島上,大多集中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和波羅黎各。他們沒有其他新世界(如墨西哥、美國中部和安第斯山脈)的本地人——那么的“發達先進”。即使這樣,泰諾人,即波多黎多本地人,把自己分成若干個酋幫,在酋長或領袖的領導下,家族群體控制著島上大量的土地。
1493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第二次航行中為歐洲人發現了波多黎各。當時,他正從小安地列斯群島駛向伊斯帕尼奧拉的南岸。在之前的第一次航行中,他留了船員小分隊在那兒。他發現當地人毀壞了他的部下建在島上的堡壘。這些西班牙殖民者和當地人的來往可不太平。相反的,一開始,殖民者就以暴力控制,加上本地人口的高死亡率,一場巨大的人口災難就這樣發生了。
16世紀初,伊斯帕尼奧拉是西班牙在美洲行動的中心。從那兒,特別是該島南岸的聖多明哥,西班牙人征服了古巴、波多黎各和其它島嶼。從加勒比島出發,這支遠征軍向墨西哥和南北美出發。在第一階段,除了葡萄牙最終占領了巴西,卡斯提爾是唯一一個探索美洲的歐洲王國。儘管很早之前,歐洲海盜就對西班牙貿易航線和殖民造成了威脅,但是直到大約一個世紀以後,其它歐洲國家才來到這兒。16世紀的前十年間,西班牙征服者胡安·龐塞·得萊昂在波多黎各取得了一個據點(泰諾人稱其為boriquen),建立了兩個殖民區:一個在北岸,叫聖胡安城,另一個在西南海岸,叫聖德文城。1511年,泰諾人的反抗帶來了強硬的鎮壓。
起初,殖民經濟依賴於貴重金屬的開採。當地人要么成為奴隸,要么成為強迫勞動力。牲畜業也很重要:早期殖民者把家畜留在島上以便在後期的航行中得到補給。因為加勒比島上沒有大量的礦藏,殖民社會和經濟的第一階段持續得並不長久。即使這樣,在西班牙人到來初期,本地人口迅速減少。
墨西哥和秘魯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形成帝國的大量本地人口。征服墨西哥和秘魯將會對加勒比地區的西班牙殖民地有著巨大的影響。但直到征服出現時,建成加勒比地區殖民地的努力在開始之後便很快地失去了動力。新大陸對殖民者有著更大的吸引力,這樣,殖民地建設便停止了,西班牙移民便減少了。西班牙面對著這樣一個難題:怎樣維持波多黎各的人口,如何發展經濟活動讓其能占領此島。鑒於連線西班牙和其內陸上的據點的貿易線路經過加勒比海,島國殖民地的人口絕不能少。沿著這些貿易線路,大量的金銀,特別是銀,流入西班牙,出口商品流向殖民地市場,塞維亞控制著這種貿易。
因此,從很早以前,波多黎各的歷史受到西班牙帝國的地緣政治和戰略需要影響。西班牙需要強大哨兵在加勒比海口為其站崗。這個哨兵就是聖胡安城。它加強戒備,成為保護西班牙帝國貿易線路的堡壘國的一環。這個戰略功能也能從政府的獨裁統治形式中反映出來,代表著西班牙對島嶼的殖民統治。
波多黎各和其他加勒比殖民地被看做對西班牙帝國,特別是新西班牙總督轄區的防禦線。國王冊封的總督們頂著總上尉的頭銜。無一例外,他們都是軍官,智慧型也大多是軍事的。值得一提的是,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期間,波多黎各多次被西班牙敵對勢力攻擊,1596年還短時間內被英國占領。
總上尉們置軍事於民事之上,拒絕當地人參與政府事務。殖民地政府專權程度極高。例如,總上尉是領地內最高司法官員,若反對他的裁決只能去聖多明哥的宮廷抗訴。
在十六世紀,礦業衰敗,國王尋找礦產的替代品,試圖阻止殖民地人口減少和刺激停滯不前的經濟。因此鼓勵甘蔗種植園經濟的發展來維持殖民地經濟。這種產業基於非洲奴隸的勞力。十七世紀初期,蔗糖是波多黎各的主要出口商品。然而,僅靠甘蔗無法提供足夠的財政資源使殖民地自給自足。耕地廣闊,政府對島嶼內部控制薄弱促成了小農階級的發展。這些只夠維持生計的農民對西班牙政府的財政基礎沒有任何的貢獻。至今為止,走私泛濫,甚至通過首府。官方有時也與走私者同謀,要避開殖民政府的控制也是可能的。因此,帝國發現自己必須用墨西哥總督轄區的基金來補助聖胡安城的行政和軍事機構。這部分基金和其它東西一起保證了聖胡安城的鞏固和堡壘的維持。其它具有戰略價值的加勒比海城市也得到此類的補助基金。
到十七世紀,西班牙對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的控制大大減弱。同時,西班牙受到了其它殖民巨頭的挑戰,如荷蘭和英國。當西班牙進入到波旁王朝統治時期,致力於經濟和行政改革,使帝國現代化,停止殖民力量的腐蝕。1762年,英國占領哈瓦那。軍事威脅使聖胡安城的改革迫在眉睫。新政策在熱帶產品,如蔗糖、咖啡和菸草方面刺激出口經濟。鼓勵定居,新城建立,人口增長。到1802年,波多黎多的163192人口大多是白人和黑白混血兒,黑人(自由人和奴隸)有30000人。在那時,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在波多黎各人中油然而生。隨著19世紀的到來,這種身份認同感更為強烈。從此,這種身份認同感成為了波多黎各人的特質,這種特質比政治忠誠和偶然事件都要更為長久。
從1776年到1825年,幾場革命引起了傳統殖民巨頭在美洲的倒台。獨立戰爭後美國建立了,法國大革命影響了美洲,海地革命發生了,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削弱了歐洲殖民巨頭在美洲的勢力,最後只有加勒比海和加拿大地區還留有殖民地。西班牙失去了它的美洲帝國,只留有兩個加勒比殖民地:古巴和波多黎各。這些島嶼成為西班牙試圖應對支持獨立的叛軍的基地。西班牙加強了對這些剩餘島嶼殖民地的控制,防止反奴隸運動的興起和可能受到北美內陸和海地運動影響的解放運動的亂軍。
加強控制的需要解釋了十九世紀西班牙用高度獨裁的方式統治波多黎各的原因,不留絲毫空間給波多黎各人參與民主活動。波多黎各人對自由和政治參與權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這個新興勢力,對西班牙殖民地來說,在商業上和文化上也慢慢地越來越重要。美國的愈發重要也破壞了西班牙的控制。1868年,西班牙在古巴遭遇了武裝叛軍的反抗,導致了十年之久的血腥鎮壓,這使西班牙更為憂心忡忡。幾乎同時,1868年,波多黎各幾個城市都發生了起義運動。其中有一個拉雷斯呼聲(El Grito de Lares)至今被作為神話流傳。所有起義都遭到了鎮壓。這些起義是波多黎各人對西班牙軍事反抗的唯一行為。革命道路被切斷了,波多黎各人為表達他們對更大自由的追求進行了自治行動,這次自治行動所宣揚的自由導向在世紀末成為主流。
19世紀發生在西班牙的自由改革從未在波多黎各全部實施。殖民地被當做例外處理。1824年美洲的西班牙帝國陷入危機,總督被賦予對島嶼的完全權力。這種完全權力同被圍堡壘的將領的職權一樣。西班牙的各種憲法也不適用於波多黎各。1869年憲法允許波多黎各組織政治黨派,但這對公眾自由的尊重是短暫的,只持續到1874年。王朝復辟使這項試驗短期夭折,因此,波多黎各人從未享受過完全的民主權力和自由,甚至那些在不同時期許諾給在西班牙的波多黎各人的民主自由。人民還必須面對多次政治大鎮壓,如1877年那“糟糕的一年”。
1897年11月15日,在美西戰爭爆發前夕,基於古巴日益糟糕的現狀和美國日益強大的力量,西班牙進行了一次廣泛的政治改革“自主憲章”。這次遲來的改革試圖鎮壓古巴叛軍的氣焰,解決波多黎各自治主義者的呼聲,防止美國的干預。發布的名為皇家法規的新法條比自治主義者要求的更為深入,是二戰前加勒比海殖民地中最先進的法律檔案。它給波多黎各的自治權遠比現今美國願意提供的要大得多。此外,此憲章只受波多黎各立法機關的補充條例約束。
但是,由於1898年戰爭中,美國人打敗了西班牙,此憲章從未完全被執行。美軍將領納爾遜邁爾斯從南岸的瓜尼卡登入,統治了波多黎各。
雖然,古巴戰爭直接導致了美西戰爭的爆發,但美國推遲和平談判直到占領了波多黎各。波多黎各對美國完全控制加勒比海有著巨大的戰略價值。合併波多黎各需要整個民族,有著歲月積攢了自己的文化的民族,在同西班牙的衝突中得到身份認同感的民族。到1899年,雙方達成了一致。人口近乎一百萬,分布於77個城市群里。最小的城市群是庫萊布拉島,704人,最大的城市群是聖胡安城,45000人。因此,1898年,美國第一次受到這種挑戰——掌管一個在文化上無法同化在政治上也不想統一的海外殖民地。今天來說,波多黎各是“世界上最老的殖民地”。
西班牙結束統治,美國開始接掌,這對於絕大多數波多黎各人來說,是政治社會進步的希望。美國被視為享有巨大物質進步和公民自由的共和國。邁爾斯將軍也在聲明書中許諾波多黎各將會迎來一個“進步的文明”。但是很快地,人們發現這些期望是不可能實現的。在美國作戰部長的影響下,美國人制定了新的殖民條約,嚴重限制了波多黎各人的政治參與權。這些條約參照英國的“殖民地”制定的。
在一個軍事政府為新的殖民秩序打好基礎兩年後,美國國會通過了福勒克法案(Foraker Act),為波多黎各選定了一種新的政府形式。總督和主要執行官員由總統任命。執行議會由11個成員組成,由總統任命,是立法機關的一部分。波多黎各人選出的代表組成35個席位的代表團,要在執行議會的同意下才能通過法律。最高法院的法官也由美國總統任命。這把權力集中在華盛頓市的執行機構手裡,違背了美國憲法的分權原則。另外,波多黎各人享受不了美國的公民權,直到1917年還是波多黎各的本地人或是波多黎各公民。

序言

2012中文版序言
中國和波多黎各
安哥爾·科利亞多-施瓦茨 博士
中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現代國家制度就是由中國最先發明的。
加勒比海島國波多黎各從6000年前開始就有人類居住。1493年哥倫布的新發現,使她淪為西班牙殖民地長達400年。在這期間,很多非洲奴隸被販賣到這裡。1898年的美西戰爭後,西班牙將波多黎各、菲律賓和關島一起割讓給美國。如今的波多黎各仍然是美國的未合併建制領土,或者說是美國的殖民地。波多黎各文化受多種文化綜合影響:包括印第安,歐洲和非洲。
1976年對於中國和波多黎各來說,都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在中國,這一年毛澤東逝世了。此後鄧小平得以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在鄧小平領導中國的20年中,他找到了一條讓人民富裕國家富強的發展道路。如今的中國已經在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經濟體。
1976年,波多黎各開始轉型,發展成製藥行業的世界之都。這一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國內稅收法則第936條,為生產基地在波多黎各的製藥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優惠。第936條實行十年之後,整個銀行業40%以上的存款都來自於第936條。波多黎各製藥產業所占的就業比例高於整個美國十倍。
然後在1996年,美國國會廢除了第936條,認為這是“給企業稅收福利”。該條款的廢除使得波多黎各經濟一落千丈,只至今天仍然如此。製藥公司紛紛將生產基地搬到了新加坡或愛爾蘭,因為這些國家和美國有雙邊貿易協定。作為美國的附屬地,波多黎各沒有權力簽訂任何雙邊協定,只能依賴美國國會的仁慈和善心。美國國會有權對波多黎各作出處理並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不需要取得波多黎各居民同意。
1976年對於中國和波多黎各都是關鍵的一年,然後如今看來,這個轉折年之後兩國取得的成果卻截然不同。中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可以踏上走向繁榮的成功之路;而波多黎各殖民地的地位將其發展制約在短短數年內。由於沒有主權,波多黎各的發展之路終結了;否則,或許波多黎各可以像中國一樣,實現經濟騰飛。
2012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