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時評精粹:另一個視角看美國

美國僑報時評精粹:另一個視角看美國

《另一個視角看美國》由一嫻著。一嫻時評的第一個主題是華人。2012年以來她所撰寫的時評,或是標題上出現華人,或是內容談論華人。為華人立言,不僅是身份使然,更是使命使然。 華人來到美國這片土地,立即會對“我是誰”這個最簡單的問題產生最深刻的困惑。網上流傳一個笑話:“進校門的時候被門衛攔住,居然連續問了我三個哲學上無人能解的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其實,這些問題在美國就不是笑話了。 作為華人,要有一大批的立言人,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樣的終極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另一個視角看美國》作者一嫻,就是正在做這件有意義事情的一名優秀作者。

基本介紹

  • 書名:美國僑報時評精粹:另一個視角看美國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6803506, 9787566803504
  • 作者:一嫻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8頁
  • 開本:16
  • 品牌:暨南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寫時評,不僅要有批判的膽略,還要有自省的勇氣,尤其是對華人自身問題進行自省的勇氣。以反歧視為例,不僅要反對他人對華人的歧視,還要反對華人對其他族裔的歧視。
一嫻提出,應思考“如何在平權原則和多元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這無疑是站在了一個高點上,觀察和解讀就不同了。
這就是另一個視角看美國的例子,一種客觀的、高遠的,而非狹隘的、平面的視角;這也是《另一個視角看美國》一書的價值所在。

作者簡介

【旅美華人專欄作家。鳳凰博報2009年十大名博之一,美國《僑報》專欄作者,人民網國際頻道環球嘹望時事評論員,中國評論新聞網特約作者,東方壹周專欄作者,網易微博專欄作者。】喜歡讀書思考。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住在陽光燦爛的海那邊……

圖書目錄

序言 這一個作者與另一個視角
一、2012年1—6月《僑報》專欄文章
參政遇阻,華人需冷靜
略說華人參政心態一二
移民回流,只因“美國夢”不再美好
中國影響日增,新華僑華人族裔認同加深
2012年移民改革前景不樂觀
制止軍中欺凌,華人應大聲疾呼
“廖梓源案”的疑慮
“和”文化助華僑華人成中美橋樑
趕留學大潮,要警惕假洋文憑
學簡體還是繁體,這是個問題
美國大學招生的平權問題和多元化問題
華人異族通婚的文化同化問題
華人參政從政,應舍小利逐大義
健保案爭議對華人影響幾何
少數族裔之間的歧視,不是同根相煎嗎
南加大血案當引華僑華人反思
遭遇文化差異,華人應人鄉隨俗
警惕憂鬱症傷害華裔新移民
通過“排華法案”致歉案,華人還需努把力
華人爭取權益要講策略
華人參政,要熱情也要謹慎
華人會支持“第一位同性戀總統”嗎
同屬少數族裔華裔何苦歧視非裔
華人是否應投票給華裔候選人
“排華法案”道歉案有遺憾
華人靠什麼崛起
二、2011年《僑報》專欄文章
華裔老人遭虐,中華傳統文化不可丟
申請一胎化政治庇護的前景黯淡
中美結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華人選區劃分應因地制宜
春節是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
新的一年,留學生在美就業壓力大增
華僑華人如何為“十二五”作貢獻
美國為何遲遲不對“排華法案”道歉
“四海同春”展示中國軟實力
和諧僑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美華僑華人期盼僑務新政
加州地方選舉:華人的參政空間仍有限
美國國籍對華人的吸引力在變化
面對“以華制華”,華人要淡定
留學生刺母,多重因素疊加致悲劇
移民大辯論,華人要發聲
“反語言歧視案”對華人意義重大
中國“海歸”潮與美國移民改革
華人月子中心不應遊走於灰色地帶
劉弘威案凸顯兩黨意識形態爭鬥
警惕留學美國黑中介
劃分選區:多元化還是美國化
移民欺詐害人害己
來美生孩子的近憂和遠慮
同性戀問題,華人心態糾結依舊
海歸們為何腳踩中美兩隻船
家庭暴力報案華人應謹慎對待
美中大學畢業生創業精神之比較
華人精英上下位:修身方能齊家治國
駱家輝學中文:一堂不可少的課
華人的國會議員情結
美中孝道不同,華人很糾結
華人應珍惜與重視選區劃分的有利因素
華人應如何看待言論自由和仇恨犯罪
如何顧全大局考驗華人參選智慧
中國留學生應“入境問禁”
華人家長在中文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華人在美國送禮應人鄉問俗
反對禁售魚翅,也應遵守法律
華裔軍人需防種族歧視
在誠信社會做一個有誠信的人
模範族裔光環下的華裔群體
在美華人的性教育和種族歧視
警惕華人選舉中的負面手段
華人從政任重道遠
“黑色星期五”與中國人的購買力
從美議員提案看中美人才大戰
身份成高校錄取障礙,亞裔學生應積極提訴
為何許多華人英語能力有限
從陳果仁案到陳宇暉案的思考
三、2010年《僑報》專欄文章
2009年美國華裔參政的欣喜和遺憾
人口普查十分鐘,何樂而不為
華人應提升法規意識
海地救援中的兩岸情
期待中國大陸出生的候選人誕生
美中若交惡華人恐尷尬
假護照案折射移民欺詐積弊難除
春節文化傳統的魅力
“假護照案”餘波:華人無須懼怕在美打官司
不宜戴著意識形態眼鏡看孔子課堂
華裔新移民婦女遇家暴當自強
移民改革,華僑華人需踴躍行動
華僑華人是醫改法案的受益群體
頻遭暴力攻擊,華裔要積極發聲
從劉弘威的提名聽證看美國“黨同伐異”
華人競選中的“黑函風”須剎住
華裔受攻擊,經濟因素還是種族因素
華人應挺身反對移民苛法
抗議移民苛法,華人參與度不夠
亞太裔傳統月後,華人更應發聲
族裔和解才是減少暴力事件的根本
國會何時就《排華法案》向全美華人道歉
在美華人保姆切莫忽視維權
應對詐欺,華人當勇於拿起法律武器
華人賭球是小賭怡情嗎
中國強大,華僑華人可挺起腰桿維權
發揮橋樑作用,華人社團應當仁不讓
留學生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亞利桑那州移民法若實施,華人要學會自保
亞裔學生堪稱“模範族裔”,中華文化傳統功不可沒
亞利桑那州新移民法僅部分生效,對華人是利好
衛生問題太多,中餐館形象堪憂
華人看“出生公民權”之存廢
美中“帶孩子上班日”各有千秋
紐約建清真寺之爭,華人希望變通解決
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在即,華人應“選人不選黨”
反對大麻合法化,華人要站出來
中國留美學生大增,利己利國
佛寺風波:美國宗教歧視仍存
“夢想法案”闖關失敗,移民改革艱難
美國“安全社區計畫”的不安全因素
華人非法移民的困境難以改善
中期選舉,華人漸受主流社會重視
首例華人市長辭職事件:華人參政空間未必受壓
中期選舉,華人選票投給誰
美國中期選舉:華人的收穫和遺憾
美國第一位華人女市長當選的啟示
“夢想法案”十度闖關勝算幾何
美國恐懼華人移民潮全無必要
中國能否對美籍華人發放“華人證”
“夢想法案”是否對合法移民不公平
歐巴馬的妥協未拯救“夢想法案”
美開放福建人組團旅遊背景分析
四、2009年《僑報》專欄文章
北京護航善意與台灣迂迴回應
駱家輝掌商務部華裔身份不可過分倚重
豬流感對經濟及在美華人群體的影響
堆擀穩昂曲董垡人當團結髮聲
華人不會說中文太可惜了
僑社建設要民主,也應要團結
從大選看美日華人的不同地位
合情不合法的標會應儘量避開
中文簡繁之爭的意識形態因素
華人應理性對待族裔衝突
華人的諾貝爾獎情結
華裔法官的榮譽
偷渡、非法移民及其代價
談華人選舉的佳績與不足
從警方掃蕩盜版CD說華人素質和形象
美國華人樂見歐巴馬對華態度變謙
新移民融入當從惡小改起
大學招生中止平權原則對華人有利
歲末華人須加強防盜搶
美國身份:得之不易,棄之也難
華僑華人要把握機會,積極支持移民改革

文摘

參政遇阻,華人需冷靜
美國華人媒體近日聯合評選出了2011年紐約十大社區新聞,占據頭條的是紐約市華裔主計長劉醇逸陷入“捐款門風波”事件。
從媒體已披露的信息來看,劉醇逸涉及的這件公案並不複雜,劉醇逸的募款人之一潘姓華人11月被聯邦調查局(FBI)指控通過20名“空頭”捐款人,將來自一名FBI臥底的超出法律規定捐款上限(4950美元)數倍的1.6萬美元納入劉醇逸的競選資金,並藉此獲紐約市競選相對補貼基金。
劉醇逸對潘案的回應是,他因此“感到痛心”,並稱他的“競選團隊未被告知真相”。事件發生後,從《紐約時報》到紐約本地主流媒體,都大幅、反覆地報導及評論該事件,《紐約郵報》最近還發表文章,稱針對劉醇逸募款醜聞的聯邦調查近日再度升溫,開始聚焦劉醇逸本人。
由於主流媒體尤其是本地主流媒體的反覆報導,此事件的延伸效應被凸顯出來,以致很多華人甚至其他少數族裔都認為對劉醇逸的調查是對少數族裔的不公平對待。更有人認為這是族裔歧視的表現,為的是把亞裔小區的政治希望之星劉醇逸拉下競選舞台。
不言而喻,FBI的多方調查和主流媒體的大仗陣,對亞裔尤其是華裔社區來說會有負面影響,甚至產生寒蟬效應,畢竟身為少數族裔身份的華人對政治的熱忱一向不是很高。有評論說,此事件可能使華人參政熱情更加減弱,調查結果如果對劉醇逸不利,倒退數年也未嘗可知。
事實上,FBI關於這一事件的調查還在繼續。因此,從劉醇逸到華人民眾都應該冷靜對待、配合調查這一事件。如沒有確切的證據,慎言種族歧視話題較為妥當。
“種族歧視”有時會成為雙刃劍,雖然此話題在美國很流行,但在某種程度上已被認為是屬於比較敏感且易被操弄的政治正確一類,美國主流社會其實對此頗有看法,甚至某些美國人對此也有反彈心理,對任上的少數族裔政治人物帶有“不是憑真本領”的習慣性印象。
對媒體的各種報導,我們也應以正確態度對待。媒體不是具有法律效用的調查機構,但在美國,媒體有權發布各種訊息和評論。另一位辭職的前華裔眾議員吳振偉評論此事件時就坦言“政治圈冷酷”,他以自己的遭遇為例,談到很多時候“媒體根本就沒有註明確切的來源,而其他媒體就以此為基礎來報導。可是政治就是這樣……”這番話為媒體與政治作了一個註腳。
主流媒體報導和評論產生的廣泛效應,短期內會對劉醇逸和華人社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對劉醇逸和華人支持者來說,只能接受和面對。
華人作為少數族裔,要想在政治上崛起,遭遇各種挫折、走彎路、犯錯誤甚至付出重大代價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近年來美國華人在政壇上崛起後應冷靜思考和面對的。寄望新年伊始,華人參政逐漸走向成熟和興盛。
2012年1月4日
略說華人參政心態一二
引人注目的愛荷華州共和黨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近日結束。對於這次初選,許多選民熱情高漲,然而相當多的華裔選民仍持“事不關己”的態度。目前愛荷華州300萬人口中華人只有1萬左右,其中約5000人有公民身份和投票資格,共和黨的支持者約2500人,但真正出來投票參選的預計只有1000多人。
如果只看數字,愛荷華州共和黨華人選民的參與比例還不算低。綜觀近年各處的選舉情況,不少地方的華人參政比率還達不到愛荷華州華人的水平。
經過長期的努力,美國華人參政越來越成就斐然。剛剛過去不久的舊金山市長選舉,說明伴隨著華人經濟實力的成長,政治力量也在壯大。由於舊金山是排華法案的始發地,因此舊金山出現華人市長被認為是華人參政到了“舊金山時間”。但無可諱言,華人的參政熱情還亟待進一步提高。
傳統上對華人參政熱情不高有許多解讀,例如由於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華人歷來養成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習性;還因為華人在美處於邊緣化的少數族裔身份,對主流社會政治很少關心;還有很大部分,尤其是早年來美打拚的打工族,有的連語言問題都沒能解決,更談不上關心政治,等等。
除傳統解讀,近年來筆者注意到一種現象,許多在美華人,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及以後從中國大陸來美的留學生一族,經過20多年的努力,大都事業有成、家庭安定,比較成功地融人了美國主流社會。他們對美國社會的政治相當了解,在愛荷華州選舉期間及之後,也可以在網上看到這部分華人的關注程度很高。但目前這部分人中還沒有一個人出來參與競選,並成為華人的代言人。
箇中原因當然很多,傳統的影響也不是沒有。此外,這部分人多半在青少年時代經歷過“文革”,這種歷史烙印可能使得他們即使關心美國的政治生活,願意參與投票,也未必就願意從政,且能否從基層點滴累積做起,也是一種考驗。
在政壇上,一個人取得的成功對其所在的整個族裔群體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參與政治活動對個人而言是個風險高且收益不確定的投資,但對一個族裔群體而言,卻是個風險可控、收益巨大的投資。因此,華人參政議政不僅需要華人群策群力,不斷推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也需要更多優秀的有志之士出來做代言人。隨著中國大陸留學生和移民的不斷增多,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優秀的有中國大陸背景的華人代言人出現。
2012年1月10日
P3-6

序言

序言 這一個作者與另一個視角
之一
本人與一嫻女士並未謀面,只是從照片上看到,一嫻是一位端莊而智慧的女性,遵囑寫序不免有些誠惶誠恐。錢鐘書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說《靈感》中有這樣一段話:“至於大學生們,自己早在寫書,希望出版,等人來買了。到了大學教授,書也不寫了,只為旁人的書作序,等人贈閱了。比大學教授更高的人物連書序也沒工夫寫了,只為旁人的書封面題簽,自有人來把書敬獻給他們了。”自忖自己還不到著書立說的份上,怎么能夠跨越到寫序的階段。最近尤其對“跨越式”發展過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讀書的跨越式學習,人生的跨越式前行。其結果,有的值得誇耀,有的卻垮掉了。
一嫻的邀約是無法拒絕的,因為她是《僑報》筆陣中一名驍勇的女將。她的評論經常占據著言論版的頭條或其他重要的位置。最新的一個例子,就是今年6月1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對“排華法案”致歉案,本人撰寫的社論標題是“破除隱性歧視華人還任重道遠”,是從美國社會的角度闡發致歉案的通過,並未根除對華人的歧視與成見;而次日,一嫻的評論文章“‘排華法案’道歉案有遺憾”發表在言論版的頭條“僑報眼”位置上。該文是從美國政治的視野抨擊美國政客的狹隘與偏見,尤其是從“道歉”(Apolog)r)與“遺憾”(Regret)在文字上的區別,透視其背後體現出的對華人態度的巨大差異。同事們議論,一嫻的文章與《僑報》的社論正好互為補充。僅此一例,就說明了一嫻文章的分量。
之二
一嫻女士是寫時評的自由撰稿人。寫新聞難,寫評論更難,寫時政評論更是難上加難。新聞這一行的悲劇是,辛辛苦苦作出的新聞,一天后就成為舊聞。在網路時代,變舊的時間更是以秒計。時評也是一樣,唯有包含思想深度的時評才能行之久遠。新聞的最高境界是有真相,而評論的最高境界是有思想。其實,新聞的最高境界也是有思想。問題在於,當今世界上,真相是奢侈品,思想更是奢侈品。多年前,本人曾寫過一篇短文“生命與新聞的圓心”,文中提到:“如果說真相是社會的一種客觀存在,批評則是媒體人主觀意識的產品。新聞以客觀為依歸,與評論主觀能動,應是媒體的一體兩面,或者說是一個同心的圓。”“媒體除了擁有傳播真相的使命,還擁有批評的使命。批評的武器的威力,源於思想的力量。思想,是媒體的真正靈魂,也是新聞的真正圓心。”
時評之難,要擁有充分的資訊,直達事件的真實,更要擁有鋒利的思想,刺穿世俗的迷障;本人長期撰寫時評,越寫越覺得心虛。不是因為擔心資訊的缺乏,而是因為恐懼思想的枯竭。在網路與iPhone的時代,在谷歌與百度的時代,資訊就在指尖上,就在掌上,不唾手都可得,但思想還如人類最初的狀況那樣,要經過細密的觀察與有時是痛苦的思索。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是詩人眼中時評人的瀟灑,但在更多情況下,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痛苦。
因此,如同一嫻這樣的時評人,源源不斷地出鮮活的思想,出獨特的觀點,其中甘苦,唯有自知。
之三
一嫻時評的第一個主題是華人。2012年以來她所撰寫的時評,或是標題上出現華人,或是內容談論華人。為華人立言,不僅是身份使然,更是使命使然。
華人來到美國這片土地,立即會對“我是誰”這個最簡單的問題產生最深刻的困惑。網上流傳一個笑話:“進校門的時候被門衛攔住,居然連續問了我三個哲學上無人能解的終極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其實,這些問題在美國就不是笑話了。 提出“文明衝突”論的美國大思想家亨廷頓的遺世之作就是《我們是誰》。亨廷頓對在移民大潮的衝擊下,美國國家特性的演變憂心忡忡。他沒有點出的話是,文明的衝突正在美國國內上演,美國正打一場盎格魯一撒克遜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戰爭,其激烈與嚴重程度並不亞於國際上的文明衝突。
同樣的問題,來美華人時時刻刻都會遇到。對原來不留意的膚色、語言、文化的差異,華人會變得分外敏感。族裔間相互打量、相互評論、相互融合,也相互發生衝突。
美國號稱“民族熔爐”,本人來美之前,將其理解為各民族和睦融合;來到美國後才發現,“熔爐”背後有文章,在保守勢力眼中,熔爐就是將你原來的文化融化掉,留下的只有盎格魯一撒克遜文化。比方說提出“獨尊英語”等;來到加拿大,本人又發現加拿大提倡的是“文化拼盤”(或是文化馬賽克、文化沙拉),力求保留移民的文化特性。因此,華人在美國,如何與主流文化對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成為避開不了的問題。
因此,作為華人,要有一大批的立言人,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樣的終極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一嫻,就是正在做這件有意義事情的一名優秀作者。
之四
移民到異國他鄉,遭遇到的問題無非是生存與發展。具體到美國華人,主要存在於社會領域與政治領域。
首先是反歧視問題。對華人的歧視,有歷史的根源。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也是直到今天才剛剛由國會兩院致歉。
在一嫻的文章中,有大量的為華人鼓與呼的內容,首先就是反對歧視,要求公正。一嫻說:“種族歧視是某些人對某個族裔群體的偏見,在反種族歧視已成為‘政治正確’的美國,依然存在公開的或者隱性的種族歧視。”“華人社區應對此高度重視,改變軟弱怕事的缺點,學會保護自己,遇到襲擊要迅速報案,千萬不要怕麻煩。華人社區要團結起來,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全社會知道華人的籲求,從而切實保護自己的利益和整個群體的利益。”
在求發展問題上,一嫻關注華人參政問題,撰寫了許多篇關於華人參政的文章,從呼籲、期待到建議、批評都有。如“華人參政從政,應舍小利逐大義”等,在“略說華人參政心態一二”一文中,一嫻說得很誠懇:“在政壇上,一個人取得的成功對其所在的整個族裔群體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參與政治活動對個人而言是個風險高且收益不確定的投資,但對一個族裔群體而言,卻是個風險可控、收益巨大的投資。因此,華人參政議政不僅需要華人群策群力,不斷推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也需要更多優秀的有志之士出來做代言人。”事實也是如此,中國人說“朝里有人好做官”,美國則應該是“朝里有人好辦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華社呼籲美國當局就《排華法案》道歉已經多年,直到來自洛杉磯的趙美心在當選聯邦眾議員後奔走呼號,《排華法案》致歉案才在國會參眾兩院通過。
除了趙美心的成就以外,近年來華人參政可以說是成就斐然,如華人參政進人“舊金山時間”、“奧克蘭時間”,在當年《排華法案》的發源地,出了華人李孟賢、關麗珍市長。一嫻卻觀察到,迄今為止,有大陸背景的,尤其是留學生一族鮮有人出來參與競選。她熱切期待大陸出生的候選人誕生。
移民改革也是如此。移民改革是少數族裔非常關注的問題,但正如在“推進移民改革華人當團結髮聲”一文中所指出的,與西裔不同,華人的側重點不在於非法移民合法化,而在於親屬團聚問題:“在移民改革中,確保移民家庭團聚應是移民法體系的核心。”同時,還要放寬職業移民:“華人中有眾多高端人才,在美國科技和經濟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對此不應設定過高的門檻。”
之五
寫時評,不僅要有批判的膽略,還要有自省的勇氣,尤其是對華人自身問題進行自省的勇氣。以反歧視為例,不僅要反對他人對華人的歧視,還要反對華人對其他族裔的歧視。《圍城》中提到大學裡各系學生的一種連鎖歧視現象,不幸的是,這種現象在美國社會中也存在。華人被別人歧視,也歧視別人。如華人常被白人歧視,卻歧視非裔、西裔。一嫻在“同屬少數族裔華裔何苦歧視非裔”一文中提到,在美國,華裔和非裔雖同屬少數族裔,但是近年來,彼此之間的隔閡和偏見似乎在不斷加深。華人社會中存在“兩怕”的傳說,其中一怕就是“怕女兒嫁給黑人”。在“少數族裔之間的歧視,不是同根相煎嗎”一文中提出:“少數族裔之間要去除互不信任、互相對立,因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華人應理性對待族裔衝突”一文中提出:“族裔問題是現實存在的,但不必過分強調。當遇到有關族裔問題或者族裔間發生衝突時,我們應該理性對待,就事論事,不應該把重點放在族裔背景上,或藉機攻擊其他族裔,這樣只會令族裔問的關係更為緊張,於各方都不利。”
在這些問題上,一嫻的視角超越了狹隘的華人視野,或者是“華人至匕”主義。例如,她指出在華人參政問題上,華人除了政治冷漠,還有眼界狹隘、善於內斗等毛病。她在“華人是否應投票給華裔候選人”一文中提出:“作為華人來說,應該呼籲華人多支持華裔候選人,同時也應該尊重作出其他選擇的華人。”這就比那些“華人就該投票給華人”的說法高了一個層次。“華人競選中的‘黑函風’須剎住”一文則批評“華人之間的互相攻擊與傾軋,散布黑函謠言,選風不正,以致選票分散,不僅最後慘敗,使華裔整體形象減分,而且影響了主流社會對華裔參政的觀感”。
另一個例子是《平權法案》。《平權法案》是美國社會最具爭議的法案之一。公立大學招生時,要為少數族裔留下一定名額。該法案的本意雖是照顧少數族裔,但副作用是成績好的白人,尤其是華裔學生受到了限制,因而被攻擊為“反向歧視”。如果從狹隘的華人視角出發,就會反對《平權法案》,但從社會多元化、社會公義的角度出發,則應該作第二種思考。一嫻提出,應思考“如何在平權原則和多元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這無疑是站在了一個高點上,觀察和解讀就不同了。
我想,這就是另一個視角看美國的例子,一種客觀的、高遠的,而非狹隘的、平面的視角;這也是《另一個視角看美國》一書的價值所在。
蕭冬
美國《僑報》執行總編輯
2012年7月於洛杉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